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跑造园禅境理趣探析

2015-06-01 02:19胡霜霜
关键词:禅境园林艺术寺庙

胡霜霜

(浙江树人大学艺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5)

禅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它通过塑造独特的民族心理结构、价值取向和性情范式,从哲学、美学的高度深刻地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影响了古代社会的文化心理和艺术精神,并与“儒”“道”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框架和主体结构。①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天津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2页。寺庙园林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分支,在文化渊源、审美高度等方面所含茹的园林艺术精神与禅学精神恰是血脉相通的。园林不仅是身外之景,更是人类内在主体精神的外在显现。在这一点上,“对于禅这样的人生艺术(即包含生命哲学)来说,园林是极好的体现场所。”②任晓红:《禅与园林艺术》,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可见禅与园林有着不解之缘。

杭州自南宋开始素有“东南佛国”之称,灵隐寺、虎跑寺、净慈寺等寺院林立,被称为以山水园格局为典型代表的江南寺庙园林集中荟萃之地,西湖也成了闻名海内外的风景名胜区。而虎跑作为西湖寺庙园林的典型代表,山更清幽,泉尤澄净。虎跑造园因融入宗教精神和审美追求,有机地将自然美景、造园手法和人文意境等汇集于一处,其禅境理趣值得挖掘和研究。笔者从虎跑造园意匠的角度着手,由现象到本质,深层次探析虎跑园林艺术精神,及如何实现相地合宜——“含藏妙识”、构园得体——“梵我合一”、虚明禅境——“色空一如”的园林虚灵境界,并以此阐明虎跑园林艺术精神与禅学精神的高度冥合,虚明禅境中蕴含的哲学、美学思想给予园林艺术的重要性,最终实现人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一、相地合宜:“含藏妙识”

计成在造园著作《园冶》中强调:“相地合宜,构园得体。”③(明)计成著,陈植注释:《园冶注释》,中国建工出版社1988年版,第56页。寺庙园林通常广布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名山胜地,正是遵循这个园理。故赵抃《次韵范师道龙图三首》云:“可惜湖山天下好,十分风景属僧家。”名山胜地的构景优势有利于寺庙园林借用天地山河间宏大的外在空间,让人在有限的景物中感受到无限、幽远的天地精神。造园艺术中强调“相地合宜”的思想,与佛家“含藏妙识”的精神主旨异曲同工,即让园林主体有无尽之意,客体有无尽之藏。实现主客体融涵万有的无尽之义,便是园林审美的真意所在。

虎跑(见图1)的开创者寰中(性空)禅师独具慧眼,禀赋天地造化,“含藏妙识”,以秀丽淡雅、深邃清幽为基调,择基建寺于林泉溪壑的大慈山麓区。寺庙在西湖西南部,三面环山,整体地形缓和,呈现东低西高的走势,南北区域性地形相对较为平坦,高差约134米。其山色“无尽之意”正如戴良《游大慈山》诗:“水行境谓尽,陆出路旋通。乃即苍松径,步入青莲宫。连连嶂既嶟,密林亦葱茏。地涉清净界,身游紫翠重。临流玩广沼,企石跳奇峰。寒镜湛秋夕,碧玉划晴空。兰若与岩峻,象筵缘教崇。”就在这群山之间有一“取之不尽”的天然名泉——“虎跑泉”,康熙御制《虎跑泉》写道:“溯涧寻源忽得泉,淡如君子洁如仙。余杭第一传佳品,便拾松枝烹雨前。”①赵一新:《虎跑定慧寺志》,杭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无尽之意的山水资源与无尽之藏的山水精神共同构成了虎跑取之不尽的山水真意,使虎跑具备了优质的构景基础。

图1 虎跑山门旧照(a)/虎跑入口(b)

虎跑历代的园林经营者有机地将寺庙建筑与大慈山麓周围的自然山水风景特色结合,“含藏妙识”,一石一泉,山林掩映,融涵万有。因此,虎跑实为佛门圣地的最佳基地之选,为日后风景园林的开发和利用创造了优质的先决条件。

二、构园得体:“梵我合一”

园林艺术精神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与禅学精神寻求“梵我合一”的思想如出一辙,两者皆从自然本体出发,“天人合一”,浑然天成。同时,结合计成提出的“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园理,阐明了园林营造过程中对自然风景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应遵循物物“得体”、心境“合一”和“自然而然”的原则。寺庙园林艺术因融入了禅学精神,在山、水、植物、建筑等园林特质营造过程中,特别注重从本体出发,“梵我合一”。虎跑构园充分考虑到对自然地形地貌的尊重,通过筑山叠石、引泉挖池、莳花植树、造亭筑室等活动,由表及里,呈现出幽谷含藏、以水禅鉴、竹径通幽、虚亭探远的禅境理趣。

