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的发展历程及建设现状分析——基于51家名栏的调查

2015-06-01 02:19毛红霞陈汉轮陈维君
关键词:责编学报学术期刊

毛红霞 陈汉轮 陈维君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编辑部,浙江 杭州 310015)

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以下简称“名栏工程”)自2004年启动至今,历时十年,期间评选出三批共65家高校社科类期刊的名栏,其中8家成功升级为教育部名刊。名栏工程在提高高校社科学术期刊的专业化水平、突出学术期刊的品牌效应等方面,起到了示范与引领的作用,引起高校学术期刊的广泛关注和积极的参与。十年的发展历程值得回顾与总结,且现有研究较少反映名栏建设的相关数据,课题组对名栏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该工程的进一步完善提供相关依据。

一、名栏工程的发展历程

(一)酝酿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在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1997年公布的8310种公开发行的各类期刊中,其中教育类与高校学术期刊占1000多种,①韩卫:《特色栏目是高校学报生存发展的希望——从高校学报现状看特色栏目的特殊效能》,《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第116-119页。占到我国人文社科期刊数量的2/3。然而,高校学术期刊中真正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期刊并不多,且明显地表现出“全、散、小、弱”的问题。

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曾说:没有个性和特色的刊物,生存已成问题,发展更没有希望了。②韩卫:《特色栏目是高校学报生存发展的希望——从高校学报现状看特色栏目的特殊效能》,《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第116-119页。为促使高校学术期刊形成鲜明的特色,提高学术质量和社会影响,发挥高校学术期刊在引领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术研究方向的作用,教育部于2003年正式启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打造社科期刊品牌。对于大多数一般性高校学报来说,要进入名刊工程是不现实的,而应该另辟蹊径,开办特色栏目,将特色栏目办成优秀栏目和名栏目。③余三定:《论高校学报的特色栏目》,《云梦学刊》2004年第2期,第26页。诚如《北京大学学报》原主编龙协涛所说:“有些高校是普通学校,学报是普通学报,但它们的某一、二个栏目却办得极不普通……形成了鲜明的文化个性和特色,引起国内学术界乃至国际学术界的强烈关注。”①龙协涛:《学报的核心期刊与特色栏目》,《云梦学刊》2004年第2期,第14-15页。

为更好地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作用,大力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教育部继名刊工程之后启动了名栏工程。2004年12月2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一批入选栏目名单的通知》(教社政函〔2004〕54号),共有16家高校学术期刊入选。由此,一批整体实力不强但专栏特色明显的学报在栏目建设上明确了发展方向,凝聚了发展动力。

(二)建设阶段

对名栏工程的解读可拆分为“名栏”和“工程”两部分。前者是理想的、静态的,后者是实现与建设的过程,是现实的、动态的。应该说,名栏工程是从第一批名栏正式签约之后才开始建设的。因此,名栏工程的建设阶段始于2004年。

在第一批名栏工程启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中,名栏工程的申报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第二批何时评选,各高校社科类学术期刊的主办者都心中无数。出于各单位对名栏工程的热切期盼和强烈要求,第二批名栏工程于2011年启动,共有165家学报的特色栏目申报,通过由期刊界、高校和社科院系统的学科专家等组成的评委的评选,24个栏目入围;第三批名栏工程于2014年启动,共有140多家学报的特色栏目申报,25个栏目入围。2013年4月,由教育部社科司主办、浙江树人大学承办的“教育部加强名栏建设推动学报特色化发展座谈会”在杭州举行。全国各地的第一批、第二批名栏单位以及计划申报第三批名栏的38家学报代表齐聚西子湖畔。这是首届教育部名栏会议,取得了很好的交流研讨效果。

与此同时,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作为全国社科类学报最大、最齐全的行业学会,也定期开展社科类学报的评优活动。自1999年开展首届评优活动后,至今已成功评选过五届。其中,第一届、第二届(2002)分别评选出栏目策划奖3家和19家,第三届(2006)评选出全国社科学报名栏16家(即教育部名栏工程的第一批名栏)、优秀栏目116个,第四届(2011)评选出特色栏目204个,第五届(2014)评选出特色栏目217个。事实上,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出的“双十佳学报”和“三十佳学报”中的大部分已入选教育部名刊;入选教育部名栏的也基本上是学会所评选的优秀栏目。②宋媛:《完善评优机制推进学报事业发展——潘国琪先生访谈录》,《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第106-110页。这些评选活动推动了地方高校学报的栏目建设,也为教育部名栏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后盾,两者相互推动、相得益彰。

