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平
摘要:健全的法律意识是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的重要素质,法律意识的培养既要依靠大学生自己的努力,也要依靠法律教育的有效促进,高校的法律基础课只有充分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才能有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的希望。近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和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乏有着密切关联。因此,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预防大学生犯罪,和谐校园的构建以及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一)法律意识水平不高。据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对法律知识感兴趣的不多,未能认识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之现行的高校《法律基础》课时有限,不可能对法律知识系统地展开。历史及现实造成了大学生整体法律意识水平不高的状况,甚至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与社会接触中出现许多法律盲点。
(二)法制观念淡薄。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意识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对自己权利的主张,必然要求人们将对方作为这种具有独立价值的主体来认识并尊重其主体性。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现实生活中一部分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存在明显的缺陷。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另一方面,一些学生损人利己,不懂得对他人权利的尊重,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其实,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
(三)缺乏法律信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和法治理论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大学生的主体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参与意识、责任义务意识、积极守法意识等都有长足的进步,但由于我国受数千年的政治传统和法律文化的影响,权力至上、专制特权、义务本位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的、消极的法律观依然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法律还没有真正成为权力运作的最终依据。由权力滥用而滋生的腐败现象普遍存在,加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法律效率低下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从而降低了法律的尊严,削弱了法律应有的权威,这也从客观上制约了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动摇了法律信仰。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有利于推动依法治国的顺利发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在这一精辟的论述中,法治精神、法治理念,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构成法律意识的内涵。如果说,法律制度是法治建设的“硬件”,那么法律意识就是法治建设的“软件”。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建设社会主义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他们的法律意识,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思政课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加强法制教育,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而思政课课堂教学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最直接、最主要途径,其教学效果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要培养学生法律意识就必须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而要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思政课教师要更有效的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三)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高校法制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而法制教育则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为核心。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使学生能更好的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自身行为,维护校园秩序,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理顺与学校、教师关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四)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法律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当前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具备一定的法律素养和良好的法律意识是学生将来立足社会的基本条件,也是衡量人才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而且,法律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政治、心理等素质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
(一)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大学生思想开放,时代感强,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但世界观还未完全成熟,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因此,立法、执法、司法部门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普法、守法、执法和监督法律实施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进行生动的法制宣传,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和舆论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氛围。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和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现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三)深化大学“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开展校园法制文化活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要求。目前的“法律基础”课教材,普遍存在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的问题。教材内容未突出重点,只注重编写的系统性,教材内容几乎涵盖了我国现行的法律,书中几乎无任何案例对相应法理进行释疑,而法律条文中大量引进的专业术语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无异于读天书,不适应学生自学和阅读的需求。大学“法律基础”课应改为法理学课,或者至少从内容上突出对法治的基本理论、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法律的基本精神的介绍。同时,应当积极拓展法学选修课的开设门类和开设范围,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使学生从理性的层面对整个法治、法律及各部门法的基本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有一个宏观把握,从而逐步培养出适应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大学生。
【参考文献】
[1]杨波,田成刚.试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思想政治教育,2015(1):30-32
[2]柳倩宇.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途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46-47
[3]韩迎春.信息时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提高[J].大庆社会科学,2015,189(2):144-146
[4]柴荣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提升人文素养的影响[J].法治与社会,2014(23):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