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一而动探主旨书声琅琅酿情味

2015-06-01 17:21宋泉汶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蚂蚱教者主旨

宋泉汶

一、案例背景

语文阅读贵在引导学生“品真”与“悟情”,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诠释。《向生命鞠躬》是一篇关于“生命”话题的叙事散文,文中蚂蚱这种再平常不过的小动物悲壮逃生的一幕却足以震撼读者的心灵,它的倔强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对生命本质的思考呢?这是教学重点亦是教学难点。针对这一点,笔者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往往会将语文课上成单调的说教课或政治课,其实,这正与语文教学的目标背道而驰。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它具有与前者不同的语文味,比如,语言表达的艺术、内容的人文情怀等,所以,笔者精心设计问题组,巧妙渗透朗读法,以达“牵一而动探主旨,书声琅琅酿情味”之效果。

二、案例呈现

1开门见山,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师生共读“生命无高贵与卑微之分,生命尊严的内涵即自由而有价值地活着”。这段导读引起学生对本课学习主题“生命意义”的关注,顺势推出课题《向生命鞠躬》,初步奠定感情基调。

2一解文题,初识形象

进入文本解读时,教者循序渐进,先依据预习提问:文题中的“生命”指什么?学生轻松解答出“蚂蚱”之后,教者追问:这是一只怎样的蚂蚱?并以“圈画细描蚂蚱的文句,分析动词、形容词的表达效果”为导航策略。学生各抒己见后,教者将各种答案整合成题为“蚂蚱”的语段,并依据学生所答用红色笔标出凸显写蚂蚱特征的词,并配乐深情朗读,然后辅导学生齐读、个读。学生在自觉状态下开始感受蚂蚱的精神,同时教者指出以上分析角度是“细节描写”,这时细节描写能烘托形象,为下文作铺垫。

3再解文题,渐揭主旨

承上提问:面对这样一只顽强的蚂蚱,“我”的态度和行为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教者以“循着作者记叙的脚步,圈画文中关键词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导航策略。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依循老师提供的方法有条不紊地进行探究与合作,得出答案,获得认可。教者追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采用教师示范,学生举一反三的导航策略解答问题,渐渐拉近了学生与文旨的距离。教者进而设问:再次回顾文题“向生命鞠躬”,题中所指的“生命”还指什么?这一环节让学生理解题中的“生命”不仅指有着不屈服于命运、执著追求自由的伟大精神的蚂蚱,还指与它拥有同样精神的生命体。

4三解文题,深挖主旨

教者顺势利导,信心十足地进入突破难点的最后一环,设置提问:第三次回顾文题,题中“鞠躬”二字应如何理解呢?这一问题的解答是深刻理解主旨的关键,前三个环节已为这一环节进行了充分的铺设和蓄势,但这一环节仍不可掉以轻心。教者设计了以下导航步骤:(1)让学生起立做鞠躬的动作,老师深情朗读第13段和16段;(2)提问:通过刚才的体验,你觉得“我”为什么鞠躬?(3)还有什么原因让故事中的“我”情不自禁地“鞠躬”?同时出示写作背景,结合儿子对待蚂蚱的态度变化;(4)朗读第11段体会作者的思绪。在步步深入中明确“鞠躬”是“敬意”、“愧疚”、“感激”和“反思”,最后,学生前后一连贯,豁然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水到渠成。

5读文质疑,触类旁通

读文贵有疑。层层深入地成功探究出主旨后,教者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你如何理解“它的壮举在人世间不可能发生”?举例说明。显然,在深刻理解了文本含义后,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蚂蚱般的“壮举”“人世间”又怎会不发生呢?这一思维和能力的迁移活动获得了积极的响应。

三、案例反思

1问题设计,牵一而动探主旨

特级教师陈剑锋老师认为,“培养语文素养的关键是思维”。所以语文课的教学不能生搬硬套知识,应以问题情境吸引学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体现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怎样使提问产生“情境”呢?笔者认为,所提问题不能太零散,不能少梯度、少挑战,且提问起点应精选。授课者一定要在自己深研课文后,选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口,巧设符合文思的问题组,才能为思维创设良好氛围,引人入胜,达成课堂生成,培养学生多元思维能力。

笔者以标题“向生命鞠躬”为切入口,循序渐进地设计了三大问题:(1)文题中的“生命”指什么?(2)再次回顾文题,题中的“生命”还指什么?(3)第三次回顾文题,题中“鞠躬”二字应如何理解?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能自己获得正确的探究成果,笔者在每个步骤中都设计了一些具有梯度的辅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达成阶段阅读任务,如通过对蚂蚱形象的分析,对细节描写的体悟与归纳,对作者与儿子对待蚂蚱前后态度的变化的探究,写作背景的链接等,引领学生“曲径通幽”,在思维的不断行进和深入中豁然明了文章主旨,使本次课堂教学有一种卒章显志、水到渠成之感,渗溢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2教学策略,书声琅琅酿情味

陈剑锋老师说:“言语性是语文课程的本质,承载着语言训练的任务。”他认为一堂语文课应该花1/4的时间去梳理文意,而花3/4的时间去咀嚼和品味语言。笔者认为,所谓咀嚼和品味语言,不是仅仅局限于对文章中重点段落、重点语句的品析,而是要咀嚼授课时的教学语言,咀嚼学生回答问题时的表述语言等。当然叙事散文的阅读教学有一种教学手段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朗读法。语文阅读课顺利行进的关键在于读懂其所依托的文本。如何从字里行间提炼出隐藏在语言文字内的潜台词?如何深刻理解蕴含在语言文字内的“灵魂”?又如何打通语言文字与学生理解水平之间的通道,让它的魅力淋漓展现呢?契合文旨的朗读便是精彩一环。

在本课的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主旨,笔者设计了多个朗读点。比如,导入新课时的导语齐读,一读文题时的整合语段《蚂蚱》的配乐朗读,再解文题时针对重要词句的指导朗读。尤其是三解文题时教师深情朗读文段,学生做“鞠躬”的动作,更是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之感。随后又设计了朗读第11段并分析作者所想的问题。整堂课脚踏实地地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两个“不可能”的内涵,理解“生命的奇迹”的内涵,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次饱含情感地去朗读,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此刻自己的心情,读出对文章的体悟。如此,语文的“声情并茂”便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醇厚的语文味不言而喻。

当然,在语文课堂上如何真正讲出语文味,如何体现语文味,如何避免误入“歧途”,永远值得我们去认真探究、勇敢实践、及时反思、改革创新,我们坚信,工夫不负有心人,语文课的独特魅力定将喷薄而出。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中学(226125)endprint

猜你喜欢
蚂蚱教者主旨
快活的小蚂蚱
捉蚂蚱真有趣
主旨演讲
我的粉蚂蚱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蚂蚱武士
平淡真实显主旨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某生课寝
受教者主体性视角下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