(三)发展阶段

2014年11月,教育部名栏联络中心筹备会在京召开,教育部社科司徐艳国司长、田敬诚处长,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蒋重跃,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潘国琪、龙协涛,以及名栏联络中心工作小组成员十余人共聚一堂,就联络中心成立前的筹备工作进行探讨。徐艳国在会上对名栏工程提出了“特色、水平、导向”的六字要求,要求已经入选的名栏根据建设实际适当调整,没有入选的需进一步在六字要求上加以强化。他表示,联络中心应成为推进名栏建设的平台;要建立《教育部名栏建设规范》《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等规范;对名栏要全方位评价,优胜劣汰,进行动态管理。至此,名栏工程进入了有组织、有目标、有措施、有监督的常态化发展阶段。

二、名栏工程的建设现状

建设现状的数据来自课题组2014年底的问卷调查,受调查的51家单位均为教育部名栏所在高校学术期刊,由于部分名栏单位未完整填写数据,故名栏总数有时不足51家。

(一)发文量及约稿量

从表1可以看出,名栏发文数量在3篇~4篇及以上的占绝大部分,2篇及以下的占24%。名栏要扩大影响力,首先必须在稿件数量上有所保证,即形成一定的数量优势,将该领域研究的论文尽量多地吸引过来。部分名栏单位表示,他们之所以发文数量较少,是为了保证论文的学术质量。此种想法虽可以理解,但若发文数量在2篇及以下,占每期发文总量的比例也很小,那就根本起不到名栏对整个刊物的提升作用,不利于扩大名栏的影响力。按照一本学术期刊每期发文20篇来统计,即便每期名栏发文5篇,也只占25%。因此,在发文数量上,仍需要大幅度增加。

表1 教育部名栏平均每期发文篇数统计/家

根据表2,约稿量占名栏总发文量50%及以上的占48%。该数据的背后隐含两种情况:一是对“三核心”①“三核心”指CSSCI来源刊、北京大学核心期刊以及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的刊物来说,尽管自由来稿数量较多、质量也较高,但为进一步提高稿源质量,仍积极约名家稿;二是对普通刊物来说,名栏文章的影响力仍较有限,尤其是难以吸引优质稿件,需要编辑部花大力气约优质稿件。无论对于哪种情况来说,名栏建设绝对需要编辑部狠下工夫建设。

表2 教育部名栏约稿占名栏总发文量统计/家

(二)投稿量

有38家(占76%)名栏表示,评上名栏后栏目的投稿量有所增加,其中增幅低于20%的有11家,增幅20% ~50%的有23家,增幅为50%以上的有4家。这说明,名栏工程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慕“名”而来的投稿增多。

(三)第一作者地域分布情况

从表3来看,本校作者占比多分布在11% ~30%,本省市作者占比多分布在30%以上,省外作者占比多分布在50%以上,国外作者和港澳台地区作者占比多低于10%,有些甚至为零。由此可见,名栏论文作者中,校外作者发文较多,省外作者占比较高。这说明,大多数名栏采取开放式办刊模式,除依托本校相关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外,积极争取校外、省外优质学术资源,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在国外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影响仍较弱。

表3 教育部名栏论文第一作者地域分布情况统计/家

(四)第一作者职称及学历情况

从表4来看,名栏发文第一作者为正高职称的多分布在30%及以上,其中有34%的调研单位正高职称过半;发文第一作者为副高职称的多分布在21%~50%之间;发文第一作者为博士学历(包括在读博士)的多分布在50%以上。即,在名栏上发表的论文,第一作者为正高职称的论文比副高职称的多,第一作者为博士学位的论文几乎占了一半。可见,各名栏单位确实狠抓名栏论文质量,得到了很强的学术支持。

表4 教育部名栏论文作者职称及学历情况统计/家

(五)基金项目情况

从表5来看,名栏上发表的论文一半以上是受基金项目支持的。其中,国家级和省部级基金项目占比较高,地市级基金项目占比较低。这说明,名栏论文有相当高的质量,发表的论文多是重大研究项目的成果,反映并引领了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表5 教育部名栏论文基金项目情况统计/家

