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能力 回归社会

2015-06-01 07:43庞晓林
新课程·小学 2015年2期
关键词:课题生活课程

庞晓林

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的内容并不像其他的各种学科一样界限划分明确,它有自己独特的特色,具有较强的开放性,超越了传统的学科系统和逻辑体系,不管是什么主题只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具有潜在教育价值都会成为综合实践课的内容。这是一个以能力为主的科目,这是一个回归社会、奉献社会的科目,它有自己独特的“秉性”。

摸清其“秉性”需搞清楚怎样才能调动学生探索、实践、创造和探究的兴趣,这样这门课才会让学生真正地学到东西,回归社会,奉献社会。本文将从“身边小事,家乡真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情感、“近处为先,回归自然”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学问、“走出教室,步入社会”培养学生自主选择生活和主动展开探究。

培养能力,回归社会不是一句空话,这是在学生选择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进一步提高提供的平台,是学生为以后步入社会锻炼能力的一个桥梁,是学生推进自己快速融入社会,对自己整体认识体验的一个发展。我们怎么让学生去提高对综合实践课的兴趣,锻炼能力回归社会呢?

一、身边小事,家乡真情

要从身边出发,通过贴近生活的选题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小学综合实践课强调注重知识的获取以及能力的掌握和情感的教育相结合,开发能力、培养兴趣。因此,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所以通过身边的小事中去选取学习的课题,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才是学好综合实践课的原动力。选取课题时应该使课程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小事以及社会中的实际相结合,缩小课题与学生生活的差距,为学生、课题、社会搭起一座桥梁。

二、近处为先,回归自然

生活和大自然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大自然中包含万象,小学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建立,主要是感觉生活和感觉社会,社会自然可以使学生不断增强自己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感知。生活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生活即教育”,这句话在小学综合实践课感触最深,要从近处着手大力倡导生活的教学,“要做,要真正做,只有到社会上去,以社会为学校,以生活为课堂。”我们只要做到了以社会为学校、生活为课堂,就可以拥有丰富的硬件材料、朴实的教学方法、自然的教学工具、优秀的教学环境。生活在不断变化,生活也无时无刻不包含教育的意义,综合实践课同时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不能沉溺在以前的旧课题中,要不断与时俱进创造新的、符合社会发展的课题,从生活近处着手,回归到社会、回归到自然。

综合实践课通俗来说就是一个生活过程课、自然体验课,应该在生活和自然中进行,重视学生在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实践和创作,注重教育向生活、向自然的回归。

三、走出教室,步入社会

学校只是一个学习的场地而不是学习的全部,学校之外学生学到的可能才是最纯真的知识,我们不能将学生圈在学校中,要奏响学校、家庭、社会三部曲,实施全面教育。学生在走出校门、走进家庭、体验社会的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收获更多的知识,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知识。学习的地点和途径要因地制宜,学习的方式要兼容并蓄,通过体验社会,满足学生的天性,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快乐和愉悦的同时获得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

通过开设了一段时间的综合实践课,我发现这些课程还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更加融洽,随着教学地点的转移,学生的心态也放松了不少,心情也变得愉悦,师生的关系不再像传统课堂一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精神,小组合作的机会多了起来,彼此间的了解沟通更加频繁,从而保证了课堂质量以及教学目标的达成。

学生对综合实践课有兴趣,所以每一次參加综合实践课程,都会通过上网或者读书来获取相关知识,并且自己会提前实验,养成了积极主动的好习惯,这也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我相信这个习惯可以延伸到传统的科目。

小学实践课程让学生回归了生活,进入了自然,体验了社会。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立足课堂课外相结合,生活知识与课堂理论相互补的教学思路,既能被广大的教师所认可,又能为全体学生所接受。我希望在不久的以后,这个课可以成为一个特色,一个成为全体学生喜欢而且又有效地学习生活的课程,体验社会的教程,感悟自然的过程。

编辑 李 姣

猜你喜欢
课题生活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漫生活?阅快乐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