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虎重 王晓荣 杜丽新 刘兰凤 田 斌 刘海燕
·临床案例·
巨大中性粒细胞增多1例报道
邓虎重 王晓荣 杜丽新 刘兰凤 田 斌 刘海燕
中性粒细胞是外周血中最多的白细胞, 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直径绝大多数在13 μm左右, 少数可达17 μm, 但仅占总数的0.05%以下。病理情况下可见体积增大的中性粒细胞, 但胞体巨大者少见。
巨大中性粒细胞;增多
患者, 女, 21岁。因产后鼻衄及齿龈出血1周入院。体检:贫血貌, 胸骨轻度压痛, 无其他阳性体征发现。实验室检查:红细胞2.9×1012/L, 血红蛋白46 g/L, 白细胞3×109/L, 血小板100×109/L, 血涂片可见巨大中性粒细胞, 见图1, 图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活跃, 粒系早幼粒细胞稍多, 以晚期细胞为主, 巨大中性粒细胞多见, 胞质内可见轻度毒性颗粒及空泡, 见图3, 图4。幼红细胞少见, 淋巴细胞比例增加, 巨核细胞未见, 血小板少。临床考虑患者为产后贫血, 按混合性贫血试治疗观察, 治疗2周后, 除轻度贫血外, 其他阳性体征消失。血红蛋白84 g/L, 白细胞11×109/L, 血小板300×109/L,患者自动出院。
图1 血象 瑞-姬染色 1000 X
图2 血象 瑞-染色1000 X
图3 骨髓象 瑞-姬染色1000 X
图4 骨髓象 瑞-姬染色1000 X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直径为10~15 μm, 病理惰况下可大至30 μm, 但巨大者较为少见。临床上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时, 可导致DNA合成障碍, 引起贫血及骨髓象异常, 其特点为细胞核发育障碍, 细胞分裂减慢, 与胞质的发育不同步,即细胞的生长和分裂不平衡。细胞体积增大, 呈现形态与功能均不正常的巨幼改变。本例患者为产后贫血, 伴随有血和骨髓巨大中性粒细胞, 临床首先考虑为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此类贫血好发于妊娠期和婴儿期, 1/3妊娠妇女叶酸缺乏,妊娠期巨幼细胞性贫血常发生在妊娠终末期和产后[1]。但本例骨髓中未见红系细胞巨幼改变, 仅表现在粒细胞系, 以巨杆状核粒细胞和巨分叶核粒细胞多见。血象中粒细胞胞体巨大, 并伴有核叶增多, 有的胞质内可见轻度毒性颗粒及空泡。骨髓象晚期粒细胞胞体巨大, 相当于正常中性粒细胞3~4倍,形态特点与血象基本一致。从本例形态学特点分析, 患者有贫血和出血, 且白细胞数低于正常, 结合粒细胞胞体巨大并伴有核叶增多, 考虑与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有关, 患者按混合性贫血治疗2周后, 除轻度贫血外, 白细胞及血小板数正常, 可排除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出现的大细胞性贫血及全血细胞减少。刘成玉等[2]指出, 巨多分叶核粒细胞胞体增大, 胞核分5~9叶, 甚至10叶以上。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及恶性贪血等。其彩图中巨多分叶核粒细胞胞较正常分叶核粒细胞的体积相差明显。卢兴国[3]曾报道1例伴病态造血的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 患者男, 85岁, 血红蛋白56 g/L, 白细胞3.9×109/L, 血小板20 ×109/L,骨髓原始粒细胞23.5%, 涂片可见多分叶巨大粒细胞。巨大中性粒细胞增多应注意与家族性遗传性巨大中性粒细胞及遗传性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相鉴别, 前者中性粒细胞胞体巨大伴核叶过多, 其核分叶数为6~10个, 此类患者尽管巨大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 但因占绝大多数的其他粒细胞形态正常, 故生理功能并无异常;后者中粒细胞胞体不大, 但核叶过多, 此类患者有明显家族史, 由于粒细胞功能并无缺陷, 所以无明显临床表现, 预后良好。
[1] 丛玉隆, 李顺义, 卢兴国.中国血细胞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43.
[2] 刘成玉, 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2:62-63.
[3] 卢兴国.白血病诊断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169.
10.14163/j.cnki.11-5547/r.2015.08.149
2014-11-24]
053000 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检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