(六)论文转载情况

在名栏发表的论文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文章,近5年的情况统计见表6。数据表明,名栏在转载方面确实不具优势,几近一半的名栏论文转载率都低于10%。因此,在考核名栏建设成效时除量化指标外需更多地结合其他方法进行考量,如行内专家评定等。

表6 教育部名栏论文转载情况统计/家①因2014年转载统计未全,故只能做参考用。

(七)名栏建设领导小组建设情况

有22家名栏成立了校名栏建设领导小组,并有校领导和校外专家的参与。成员主要包括:主管校领导、主管处长、财务处长、校外专家、编委会成员以及编辑界专家等。

(八)栏目主持人聘请情况

栏目负责人制度是学术期刊建设品牌栏目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对学术期刊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般来说,请学术专家担任栏目负责人。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专家身处学术前沿,对所在研究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有准确判断,在选题确定、作者遴选、专栏策划等方面均有一般编辑难以企及的优势;专家身为学术带头人,通常拥有自己的学术团队,可以保证专栏的稿源和学术质量;可以利用专家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提高期刊的知名度。②介明菊:《学术期刊“栏目主持人”制度发展路径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第181页。当前,有25家聘请了栏目主持人,栏目建设更专题化、学术化,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更大。

(九)期刊负责人年龄情况

据调查,当前名栏所在的期刊负责人年龄占比较高的是50—59岁年龄段(占64.4%),其次是40—49岁年龄段(占27.1%)。这意味着名栏负责人即将退休。较多名栏集中时间换负责人,对名栏工程来说是不利的,可能会因个人对名栏的重视程度以及建设理念、方法的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建设成效。

(十)责编相关情况

名栏专职编辑为1人的有31家,2人的有9家,3人及以上的有9家;聘请兼职编辑的有13家,其中1人的为8家,2人的为3家,3人的为2家;编辑所学专业与名栏所属学科相一致的有35家;评上名栏后,栏目编辑力量有所增强的有17家;关于责编学历,本科学历以下的有2人,本科学历的有13人,硕士学历的有23人,博士学历的有36人,其中,初级职称的有2人,中级职称的有20人,高级职称的有49人。

以上数据说明,不少栏目评上名栏后,得到了学校的重视,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有条件的还聘请了兼职编辑,增强了编辑力量;责编所学专业和名栏所属学科相一致的比例达70%,这有利于名栏的后续发展,也有利于名栏责编的约稿、校稿工作;责编学历较高,具有博士学位的占了48%,高级职称的占了69%。

另外,责编年龄分布最多的是50—59岁年龄段(占36.4%),其次是40—49岁和30—39岁这两个年龄段,分别占28.6%和27.3%。同时,还有不少期刊负责人兼任名栏责编。数据表明,责编即将步入退休年龄,需要培养新的责编。在培养过程中,新责编因在阅历、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与老责编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进而会影响名栏建设成效。令人欣喜的是,也有9家名栏以老责编传帮带的方式,已经在着手培养新的责编,表现在责编为多人,且年龄差距较大。

(十一)版面费、稿费及审稿费情况

接受调查的51家名栏均表示不收取版面费,并支付稿费。名栏建设单位对稿费的支付力度较大:40.0%的名栏单位稿费在每篇500—1000元;30.4%的名栏单位稿费在每篇200—500元。这是加大名栏吸引力度的措施之一。与此同时,名栏单位审稿费支出占比较低:55.0%的名栏单位审稿费在每篇50—100元,维持在业内的普通水平。尽管多数审稿专家出于友情或对学术的不懈追求仍愿意低酬审稿,但应尊重他们的辛苦付出,适当提高审稿费。

(十二)建设名栏的举措

根据调查结果,各名栏单位在评上名栏后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名栏建设。主要举措包括:加强选题策划、增加发文量、加强约稿组稿力度、增加建设经费、提高编校质量及责编学术与业务水平、关注重大研究项目成果、加大经费投入以及举办或参与学术会议等。此外,部分名栏单位还制定名栏建设实施细则、聘请专家担任栏目主持人、培养青年学者、增设论点摘编、加大宣传力度、出版名栏论文集以及重视电子化运作平台等。

