杨奕平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双向交流。如果能够在教学中科学地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就可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创造积极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优化课堂结构。
一、在引入处“激问”
使用激励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情绪,可以促使学生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让学生调整学习的兴奋状态。例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因为学生学过的“三角形的面积”推导方法对本节课的学习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所以,引入新课后,我提问:“你能仿照推导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办法,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也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出它的面积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激发了起来,积极投入到操作和思考当中。
二、在关键处“引问”
知识内容上的关键点往往是知识的“难点”,也是教师指导的“重点”。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或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知识的支撑点上发问,启发学生的思维,疏通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例如,在学生掌握了质数、合数的定义之后,我这样问:怎样快速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经过讨论和不断的修正,学生作出了正确的回答:看能不能找到除了1和它本身之外的第三个因数,如果找不到说明这个数是质数,如果能够找到说明这个数是合数,用不着把这个数的全部因素都写出来。
三、在亮点处“追问”
追问,即是某一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教师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追问有利于再次激活学生思维,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知识本质,自然发现规律,造就课堂教学中的一片精彩。
例如,在教学六上P39“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例题:美术小组有25人,比航模小组多 。航模小组有多少人?经过探究,有的学生喜欢列方程x+ x=25,有的喜欢列算式:25÷(1+ )。正当我想结束时,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看线段图(见上图)之后,我这样列式:25÷(1+4)×4,得数也一样,可以吗?”我笑一笑,然后肯定地说:“很好!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题目应该把航模小组看作单位“1”,从线段图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把航模小组的人数平均分成4份,美术小组比它多 ,即多1份,说明航模小组有5份,因此用25÷(1+4)求出每一份是多少,再乘以4也就可以求出航模小组的人数。
师:这个同学善于观察,对分数的意义的理解相当透彻,真不简单!
四、在疑难处“探问”
探问表现为对同一核心内容的连续提问,即在学生回答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设问,要求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依据,或在扩展的问题情境中探寻新的解决方案,让学生知其然,还能说出其所以然。
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之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判断题: = 。很多同学毫不犹豫地说“错”。我首先问:“你们为什么这么肯定地下结论?”有个同学很自信地说:“分数的基本性质告诉我们‘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但题目中分子和分母都加了一个数,数字也不相同,所以我认为这道题是错的。”知道了学生的想法后,我接着又问:“既然错误,那你能更正这个题目吗?”其中有个同学是这样“更正”的: = 。随后我又问:“请大家比较一下,5+10与5×3,8+16与8×3的大小关系,你还认为题目错误吗?”学生犹豫了。“虽然题目用了加法,但分子、分母所加的数有什么规律呢?”我的逐层设问、步步逼近为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铺设了台阶,也为学生积极、有效地从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好了知识上和情感上的准备。
五、在错误处“反问”
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模糊认识或错误症结进行反问,可以使学生恍然醒悟。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时,有这样一道题:天天游泳池,长25米,宽10米,深1.6米,在游泳池的四周和池底砌瓷砖,砌瓷砖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地列式(25×10+25×1.6+10×1.6)×2。面对学生的错误,我没直接指出,而是反问“给游泳池砌磁砖,要砌6个面吗?”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马上恍然大悟,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调整思路,对列式进行了修改。这样的反问引领,有效突破难关,及时纠正了学生的认识偏差,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责任编辑 邹韵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