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丹,郑建刚
缪刺法配双侧合谷、太冲治疗面肌痉挛疗效观察
龚丹1,郑建刚2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073;2.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天津 300073)
面肌痉挛;缪刺;穴,合谷;穴,太冲
面肌痉挛是一种临床常见疾病。笔者应用缪刺法配合双侧合谷、太冲对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提供新疗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4月至2014年5月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收治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中女22例,男18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对照组中女26例,男14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1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所有患者行脑电图和头颅CT等检查排除癫痫及占位性病变。
2.1 治疗组
取双侧合谷、太冲,健侧地仓、颊车、颧髎、太阳、下关、四白、攒竹、翳风、风池。先取双侧合谷、太冲,针刺1.0~1.5寸,行提插捻转泻法1 min。再刺健侧翳风、风池及健侧局部穴位,翳风直刺0.8~1.2寸,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两穴均行捻转泻法1 min。地仓、颊车、颧髎、太阳、下关、四白、攒竹针刺0.3寸,不行针。以上诸穴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每日1次,14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患侧合谷、太冲、地仓、颊车、颧髎、太阳、下关、四白、攒竹、翳风、风池。操作方法同治疗组。
3.1 疗效标准
痊愈:面部肌肉抽搐消失,面肌运动正常,无功能障碍,1个月内无复发。
好转:面部肌肉抽搐次数明显减少,幅度明显减轻,面肌运动基本正常,有诱因时,仍有可能复发。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治疗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5.0%、92.5%,对照组分别为35.0%、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缪刺为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针刺方法。现代医学认为面肌痉挛主要为面神经损害所致,中医学认为该病的病变部位主要在经筋,病位较浅,故采用缪刺法治疗该病恰到好处。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属阳,主气,《医学入门》:“合谷主中风,痹风,筋急疼痛,诸般头痛、水肿。”《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太冲为足厥阴经原穴,属阴,主血,而肝主筋,故太冲可熄风止痉,滋养肝血,从而可缓解面部肌肉痉挛的临床症状。翳风穴解剖位置深层当面神经干从颅骨穿出处,故针刺此穴,可以刺激面神经,利于该病的恢复。风池为足少阳胆经腧穴,配翳风、合谷、太阳,以增强疏风散邪功效。该病病位轻浅,局部针刺应轻刺激,故地仓、颊车、颧髎、太阳、下关、四白、攒竹浅刺不行针,可通过调理健侧的气血,从而影响患侧经气,进而达到治疗患侧痉挛的目的,同时又可避免因患侧针刺手法过重、刺激量过大而加重病情。临床观察结果显示,缪刺法配合双侧四关穴可以有效治疗该病,特此报道,望可供同道参考。
R246.6
B
10.13460/j.issn.1005-0957.2015.02.0165
2014-08-20
1005-0957(2015)02-0165-01
龚丹(1988 - ),男,2012级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