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彬,杨忠英,樊洪忠,姜云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崇明分院药剂科,上海 202150)
目前,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日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ADR)不仅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损害。我国不合理用药者约占用药者的11%~26%,而死于ADR者每年近20万[1]。随着人们知识水平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ADR受到了广泛关注。笔者对我院2012年收集的403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2012年我院临床各科上报的ADR报告共403例,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种类、ADR涉及器官或系统、ADR临床表现类型等进行统计分析。
403例 ADR报告中,患者男 199例,女 204例,分别占49.38%和 50.62% 。详见表 1。
表1 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
给药途径:403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371例(92.06%),口服 29 例(7.20%),肌肉注射 2 例(0.50%),外用 1 例(0.25%)。
药品种类:403例ADR报告中,涉及12类药物,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其中居前3位的分别为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其次是中成药。详见表2及表3。
表2 ADR涉及药品种类分布
表3 ADR涉及抗感染药物种类分布
合并用药:403例报告中,单独用药321例,占79.65%;82例合并用药,占20.35%。
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同一患者可能出现两种以上的临床表现。参照《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进行分类[2],所累及器官/系统主要表现在皮肤及其附件、胃肠系统、全身反应、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所占比例最高。详见表4。
新的、严重ADR涉及药品:403例ADR报告主要集中在一般的不良反应,无新的ADR,严重ADR共5例,详见表5。严重ADR主要指可能引起死亡、致残、导致器官永久性损伤、导致出院或住院时间延长。
由表1可知,ADR与性别关系不大,但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其中以成年人和老年人为主。成年人主要与其免疫应答能力较强及药物使用频率较高有关[3]。老年人生理机能改变,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差异大,而且由于机体各系统退行性变,导致体弱多病,因而用药品种多,剂量相对大,ADR发生率高,因此老年人用药时必须小心谨慎,个体化给药尤为重要[4]。
表4 ADR涉及器官/器官及临床表现
表5 严重ADR临床表现、涉及药品及转归
我院以静脉滴注引起的ADR最多。目前,住院患者静脉输液比例多数国家占50%左右,而我国高达80%以上,有些医院甚至超过90%[5]。相对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引起ADR的比例如此之高,主要原因有:都是在医疗机构,容易被医务人员发现;临床使用最广泛,其操作流程较复杂,如操作环境、输液器、滴注速度、溶剂选择、药物配伍以及药物稳定性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就有可能导致ADR;药物直接进入血管,起效迅速,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很短,具侵入性,对机体的刺激性大,还可能与药物及溶剂的pH、渗透压,甚至微粒、内毒素以及其他外部原因,如药液配制放置的时间、配制及输注时光照强度、滴注速度快慢以及护士操作熟练程度和病区温度等多种因素有关[6]。因此,临床应遵循“能口服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的用药原则[7]。
临床抗感染药物应用广泛,使用中存在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问题,造成其滥用[8]。
头孢菌素类:由表3可知,抗感染药物中头孢菌素类最多。由于头孢菌素类抗菌谱广、杀菌作用强、价格便宜、品种较多,在我院使用比较广泛。其中头孢替安和头孢噻吩所占比例较高,主要引起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等。2012年我院有5例严重ADR,其中2例与头孢菌素有关,如头孢硫脒、头孢美唑引起的过敏性休克。青霉素过敏者中10% ~30%对头孢菌素药物过敏[9],建议临床医生对有青霉素过敏史者,应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需做皮肤过敏试验(简称皮试)。即使头孢类药皮试结果为阴性,也可能发生严重过敏反应,如头孢哌酮、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用药致过敏性休克的报道屡见不鲜[10]。因此,临床用药前一定要仔细询问过敏史,加强监护,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害。
喹诺酮类: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使用方便,为临床所青睐。左氧氟沙星ADR较常见,主要有恶心、呕吐、皮疹、瘙痒、腹痛、失眠、头晕、幻觉等。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较其他药物多见,主要与此类药物C7取代基有关,因此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而且,目前已从结构上发现喹诺酮类药物引发光毒性的分子机制,故晚上使用可降低其光毒性。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药物引起的ADR也较多。近年来,大环内酯类药物因对胃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高、组织渗透性好、半衰期长、抗菌谱广,被临床广泛使用。阿奇霉素针剂ADR多见,主要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瘙痒等常见反应。阿奇霉素静脉给药时,易发生胃肠道反应,特别是滴速太快时。