(一)幽谷含藏

寺庙园林是佛教用来描绘“天国”的特殊产物,用殿、宇、楼、阁等建筑物与自然环境构成“佛国仙界”。如《虎跑佛祖藏殿志》描述的场景:“香阁斋厨小榭连,倾诚一样供金仙。山坳时有青云起,半杂炊烟半篆烟。(《山阁炊烟》)”观山望景,云雾烘衬,霞光映染,幽谷含藏,超尘出世的“仙境”油然而生。

虎跑地处大慈山前幽谷中,三面环山,松杉棋布,朴静幽深,体象自然,触发禅机。山体格局正是《虎跑定慧寺志卷二》(山水)中所描绘:“山色苍蔚,中锋隆起,旁舒两翼,虎跑泉在其上。大慈山左曰屏风山,石壁耸秀,形似屏风障。右曰涅槃山,因济颠禅师茶毗此山,遂名。山之对曰擎钵峰,圆覆如擎起势。山之下曰锁云幢,因水泄山外,立此以挡之。”②赵一新:《虎跑定慧寺志》,杭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页。月鲁不花在《夜宿大慈山》中也写道:“大慈名胜旧曾游,路砖平湖景最幽。”虎跑因藏匿的山体格局充满了“妙入幽微”的禅意和“无尽含藏”的禅趣。园林的经营者只需巧用地形、充分借景,利用山林掩映,以“藏”为主构景即可。虎跑“无尽含藏”的幽深境界正与“山深悦道心”的禅道相契合,“幽谷含藏”的山石构景特质,亦使虎跑具备“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语)的无限潜在的禅意。

(二)以水禅鉴

佛教常以水的形态和功用来阐明佛理与修禅方法,如“流水鉴禅心”“潭影空人心”等理水意匠。华严宗曾以水与波的关系阐述玄妙的佛理:“宇宙像一个大海,波涛起伏,千差万别,是‘事法界’;波涛万顷,但无不是水,是‘理法界’;水波相融,无碍一体,是‘理事无碍法界’;波波相即,互相涵摄,是‘事事无碍法界’。”其比喻恰到好处,惟妙惟肖。“这种虚明澄澈的‘禅鉴’既是借助于水景而呈现的物境,更是审美主体的心境。换句说话,正是‘水镜’得以‘心镜’的映照,才可能生发出‘禅鉴’的意象。”③赵晓峰:《禅与清代皇家园林——兼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禅学渊涵》,天津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第264页。

虎跑理水与佛理相通,用水的形态与变化阐释佛理、描述禅思。虎跑整个园林有十余处水院,水面较小,水体平静,水质洁净,呈现出“心如止水”的空静之境、“澄明虚受”的清凉之境。虎跑理水明处“尺波勺水”,隐处则在两组寺庙建筑群的地下设置水渠用以梳理水系,即虎跑泉源头的水顺着地下暗渠渗流到日月池的龙首中,形成“龙戏珠”的动态水景。地下水渠的设计,既可以日常蓄水,又可以在山洪暴发之际排泄洪水保全建筑的安全。同时,对于寺庙园林理水造景来说,水态在“有形—无形—有形”中转变,这种因地制宜、随形就势的理景手法把虎跑理水推向了至高的境界——以水禅鉴,含藏识境,“梵我合一”。

(三)竹径通幽

莳花植树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植物题材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营造“园林寺庙”,招引游人、香客游园赏花;二是为了烘托佛门禅境,托植物表达宗教寓意。传说竹林精舍是佛陀生前传教的重要场地之一,正如佛典所言:“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翠竹黄花皆佛性,因此,竹子成为寺庙园林植物造景不可或缺的题材。唐代常建精辟地表达了竹子造景和禅境的关系:“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从园林植物造景的角度来讲,“竹径”也泛指园林通幽处的其他植物题材。

虎跑植物造景主要采用丛植和点种的方式,这与虎跑山地园林的空间形态相关。寺前香道虎跑径(见图2a)沿着溪涧蜿蜒而上,这一带植物主要以丛植水杉和松树为主,主要突出的是山野的清幽逸趣。据《虎跑志·古今体诗偶钞》记载:“曲径通幽,长松叠翠。听泉声澎湃,鸟语间关,令人尘念尽蠲。故藏殿景致,以‘虎跑径长松夹道’冠首。”而虎跑寺庙建筑庭院内植物绿化,一般以点种的植物为主,多用树形优美的高大乔木,或是烘托建筑,或是点缀庭院空间。虎跑点种的植物有七叶树、罗汉松、香樟、珊瑚朴、枫香、竹子和桂树等。特别是与佛语相关的植物,除了景观点缀,增强了“禅房花木深”的气氛。如七叶树散布在虎跑寺院落间;罗汉松点种于罗汉堂至钟楼一带;大片竹子种植在仰止亭(见图2b)后方;金莲植于浮香澄必居后池……虎跑处处营造“曲径通幽”与“花木深”的佛门意境,用植物造景点染自然,此处幽境是实现“梵我合一”的最佳场所。

