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的文化研究

2015-06-01 23:54闫娜张宁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5年3期
关键词:预设师生主体

闫娜 张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生成性教学,认为教学中的各种课程资源都随着课程实施的展开而不断地生成,课堂就是学生与教师共同生活与学习的文化家园,充满着师生的生命气息。课堂教学是不同文化的个体通过文本的对话与交流来促成并实现不同文化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实现学习主体的有意义学习,促进师生的全人发展。

一、语文教学生成的文化解读

中学语文课堂是课程实践的文化场域,教学成为课堂中不断生成学习资源的文化实践活动。因此,语文教学是文化生成的实践活动,在文化场中生成特定的学习资源,促进文化主体间的交往与理解。当然,课堂教学过程关注生成,即在教学预设前提下的既定性生成。因此,语文教学既关注“预设”又注重“生成”,关注不断生成的学习资源,即在师生“预设”的前提下生成“为我所用”的课程资源。这对教师来说是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而言是便捷、有效的学习资源,对教学共同体而言则是充满生活化与本土化的课程资源,对整个学校来说是一种地方性的教育资源。

于是,教学生成过程本身不仅是课程资源的文化传播与扩散,也是文化涵化与濡化的文化化过程。文化无疑是人对其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意义与本质的自我解释,因此,价值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的标志。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实践活动,其价值选择的依据在于合文化性,合文化性即指价值选择都是在一定文化结构中的选择,而并非是超文化的纯粹的心理臆断。

语文教学生成关注到课堂内外随时可利用与开发的教育资源,并在教学实践中动态生成“如师生所愿”的学习资源。中学阶段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期,课堂中的价值教育通过文化学习,于复杂的文化生态中完成知识学习的文化使命。文化学习实践须建立在不断交往的基础上,关注文化学习生命状态。因此,教学生成的文化特性在文化实践的活动中不断从观念和活动形态加以阐发,以期不断生成教学文化建构的实践框架。

二、课堂实践中语文教学的嬗变

“生成”是针对已有教学实践中“既定”教学程式的一种发展与创新。现实的语文教学实践发生了畸变,考试分数成为衡量教学目标达成的“警线”,衍生出了“分数教育”或“应试教学”,却悬置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人格发展与情感熏陶,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冷血人才”和“应试虫”。语文教学关注中不断生成的学习资源,重在强调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教学预设成为一种方案或手段,教学生成则强调瞬间、动态、变化与发展的学习资源,注重教学过程中课程方案实施的灵活多样,关注师生课程创新意识和能力,但绝不忽视过程中的目标的预设。

中学语文教学容易陷入二元思维模式的泥淖,求新求异,贵创生而轻预设,以致酿成教学中种种舍本逐末之丑相,极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现代教学倡导生成性思维方式,体现了人类教学实践方式的历史性进程,这是一种反思批判意识,在不断发现、凝练、解决问题中保持活力,以不断提升学科发展水平。教学生成关注教学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在交流与互动中发展彼此的关系,尊重文化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地位,并在关系互动中实现文化主体的获得与认同。

三、中学语文教学生成流弊的哲学考量

文化哲学强调从文化的视角,在哲学的范畴内仔细考量教育领域内的实践问题。教学本身就是一项文化事业,亦是文化主体为生成新的文化认知而不断躬行的价值实践。文化教学凸显教学主体的自主意识与主体地位,充分重视知识学习活动中不同主体间的关系生成,更关注文化意义与创生,通过彼此间的互通有无而实现教学资源在教学共同体中的共享。教学资源的生成本质上是文化资本的流动与增值,语文教学就是关乎文化的教学实践,生成的不是纯粹客观的教学实体,而是一种无形的教育理念,或者是一种潜在“文化关联”,师生在文化规约中不断实现自我的更新与发展。

文化作为课堂隐而不见的课程资源,亟需觉醒的教学文化意识,进行教学生成文化的价值重估与再建。正如社会学家索罗金指出的,任何文化体系总是一种“逻辑意义上的整合,蕴含着一套完善的价值系统、生活哲学以及最后实体性质的解释”。文化场域中生成性教学浸润在文化的濡化与涵化中,充分尊重教学中文化主体的自主自觉,视每一个体为独立自主的文化人。无论是个体心理还是社会心理,都不能不打上文化的烙印。此时此地,教学生成就嬗变为文化化人的实践活动。各文化主体在课堂中不断构筑多样的文化世界,在不断生成的文化关系网格中生成多样的精神和意义世界,最终走向教学文化世界的意义生成与理解,实现教学文化主体的全人发展,培养心智聪明、行为谨慎、精神虔诚的人。

四、生成性教学的本体建构

“现代教学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文化自觉。倡导文化与价值的实践、人文与科学的有机整合,强调转向本体论问题的研究,从而更接近教学的本质。”在本体论视野中,教学是相待而立,相对而成的一种发生学意义上的生成,更关注课堂教学的微观研究,课堂教学是在具体的系统中各教学要素之间形成的文化间的关联。生成性教学作为一种居间行为、关系事物,是教与学之间的桥梁,是它们各自及其意义之寓所。教学文化主体在课程实施中首先是相互观望,即生成教学的心向或意向,随即是相待而望,即这种教学意向旋即有了方向性,尔后是相对而成,即文化主体之间的教学意向基本上趋同而获得了动力性,教学才从此刻起真实发生,而且是裹挟在文化的场域中,教学发生,教育潜行。教学的教育性与教育的教学性二者在此得到了最为恰切的印证。只有在相待与相对合二为一的教学动力驱使下,教学才真实发生并不断生成新的教学形态。

从孩子们生活的角度看,教条、虚无的世界观和缺少道德感是与教育学极不协调的,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文化教育学(Cultural pedagogy)的理论。教学生成的文化维度研究“将重心从孩子们的世界转移到了文化的世界,目的在于实现一个道德更加高尚的社会秩序诸如正义、自由、平等、共有”。教学符号是人类通过自主的文化创造活动——劳作而不断架构沟通物理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文化纽带,学生通过文化学习活动汲取文化养分。

概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正是师生通过联合的文化实践活动不断生成新的理解与认同,或者创新与发展文化的双向文化构建活动,课堂的教学生成中关于文化维度上的研究最终将走向个体的文化学习实践,不断创生成各自的理解。因此,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就是一种历史性(文化的历时态)的文化实践历程,同时也是现实性(文化的共时态)知识习得与文化意义的建构过程。

(本论文为甘肃省平凉市2014年“十二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号PLG188)

作者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威戎中学(743400)

猜你喜欢
预设师生主体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麻辣师生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预设留白 生成精彩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