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广播社教节目

2015-05-30 10:20刘婕王剑辉宋晓静
大观 2015年8期
关键词:表现方式与时俱进创新

刘婕 王剑辉 宋晓静

摘要:广播社教节目的题材选择要符合社教类节目的独立品格,节目形态要符合现代人的接收习惯,表现方式要符合创新的时代需求,只有这样方可与时俱进、大放光彩。

关键词:社教节目;题材选择;节目形态;表现方式;创新;与时俱进

作为现代广播信息的三大支柱节目之一,广播社教类节目正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突出的功能和效力,它与新闻类、文艺类等其他两大支柱节目相互辉映,呈现出多元化、丰富化的发展趋势。笔者结合近年来的获奖节目,粗浅谈一下对广播社教类节目创作的几点思考。

思考一:题材选择符合社教类节目的独立品格

社教类节目顾名思义就是社会教育类节目,主要由知识性节目和对象性节目构成。社教节目是相对新闻节目而言的,新闻节目时效性强,但信息相对单一,社教节目时效性相对较差,但信息综合性强、承载量大,是一个很宽泛的范畴。不言而喻,社教节目与宣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是,宣传传播的是一种主张和观念,目的是以此影响被传播者的意识和行为,而社教节目的传播是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报道,它虽然也传播主张和观念,但它以事实为前提。这里就有个新闻价值问题,社教节目的选题要注重新闻价值,这样受众才有兴趣关注它,宣传价值就可以依托新闻价值得以实现。此外,社教节目更要传递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构成了当代广播电视社教节目的“主旋律”。它没有行政命令的职能,没有法定的约束力,但是具有明显倾向的报道,却能够引导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广播社教节目对受众意识、观念和行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也正是依据这些独立品格,最初接触到《两位老人和一份遗愿》、《在路上》这两个新闻素材时,笔者就将其归类为社教类节目范畴。《两位老人和一份遗愿》讲述的是为完成丈夫遗愿,于芳兰老人将10万元积蓄捐赠给丈夫生前所在的承德医学院资助贫困学子的义举。《在路上》讲述的则是肢残女罗爱群赴石家庄做节目这一旅途中的风景和心情,展示出这位残疾女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将人生行在路上的洒脱与激情。这两篇作品的共性就是情感为表,理性为心,无论是对其横断面的剖析,还是沿着时间的纵轴进行记录,都毫无争议地展示着时代的风貌,事实上又是平常人的生活积淀。正是因为如此,这两个具备时代性、典型性、品位性,体现责任感、价值感的选题,被笔者归纳入社教类节目范畴进行创作。实践证明,社教类节目题材广泛,只要编采人员能够深入到生活里面去,就会找到既具有新闻价值又具有宣传价值,群众关注的真善美的东西。

思考二:节目形态符合现代人的接收习惯

社教类节目指的是社会教育类节目。如今提到“教育”似乎就意味着简单地说教,意味着低估受众的认识水平,甚至有人会问,在受众与广播节目已经形成互动的情况下,社教类节目还有存在的必要么?如果说以前的社教节目仅仅是引导、教育受众的载体,那么今天的社教节目则为受众开辟出一片沟通心灵的天地。基于这些观点,就要求广播社教节目所传递的信息,不但要有新闻性,还要有趣味性和思想性,要有情有意。

这其中,“讲故事”是社教类节目的一个重要形态,这种节目形态满足的是受众对新闻事件深层解读的要求,对人类情感家园的追寻。在现实社会中,人们被娱乐、资讯包裹的越紧,就越发渴望用张弛有序的故事来调节他们的心绪。因此,在《两位老人和一份遗愿》这件作品开篇我们就通过插入片花有意进行了故事悬念设计,接下来的主持人叙述部分则起到故事承转起合的妙用。正是通过悬念引领、承转起合,以及当事人用第一语境同期声讲述和主持人以第二语境的旁白叙述,使故事线索起伏跌宕,由一个情节自然过渡到另一个情节,让受众在展开的故事结构中渐渐进入情感世界,分享到了两位老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和人生追求,以及由一己之爱升华至博爱并足以温暖世道的力量,从而感受到了精神上的欢悦和美感,使审美主体真正进入审美情景,达到了讲述故事的目的。

社教类节目的另一种形态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关注和再现。有专家认为,这是媒体传播洗尽铅华之后所可能选择的最洗练的形态之一,这是一个安静而简单的形态,所以它可以承载恢宏的人生百态,让受众从中感到一份熟悉,他们才可能接受并愿意听下去。《在路上》这件作品就是全程再现了罗爱群赴石家庄做节目这一旅途中的真实情景,这其中包括出租车内的善谈与愉悦,火车上的遐想与倾诉,化妆间里的陶醉与神往,录播室里的鲜花与掌声,大学校园里的怅然与感怀。通过透视典型人物在彼时彼地的不同经历和情感变化,从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去关注新闻人物还原于生活中的状态,在近距离的贴近中,对受众进行普遍性的精神抚慰。就这样,《在路上》很自然的讲述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的现实生活需要适时的观照,以便让我们能够在不断地回望中体味那些被浮华所遮蔽的东西,抹去蒙在朴素的幸福感表面的灰尘,而罗爱群摇着轮椅将人生行在路上的洒脱与激情就是一种观照。

思考三:节目表现方式符合创新的时代需求

无论是什么样的节目形态,灌输式的表现方式在大众已充分认知自己感知能力的今天,都不会有多少市场。而社教节目的主要特点就是综合性和灵活性,因此,社教节目应采用更加多样的手法来表现节目内容,如细节音响、音乐渲染、结构设计等手法的运用,无疑会加深受众对节目的印象,符合创新的时代需求。

就审美角度而言,其中细节音响可以通过展示生动真实的形象,营造出一种表情达意的意境美,使听众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细节音响就是利用声画通感,唤起听众内心的声源形象,从而构建大大小小的不同的“景”,即“声景”。当然不是所有的音响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捕捉那些瞬间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音响,这样才能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基于此,在《在路上》这篇对生活原生态关注和再现的稿件中,笔者特别注意了细节音响的运用,如表针滴答声、下楼声、列车奔驰声……这些声景既有转场之功效,构建出没有画面出现的现场感,同时又起到了烘托气氛、情绪的作用。《两位老人和一份遗愿》这篇作品由夫妇之间的一己之爱衍生,又以温暖世道的博爱升华。根据故事情境,笔者特意将舒婷的爱情经典诗作《致橡树》贯穿始终,符合情境的音乐诗作的渲染,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构层次,为作品增加了传情达意的表现力和新鲜感,更营造出了耐人寻味的意境,使作品寄寓深远。其实广播社教类节目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深入了解其特性,熟练掌握其技巧,开动脑筋在形式和内容上做一些与时俱进的创新,社教类节目就可以大放光彩。

猜你喜欢
表现方式与时俱进创新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大圣归来》东方美学的表达维度
电视台新闻播音创作空间的拓展探讨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简论《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乱离之感的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