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探究式教学在《荷塘月色》中的运用初探

2015-06-01 02:34陈铭
新课程·中旬 2015年2期
关键词:荷塘月色新课改

陈铭

摘 要:新一轮基础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探究性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以特级教师李镇西讲授的《荷塘月色》为例,从“于新课导入时提出问题”“于知识处提出问题”“于学生质疑处提出问题”三个角度,对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具体运用进行分析探讨,并指出该模式在运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希望通过此分析为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新课改;《荷塘月色》;创造性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问题探究式教学是以问题为载体,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不仅包括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包括学生自由地设计问题、讨论感受,从而使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一种教学模式。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阅读教学是重中之重,教材选文要求文质兼美并适于教学,其中,《荷塘月色》可谓是经典,经久不衰。笔者以特级教师李镇西讲授的《荷塘月色》为例,对问题探究教学模式运用作一说明。

一、问题探究式教学在《荷塘月色》中的具体运用

(一)于新课导入时提出问题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幕式,如果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意义的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

【教学案例】上课之前,老师考你们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教材第一单元有哪几篇课文?老师提这问题的目的就是要提醒大家,今后自学课文要有单元观念,因为课文是按单元编排的,而每一个单元都有相应的学习重点。那么请问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在新课导入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水平,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已经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丰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学案例中李镇西老师首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从整个单元着手,引导学生真正探究语文教材的整体结构,明确语文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语言揣摩”的含义,“整体感知”是目的,“语言揣摩”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根据《荷塘月色》的语言优美性,重点解释“语言揣摩”,通过揣摩语言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涵,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从而为接下来的分析课文教学做铺垫,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如果教师导入新课时这样说:“同学们,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课呢?”这样,学生只是机械地翻开课本,敷衍应答,只是在学生的思想中泛起一丝涟漪,最终石沉大海,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于知识重点处提出问题

教学过程中往往知识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在讲解重点知识时应设计合理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亲自阅读鉴赏来探寻问题的本质。

【教学案例1】在鉴赏语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时,有学生提出问题:“不明白作者在写荷花的香味,怎么又突然写到歌声了。”李老师表扬了这位同学,面向集体提问:“谁能谈谈自己的理解?”没有人举手回答,教师进而提示:“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学生有了思路,教师又提出问题:“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学生找出,最后教师总结: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

教学目标指出,要引导学生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鉴赏文章的语言艺术美。“通感”这种表现手法是高中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需要重点讲解。当学生有疑问时李镇西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他,首先将这一问题交给全体学生,这个问题确实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人回答,紧接着他将问题的难度降低,“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这时学生就有了思路,老师根据学生的思路不断延伸,开始真正探究“通感”的本质: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吗?”学生可以在文中找到依据,明确两者之间的相同之处都是“缕缕”和“渺茫”的。这时老师讲解这一特殊的比喻,并根据文学作品的例子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进行深入分析,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融会贯通。如果教学中老师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没有学生能回答,就终止对学生的进一步提问引导,而是直接讲解通感的用法,这样老师只是强硬地将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没有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案例中李镇西老师巧妙地按照问题的梯度,由难而易,再由易而难,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教学案例2】在师生之间探讨《采莲赋》該不该删时,教师故意说:“我认为该删,因为这一节与全文的中心并不吻合。”这时学生就有不同的意见,老师点拨进而提出问题:“这篇文章究竟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提出不同的观点:一种是喜悦,一种是惆怅。老师又提出:“朱自清先生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是不是有些矛盾呢?”

作者矛盾复杂的心境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提出他喜欢《采莲赋》这一段时,李镇西老师就说这一段曾经是被删减掉的,于是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段该不该删,好多学生认为,既然现在课文将这一段补上了,说明编辑自有他的道理,这就证明原来删去是不应该的。但是老师故意提出这一段该删的观点,它与文中的中心不符合。这时学生就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空间,教师引导学生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专家,不迷信教材,经过真正地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是学生很难找到真正说服的理由,这时老师巧妙地点拔一下“我们首先来探讨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抓住作者创作的意图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来体会这一段的重要性。李镇西老师的安排独具匠心、浑然天成,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自己研究出问题的答案,有恍然大悟的成就感。学生更真切地把握了作者感情的变化,体会作者当时不满黑暗社会现实,但尚未找到出路,幻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超脱的矛盾复杂、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

(三)于学生质疑处提出问题

课堂互动应该是双向的,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需要真正倡导“以学生为主”,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我创造性地阅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猜你喜欢
荷塘月色新课改
荷塘月色
作品:荷塘月色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荷塘月色
新课改下初中班主任管理的创新实践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荷塘月色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荷塘月色》解读的时代文艺特色及启示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