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百成
摘 要:数学教学大纲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数学学习从本质上来说,是以思维为主的过程,同时又伴随着记忆、复现、再认识这些环节。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正明显地向抽象化、严密化转化,表现出思维的可塑性、可培养性。因此,要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而要让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把数学思维过程“复现”出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下面结合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是如何加强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
一、创设情境,一题多解,培養思维的创造性
在“因式分解”一章的复习课中,笔者选取出示了下面这道例题。分解因式:a+a2-a3-a4。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各自说出了自己的解法,归纳后有三种不同的分解方法,学生完成得很好,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再仔细观察此多项式的各项特点及结论的特点,是否还有其他的分解方法。经过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回答,积极讨论,最终又得出了第四种解法。通过四种解法的步骤,可以看出学生运用了“提公因式法”“添项”“分组”等分解方法,把多项式因式分解,既有基础性又有创造性,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解因式分解的兴趣。这是学生智力和技能的统一,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笔者创设的教学情境是密切相关的。
二、一题多变,一点串线,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教学中对数学概念、法则、定理、公式、例题等从“变化”的思维角度去联想、拓展,不但可以达到以点串线、举一反三的目的,还能将知识深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促进知识的迁移与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局限于某一框架之内,不受消极的思维定式的影响。
三、探索未知,设想结论,培养思维的探索性
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通过多方观察、纵横联系、积极探索、大胆设想求出可能的结论,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探索性。通过设计相应的题型,让学生在练习后,能够活跃思维,促使其反应灵敏、思路畅通、联想丰富,在解题中汇集与问题有关的概念、公式、定理,使计算或证明得心应手。
四、由特殊到一般,深化提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教学中,对一些问题进行由简到繁,由特殊到一般的推广或延伸,既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也可以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特殊性,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克服习惯的束缚,突破思维定式,从异向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方式和独创的求异精神。
五、数形结合,融会贯通,培养思维的变通性
数学教学中,对一些概念、公式、命题,在正确揭示它们的本质属性后,可再进一步对其做出几何解释,把代数问题用几何图形直观描绘出来;对一些几何问题,也可采用代数方法进行处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数形结合的思维能力,培养其思维的变通性。
总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对促进数学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范昕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