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烨
摘 要:孩子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资源,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来源于家庭、幼儿园,而怎么样的家庭环境和幼儿园环境却影响着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应当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幼儿多方面健康发展。
关键词:环境;家庭因素;幼儿园;合作;共育
一、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环境是孩子出生后第一接触的,不同的家庭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各个方面,例如有的父母爱看书,空了就看书看报,而有的父母空了就打游戏,这两种不同环境下培养的孩子肯定会有一些区别。由此,陈鹤琴明确指出,“如何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呢?”大体有这样三个方面:
1.安静、独立、自由的空间
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小孩,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应该是安静的,这样孩子可以舒心休息,尽情地玩耍,专心学习。有些家庭,他们居住在高楼大厦的高层,虽并不偏僻,但出入却很不方便,应该说,这种居住点都不是幼儿居住的理想环境。到孩子能说会走后,家长要给他(她)安排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可以玩耍的房间,给孩子一些独立的时间可以让他自己支配,从而让他独立思考凡事不依赖大人。而自由,是指孩子可以自由进出房间,自己可以随意摆放自己喜欢的东西或自己事情,不需要大人去干涉,从小给孩子独立而自由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责任意识和自主意识。
2.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
家庭成员之间,不管辈分如何,也不管年龄如何,其关系都应该是平等而和睦的,幼儿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有利于他们思维的活跃和智力的开发,有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紧张,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弄得孩子整天提心吊胆地,有的家长对孩子非常严厉,常常孩子一犯小错就打就骂,把孩子吓得什么事都不敢做,之后做每一件事都要看父母的眼色,缺少独自思考、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如果在家庭中将平等放在首位,凡事都问问孩子的意见,然后相互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孩子自我意识就会加强,觉得自己是家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不是家中的小王子或公主。
3.父母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很多事都是父母的言传身教讓孩子学会了做某些事。当然,父母的一些习惯和一些兴趣也会直接影响孩子。比如,父母是建筑师,孩子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下,很可能也喜欢用积木搭建一些小建筑,母亲讲卫生、爱劳动,那么,做女儿的也会比较勤快,父亲,如果爱运动,那么孩子大多也比较好动。有的家长酷爱打牌,今天在这家明天在那家摆一桌,不管孩子的吃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的熏陶下,还能有良好的兴趣和习惯吗?所以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父母的一定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除此,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对幼儿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创设幼儿园良好的育人环境
幼儿园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如何为幼儿在幼儿园营造良好的环境呢?我觉得可分以下几部分:
1.内环境布置
内环境的布置给孩子视觉的冲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应创设不同的环境,例如,小班应采用形象活泼、造型简单的画面,内容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可创设认识水果、小动物以及良好行为常规方面内容的墙饰,来帮助小班孩子认识事物或进行常规教育。中班的幼儿思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墙饰布置的内容可以丰富一些,设置一定的情节。而大班的幼儿思维更为活跃,审美能力有了提高,知识面也拓宽了,墙饰布置可偏重知识性的内容,形象也更加抽象。在室内布置注重形式美的同时,更要注重根据幼儿好奇心强、注意对象广泛等特点进行布置,如:大班主题活动《恐龙大聚会》环境创设,可在益智区摆放各种各样的恐龙;在绘画区可画一些恐龙简笔画,或有关恐龙的书集,在主题墙上也可布置茂密的森林,使环境布置具有整体性,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心。
2.安全的教育环境
幼儿年龄小,自我保护能力还很弱,因此,在创设环境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其中包括室外环境、活动环境、材料的安全性。如孩子们经常玩的大型玩具,应定时检查,教室环境的创设也要避免尖锐的物品。其次,要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3.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
游戏是孩子最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利用游戏开展活动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幼儿园的区域活动,孩子都很喜欢,可以自由选择,种类丰富,也能加强同伴之间的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而教师提供的多样材料更是玩而不厌,在玩的同时他们能发挥想象玩出不同的玩法。在活动中幼儿间为了游戏问题而发生矛盾,老师可以以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到幼儿的游戏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接受指导,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总之,环境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环境可能会造就一批人才,这便说明环境对人的未来发展有很大作用,所以,我们要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海燕.活动室环境对2~3岁幼儿情绪的影响及其对策.青年文学家,2010(09).
[2]亢小梅.浅谈幼儿园环境对教育作用的效应.新一代:下半月,2010(01).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