(四)虚亭探远

图2 虎跑径(a)/仰止亭竹径(b)

东晋高僧慧远在《万佛影铭》中以“虚”来形容“亭”之空间现象:“其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景离形。迥晖层岩,凝映虚亭。在阳不昧,处暗愈明。”关于“虚亭”之解,慧远的思解独到而精辟。一方面,“虚亭”因建筑虚空无碍的空间流动性可以吞吐万象,融筑天地,充分反映了园林精神“无尽含藏”的境界;另一方面,“虚亭”因融涵了禅学精神“澄怀观道”(南朝宋画家宗炳语)的感悟力,“梵我合一”,超然脱俗。“虚亭”可以望山探远,突破有限空间,进入无限世界。虚亭探远,“无尽含藏”。

虎跑的亭以“虚”“朴”为基调,结合江南园林朴素淡雅的色彩,调和着园林整体古朴幽远、空澄清雅的格调。在虎跑出家的弘一法师在著名的《送别》曲中撰词:“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三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可见,亭既是安亭得景、景因亭活的构景空间;又是惜别之所,借亭述怀的感怀离愁;更是望山探远,表达“因借为妙、唯道集虚”的虚灵心境。虎跑的“虚亭”是禅与园林契合的最佳交汇点,如双绝亭(见图3a)——虚旷清净;含辉亭(见图 3b)——空纳万境;玉带亭——空澄禅鉴;仰止亭——妙高虚旷;清音亭——色空一如。虎跑的亭是山野灵气往来的交点,集“仰观”“俯察”“望远”的游观空间于一身,以虚静之体,纳动态万象,是景与物、景与情、景与境交融交汇的纽带,虚亭探远是园林建筑空间中“梵我合一”的最佳方式。

图3 双绝亭(a)/含晖亭(b)

三、虚明禅境:“色空一如”

禅宗推崇“色空一如”的境界,认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现象(色)与事本体(空)融涵一体,又互为关联。“空”需要显现于“色”(具体事物)之中,而“色”如何体现“空”的虚灵,则需要一颗无所不在的顿悟之心(佛性),“超以象外”,禅境的形成便水到渠成了。对于园林禅境而言,它源自园林意境,是我国古代哲学、美学及禅学思想融合的至高境界。宗白华先生将禅境归为三境层,即“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①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谈及虎跑禅境离不开意境。虎跑造园“意境”由“意”(人之意)和“境”(自然之境)组成。自唐代开始虎跑以幽谷、名泉为“实境”,以“人文之意”为“虚境”,虚实相融、色空一如,再以超旷空灵的“灵境”触及禅境。在历代的诗文中清晰再现虎跑当时的“三境层”,诗文如下。北宋苏东坡作《虎跑泉》曰:“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至今游人灌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明代聂大年《虎跑泉和东坡韵》诗:“乾坤万古有青气,钟鼓数声闻下方。斟泉煮茗作翠供,峨眉老仙曾共尝。”清乾隆帝南巡五次到虎跑,三次御制诗压东坡韵,如:“东坡颇透如来禅,云何唯唯随影响。末后一句原不凡,迥绝世间往来想。(乾隆二十七年《虎跑泉用苏轼韵》)”艺坛巨匠李叔同皈依虎跑寺,法号弘一法师。他研律弘法、以戒行著称,著有《南山律在家备览要略》等大量佛学著述。无论是苏轼的“百神仰”、聂大年的“峨眉老仙”、乾隆的“如来禅”,还是李叔同的佛学著述,处处彰显虎跑“灵境”境层。文人、帝王对自然之境的直观模写,以“人文之意”传达对生命的超越,直至灵境,虚明禅境。

虎跑遵循“相地合宜,构园得体”的园理,将山、水、植物、建筑有机地融合于一体,成了西湖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不可复制的园林佳境。其理法技艺作为虎跑造园的表征,蕴含着中国园林艺术精神,即古代哲学与造园美学思想中所倡导的崇尚自然、追求情趣和朴实本真、高逸超脱的理想境界,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关乎人性关怀的终极目标。虎跑禅境是园林艺术精神与禅学精神高度冥合的产物,它借助园林空间所搭建的真实物态存在的“理想世界”,引领我们走向超凡脱俗、天人融合、物我合一的生活境界。正如美学大师宗白华曾在《美学散步》中总结禅境:“所谓禅境的表现,种种境层,以此为归宿。”在虎跑禅境的濡染下,追求园林美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上,应更多关注由景引发的源自内心的情思神韵。只有这样,园林中所蕴含的我国古代哲学、美学思想才得以传承,人类才会在有限的物质世界中直悟无限的生命境界。

猜你喜欢
禅境园林艺术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不断重建的寺庙
得造天物 皇家园林艺术
浅谈园林艺术在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浅谈休闲农业中园林艺术的应用
读《廓如明圣应相让,心寄空澄天地宽》悟禅学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禅境与诗境的合一
武侠小说中的寺庙场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