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家长,我们会说话吗?

2015-06-01 05:39陈洁
家教世界·现代幼教 2015年4期
关键词:谈话交流家长

陈洁

昨天傍晚,隔壁单元的一位老奶奶对我说,“这几天,我都快愁死了,饭也吃不下,觉也睡不着,总是坐立不安的……”原来,几天前,老人去接孩子时,一位年轻的老师当着好多孩子及家长的面,向老人“告状”,说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总之一无是处。孩子听后说啥也不愿去幼儿园了,老人在接、送孩子时,也总感觉抬不起头来,好像低人一等似的,不知怎么办才好。我们聊了很多,从她的家庭环境、生活习惯到孩子所谓的在园表现等方方面面,使我对孩子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我也婉转地向老人指出孩子产生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以及平时应该怎么去引导孩子,怎么和老师交流沟通……通过近两个小时的交谈,老人紧皱的眉头舒展了些许,沉重的思想好像也轻松了许多。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我却很难过,虽然此事不是发生在我园,但对于同行,无论是公办园,还是私立园,我们都应共同思考一个问题:“面对家长,我们会说话吗?”

或许,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席话,会让家长迁怒于孩子并施予体罚、恐吓;或许,老师的刻意回避,会让家长永远不知道孩子在园的真实情况;或许,老师和家长的交流,反而会成为孩子成长的障碍!

作为幼儿教师,每天的晨间接待、离园活动都会与个别家长进行短暂的交流,“说话”占了很大的比例,因此,“会说话吗?”应成为每位教师必做的功课。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老师需要充分了解孩子在园的实际情况。作为老师,和家长谈话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协同家长为孩子提供一个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方式、方法,为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但在现实中,不少老师只把眼光局限在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上,没有耐下心来深究孩子不良行为习惯背后的真正原因,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不分青红皂白,毫无保留地把孩子“在园表现”传递给父母。比如直接说“你家孩子今天又惹事了”,“你家孩子太好动了”,“你家孩子上课注意力一点儿都不集中”……这样的交流是最糟糕的,因为它激起了家长的负面情绪,同时也伤害了家长的自尊。或是有些老师怕惹不必要的麻烦,向家长隐瞒孩子在园的真实情况,和家长谈到的都是表现好的地方,这种看上去皆大欢喜的谈话却隐藏着孩子成长的巨大危机。这两种“说话”,都是只考虑到自己的情绪和需要,而非孩子的成长。以孩子成长为目的的谈话,一定要言之有物。所以需要我们有判断,并且有依据,这样才能让家长充分理解和接受老师的想法。

其次,一定要注意说话的方式、方法。当家长咨询孩子的在园表现,或是老师针对某个孩子近期的不良行为和家长交流时,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把握好分寸。说话要根据家长的心理状态和知识水平,让家长感觉到我们对孩子的关心、对孩子的认可,让家长放松下来愿意和我们交流讨论,让家长感觉到,我们是在谈孩子的成长,而不是在谈各自的情绪。

“说”对方能听懂的“话”,是一个最基本的沟通原则,沟通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多高,而是为了让家长能听进去,并接受和改变。针对焦虑的家长,放松则是最基本的谈话要求;针对脾气暴躁的父母,一定要谨慎所使用的语言;针对没有信心的家长,则需要我们更多的情感支持。谈话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家长了解情况,更重要的是发生改变,所以提供有效的方法则是重点。面对不同层次的家长,一定要因人而异,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交流。

孩子、父母和老师是一个共同成长的团体,三者之间是合作关系,而非指令关系。老师需要让父母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但这只是帮助孩子构建良好成长环境的方法,而不是目的。老师绝不能认为孩子的问题仅仅靠父母就能解决,倘若这样,还要我们干什么呢?

作为老师这样一个职业角色,就需要用职业素养和道德来要求自己,说话的目的绝不是让孩子被家长怒骂一顿或沾沾自喜一番,所以,始终把职业角色放在首位才是让“说话”产生价值的重点,这是我时刻提醒自己的地方。每次和家长交流之后,我都要把交谈的内容再重新在大脑里过一遍,总结一下优缺点,以便于下次交谈的提升。人无完人,只要交谈,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瑕疵,只有不断地总结、反思,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

猜你喜欢
谈话交流家长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正确理解术前谈话
家长请吃药Ⅱ
(1)阅读理解两则
“交流”等5幅
关于《辽沈决战》一书的谈话(一九八三年八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