由表2可知,中成药引起的ADR也占相当高的比例。中草药注射液在临床广泛应用,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报道[11],以变态反应、刺激性反应等为主,严重的会导致死亡[12]。其原因与中药成分比较复杂,质量标准可控性差,制剂中所含植物蛋白、淀粉、色素、树脂、挥发油等成分有关[13]。目前临床中成药的滥用情况非常严重,部分医师不具备中医理论知识,不能做到辨证施治。因此,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严格按照适应证范围使用,避免与其他药品混合配制,滴注速度不宜过快,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14]。
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是胃肠道系统、全身反应。皮肤过敏反应一般比较轻,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多见,停药或给予抗过敏药等处理后症状会逐渐消失。此类反应几乎涉及所有药物品种。因此,临床用药前应仔细询问是否为过敏体质,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对于一些需要做皮试的药品,需谨慎对待皮试,用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如药疹出现,一旦确诊应立即停用可疑药品[15-17]。药品对肝、肾等内脏器官及血液系统的损害,都比较隐蔽,需要进一步做一系列的监测才能发现。因此,对于长期用药的患者,应提示其做好自身监护,定期检查,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对于新的、严重的ADR,医务人员可能担心医疗纠纷不敢上报;同时,医务人员专业分析判断能力有限,也会导致漏报。因此,医务人员应强化ADR防范意识,提高监测认知水平。
联合用药品种越多,越易引起不良反应。联合用药品种数在2~5种时,ADR发生率为4%左右;6~10种时为7%左右;11~15种时为24% 左右;16~10种时达到40%左右;当联合用药品种数量在21种以上时,ADR发生率则会高达45%[18]。输液中每增加一种药物,不溶性微粒则显著增加[19],尤其是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确保临床需要的同时,尽量减少联合用药的品种数,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
[1]何 娟,杨婉花.我院22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6):543 - 546.
[2]世界卫生组织.WHO药品不良反应术语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3-49.
[3]张树强,邢 蓉,王 群,等.748例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1,8(12):753-755.
[4]耿洪业,王少华.实用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3-24.
[5]吴永佩,焦雅辉.临床静脉用药调配与使用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2-13.
[6]凌春燕,张晋萍,葛卫红.我院24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9):697-698.
[7]仝 敏,吴 琳.2008-2010年我院283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21):42 -43.
[8]房玉新,李 萍,章红星.芜湖市2007年上半年674份ADR报告分析[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7,5(21):63-66.
[9]王 瑞,李纳新,董敬远.386例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2001,3(4):226 -229.
[10]韩 梅,宋至勇,刘海静.基于药品说明书分析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肤过敏试验[J].中国药房,2013,24(22):2 098 -2 100.
[11]王 玉,刘晓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浅析[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8):633 -635.
[12]韩丽萍,张延军,赵树进.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特点及成因[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2,22(11):705-706.
[13]阎 敏,李新中,尹 桃.392例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11):1 100 -1 101.
[14]陈 丽,邓 楠,韦鸿雁,等.我院 2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药房,2013,24(18):1 701 -1 704.
[15]范明霞,段露清.我院134例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中国药房,2008,19(2):131 -133.
[16]陆晓毅.儿科药物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探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3):2 976 -2 977.
[17]黄月莹,徐丽娜,魏 伟.临床131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实用医药,2013,30(6):532 -533.
[18]吴 杰,方 欢,唐 辉.355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4,14(1):75 -77.
[19]陆敏仪,李 梅,周崇煜.我国静脉注射剂中微粒的污染原因及控制措施[J].中成药,2001,23(3):216 -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