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幼儿园“区域游戏”已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能让幼儿充分体验和探索,激发了幼儿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也是对幼儿进行个别化教育的最佳手段,因此,区域游戏是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在区域活动中,作为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介入指导,更好地开展区域游戏,为此我针对本班级幼儿区域游戏进行了跟踪观察,并对幼儿不同游戏中产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教师的适当介入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
案例阐述:国庆结束后,老师们迎来孩子们最后一波的情绪波动,之后班级的各项活动均要“高标准严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于是孩子们就迎来了盼望已久的区域游戏。
今天区域游戏终于开始了,今天老师重点指导的是美工区的涂丫丫,在老师介绍规则请幼儿参加游戏后,涂丫丫的区域里响起了求救声:“老师,我不会!”老师闻声而来,只看见蔡振宇手拿蜡笔,低着头一边说着:“不会,”一边剥着蜡笔的“外衣”,老师轻轻的问:“怎么了?”蔡振宇抬起头脸上一副犯难的样子,说:“老师这个怎么弄哇?我以前在家里从来没弄过。”老师听了心里有些不快,这家伙刚刚肯定没有认真听要求。于是老师再次耐心地给他讲解了一遍绘画的方法,请他握好蜡笔,在自己的画纸前,进行画横线,老师边说边画给他看,并握着他的手教他绘画。在绘画的过程中,老师发现蔡振宇的绘画水平不错,能够有序地画直线,老师发现后及时鼓励他说:“蔡振宇,你的线条画得很流畅哦,你画的直线长长的、很直,要勇敢点,大胆画。”听了老师的鼓励,他大胆地画了起来。
教师思考:蔡振宇各方面能力都不错,就是不愿意积极参与,每次老师请他活动,他总说:“老师,我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对绘画活动不感兴趣?还是不敢参与?
解决办法:为此在日常的活动中,我采取了心理暗示告诉他只要动手去做一点也不难,你能行你很棒,不断地给他鼓励增强他的自信心,多给他在同伴面前展示的机会,请他在班级幼儿面前示范一些他会操作的活动并及时鼓励,让他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联系其家长,与家长沟通交流,让家长配合多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多给他动手的机会,多鼓励提高他的自信心。几次之后成效显著,为此我还暗暗窃喜。
二、教师的有效介入及时提升了幼儿知识经验,更进一步建构了幼儿的知识技能
案例阐述:“王梓瑜快把盒子拿来,蔡振宇快点看我们的房子要盖好了。”建构区域内孩子们正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会孩子们盖了座小鸟楼房,一会他们房子里的厕所盖好了,这时王梓瑜说:“厕所终于盖好了,我来小个便!”说完她就蹲在自己搭建的厕所旁边进行小便。“我也要来小个便!”蔡振宇边说边站了过去。“赵老师,你也来小个便吧!”于是孩子们都纷纷来邀请我去他们所搭建楼房中的厕所去小便。“嗯,我现在还不想小便哦,谢谢你们!”我有些尴尬地笑着回答。孩子们看我笑也纷纷跟着傻笑。
教师思考:建构区域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终于热闹了起来,在建构区域活动的最初孩子们只会不停地垒高,在区域活动的前期建构区域活动一度受到冷落,我们班级建构区域材料丰富,有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盒子和瓶子,这么丰富的材料孩子为什么不愿参与游戏呢?是不会玩?是不喜欢?还是材料过多无从选择?
解决办法:我和班级老师为此进行多次讨论与反思,寻找问题,改变方式。我又结合《小区域大学问》一文中对区域游戏指导策略提到小班的建构技能的学习目标:能用平铺、延长、围合、堆高、加宽、盖顶等基本技能建构造型简单的物体形象。对幼儿的建构技能的指导要本着兴趣为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不搞枯燥的技能练习,不压抑幼儿的创新表现。我不禁在想,单一的垒高练习是文章中所说到的枯燥技能练习吗?孩子们在掌握这项技能后我们是否要教授更高一级的内容呢?于是我开始指导孩子们通过架空、围合的方法进行盖楼房。慢慢地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尝试了架空、围合的方法盖楼房,房子盖好了,厕所是楼房中最不可少的设施之一,孩子们在盖完楼房后知道要搭建厕所,正所谓幼儿建构游戏的过程就是孩子对于自身现实生活中物体形象的认知经验的再现和迁移的过程,所以,教师一方面应通过各种方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应帮助幼儿梳理、整理与提升经验,并迁移运用到建构活动之中。
厕所的搭建也是他们生活经验的体现,可能会让你觉得有伤大雅,但是经验来源于生活、活动来源于生活。
三、教师无声的有效介入为幼儿的游戏提供了宽松温馨的游戏环境
案例阐述:冬天了,孩子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棉衣,可是娃娃家里的娃娃们还是穿得很少。今天早上的区域游戏中,扮演妈妈的郭可欣正抱着一个洋娃娃,一边拍一边唱着“摇啊摇……”准备哄娃娃睡觉呢。这时候爸爸潘思成说:“哎呀,宝宝睡觉没被子盖,老师说不盖被子会生病的。”这一句话的影响可不小,这不,两个娃娃家的孩子们讨论起来了。做饭的奶奶说:“要不我把我的小被子拿来吧。”晒太阳的爷爷说:“那今天可不是要冻死了。”爸爸眼睛一亮,瞄到午睡室的床铺,说:“要不我们带着宝宝去我们的小床上睡觉吧。”妈妈抬头看了我一眼,小声说:“老师不允许去午睡室的。”我故意假装没听见,想看看他们怎么办。妈妈又说了:“今天太阳公公出来了,我们晒晒太阳吧,这样就不冷了。”就这样,孩子们带着他们的宝宝晒太阳取暖。不一会儿,爸爸在娃娃家的柜子里找出了一些小棉袄、小毛衣还有一些小袜子,对妈妈说:“我们先给宝宝穿衣服吧,老师说,天冷了宝宝是要穿衣服的,不能再穿裙子了。”
教师的思考:该不该介入游戏?什么时候介入呢?本次区域中的孩子是我们班级年龄比较大的,各方面能力都不错。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得出,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很想突破娃娃家这个小区域,到午睡室的床上来。但是也会想到老师的话,所以没有行动。我知道娃娃家里有棉袄等冬天的衣物,也正是因为在做观察记录,想看看孩子到底会怎么做,所以就没介入。首先孩子们没有放弃取暖,他们用了晒太阳的方法和穿衣服的方法,这些以前孩子们都玩过,我也做过提示,所以本次活动,他们会想到。其次,孩子们从自身情况延伸到宝宝身上,我觉得这是一大进步。虽然说,小班年龄段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但是在娃娃家游戏中,都很愿意扮演大人的角色,去把娃娃家里的娃娃,当做自己被爸爸妈妈呵护照顾,很有爱。
解决方法:投放一些小毛巾、小毯子和小被子。希望孩子们利用这些温暖的东西,爱护手中的娃娃。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们的爱真正是人性中最本真的爱。
通过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总结提升在小班区域游戏中的有效介入方法,进一步巩固提升了自身的专业意识和专业素养,适度的介入才是最有效的介入,教师有声或无声的介入都应该成为幼儿游戏开展更好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