(十三)名栏建设经费情况

有45家名栏单位表示,当前教育部拨付的一次性5万元的建设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名栏建设的需要。44.9%的名栏单位认为,建设经费以16—20万元为宜;67.4%的名栏单位建议学校1∶1配套经费。不少名栏单位表示,教育部名栏建设经费更像是奖励性经费,金额不高,拨款方式为一次性,后续不追加,也无考核和检查。同时,因名栏影响力和重要性并未得到社会和学校的广泛认可,教育部在建议学校实行1∶1配套经费时并无强制性规定,导致部分名栏建设经费缺乏,发展后劲不足。

另外,关于教育部名栏建设经费拨款方式,建议一次性拨款的有28家,分期拨款的有18家。关于分期拨款的比例,有13家建议入选后拨款40% ~60%,中期检查后拨款20% ~30%,验收后拨款20% ~30%;也有2家建议入选后拨款70%,中期检查后拨款20%,验收后拨款10%。

(十四)名栏影响力情况

有49家名栏填写了名栏影响力题项,其中,认为评上名栏后专家约稿变得容易的有3家(占6.1%),稍微容易的有 26 家(占 53.1%),变化不大的有20家(占40.8%)。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受核心期刊遴选制度的影响,其次分别受到科研分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的影响。另外,还受到重大项目结题要求的制约,如有的课题在申报时就表明研究成果将刊登在核心期刊上,从而使非核心期刊行列的名栏所在期刊在约专家稿、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时遭遇困难。

三、小 结

名栏工程是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延续,能惠及更多的一般性高校学术期刊,拥有更广阔的建设天地。名栏工程的初衷是要树立标杆,发挥示范作用,改变高校学术期刊千刊一面的办刊模式。事实上,名栏工程确实发挥了引领与示范的作用。

第一,掀起了高校学术期刊积极开展栏目建设的热潮。自2004年启动名栏工程后,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三、四、五届评优活动的优秀栏目数量呈跨越式增长的态势,第五届已达到217个,与第一届(3个)相比,增加了70多倍。这说明,名栏工程推动了很多高校学报主动依据自身特色,积极创办特色栏目或优秀栏目,进而促进了高校学报事业的发展。

第二,推动了高校学术期刊学术质量的全面提升。很多高校学术期刊尤其是一般性学术期刊,在向教育部名栏努力的过程中实现了刊物质量的大幅度提升,表现出学报人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如入选第三批名栏的学报中,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①数据来自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第11卷和第12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2012年至2013年的数据,《嘉兴学院学报》影响因子从0.256提高到0.325,排名②2012年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共642家;2013年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共631家。更是从第 344名提升到第270名,提升了74名;《湖北工程学院学报》影响因子从0.283提高到0.325,排名从第311名提升到第271名,提升了40名。一些未入选名栏的学术期刊也着力打造栏目特色,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如《衡水学院学报》开设“董仲舒与儒学研究”专栏,文章多次被国际儒联网、中国社会科学网、人大报刊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或转摘;《宜宾学院学报》设立“四川思想家研究”栏目,被法兰西大学图书馆所收录,进一步扩大了四川思想家栏目在海外的影响力。③资料来自《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主编刘传红处。

第三,储备了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候选队伍。在第一批名栏中,已有8家成功晋级为教育部名刊。同时,57家名栏中已有32家入选CSSCI来源刊,28家属于“三核心”刊物。这些学报具备了进军名刊工程的各种条件,是高校学术期刊中的佼佼者,为教育部名刊工程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激励着更多有品质的高校学术期刊向名栏、名刊的方向努力。

第四,实现了服务地方社会经济的功能。这表现在名栏所刊发的研究论文获得相关部门领导的批示,或被政府采用。如:中国人民大学《教学与研究》“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栏目发表的文章获原国家领导人的批示;《西藏大学学报》“藏学研究”栏目发表的文章被西藏自治区政府采用;《渭南师范学院学报》“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发表的文章对陕西省政协、渭南市人大及政协委员形成关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提案提供了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责编学报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致敬学报40年
Use scientific methods to learn the vocabulary well
Graphene Based Electrochemical Sensor for the Detection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一颦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