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燕 任梦嘉
摘要:中國人民银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开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有关事宜的通知》后,国家开发银行与光大银行完成了我国首笔人民币利率互换业务。本文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两家银行进行利率互换的动机与结果,简要探讨目前利率互换的不足之处以及努力方向。
关键词:利率互换;比较优势;固定利率
一、比较优势理论
利率互换的应用是基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互换的实现需满足两个条件:一,互换两方对于对方的资产或负债均有需求;第二,二者在互换标的上存在比较优势。通过比较优势可使互换双方降低融资成本,以实现各自的长远发展。例如:
甲公司在借入固定利率资金和浮动利率资金上都存在优势,但相对而言,甲公司在固定利率上具有比较优势,乙公司在浮动利率资金上有比较优势。假设甲乙双方根据自身需要,甲需要浮动利率资金,乙需要固定利率资金。甲以10%的固定利率从外部借入资金,乙以Libor+0.75%的浮动利率从外部借入资金,然后双方进行利率互换。即甲向乙支付浮动利率,乙向甲支付固定利率,双方只交换基于名义本金计算的利息流。
通过互换,甲公司以Libor-050%的成本筹到它所需要的浮动利率资金,节约了075%;而乙公司获得它所需要的固定利率资金的成本是1125%,节约了025%。可见,通过互换双方都降低了筹资成本,共节约成本15%。
图一甲乙两公司利率互换示意图
那么两公司之间的互换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互换价格是否是唯一的?由上例可知,甲乙两公司要成交,它们所承担的利率成本一定要低于直接借贷成本,则甲公司向乙公司支付的浮动利率应低于Libor+025%,假设甲向乙支付的浮动利率是Y,则乙公司向甲支付的固定利率为X,如图所示,甲公司的最终利率成本为10%+Y-X 二、利率互换的案例分析 自2006年2月我国推出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以来,相关市场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第一笔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互换在2006年5月8日由国家开发银行报出双边价格,随后中国银行于7月3日加入报价,两家银行开始担任利率互换的做市商,拉开了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的序幕。在此次互换中,协名义本金为50亿元人民币,期限十年,光大银行向国开银行支付295%的固定利率,国开银行向光大银行支付浮动利率,浮动端为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2006年支付的浮动利率为225%),每一年交换一次现金流。 此次互换,光大银行将浮动利率转变为固定利率,规避了利率上升的风险,而国开行也将固定利率转变为浮动利率,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可将此次互换以下表形式表示: (一)国家开发银行互换动机分析 1、国家开发银行每年要发行大量金融债,债券发行是国开行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其中中长期债券占绝大部分,其存在着大量的利率风险,使得他存在着利率互换的客观要求和能力。2005年发行的3650亿元人民币金融债中,中长期债券发行量达到3200亿元。换言之,国开行的负债以固定利息长期债券为主,其需承担利率风险。 2、贷款业务是国开行最核心的资产业务,2005年贷款额占总资产的902%。发放贷款的对象主要是以浮动利率长期贷款为主。除此之外,国开行针对解决开发银行业务范围内、中长期贷款合同执行完毕前的客户所需要的短期资金发放短期贷款。由此可见,国开行的资产和负债结构出现错配现象。 3、除了匹配资产负债结构、规避利率风险外,国开行有更深层考虑:如果利率互换市场做大,可以进一步从交易商转变为做市商,这将对国开行今后的金融地位有极大帮助。 (二)光大银行互换动机分析 1、光大银行与国开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恰恰相反,负债以短期存款为主,而资产主要由长期固定利率贷款构成,光大银行也存在期限错配问题。 2、宏观背景下,市场利率已处于低位,加之固定房贷利率市场可能有新发展,为迎合市场需要,2006年光大银行推出了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互相转换业务。为防止泡沫产生,国家多次对房地产领域进行调控,而消费者形成未来利率上升的预期,互换业务使消费者在享受浮动利率的优惠之外,还可以互换抵御利率上升带来的风险。换言之,消费者在房贷业务上使用利率互换时,将利率上升的风险转嫁给了光大银行。 (三)互换结果 国开行和光大银行通过利率互换相对的调整了二者的资产负债结构,且降低了双方的负债成本,规避了利率风险。除此之外光大银行的利率互换还有助于其房地产贷款业务的开展,锁定了利差收益。总体上是光大银行获益。 三、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发展前景 (一)完善利率期货套期工具,规避利率风险 国家开发银行和光大银行的互换结果看是光大银行获益,但两行的互换期限是十年,而市场对利率的预期只是短时间的预期,不能代表利率会长期上浮。所以基于利率互换的期限长短,银行应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根据不同市场行情,采取有针对性的金融工具来避险。如对于浮动端的参与者而言可利用利率期货来对冲风险,但目前我国却受到限制。因此随着我国随着存款利率放开的步调加快,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应逐步完善,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帮助利率互换参与者避险。 (二)优化市场基准利率 为满足利率的风险管理需求,我国首先推出了FR007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浮动端参考利率的互换产品,之后又推出了基于SHIBOR的互换产品。然而,这些产品还都不能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不是基于市场供需状况而相应作出调整的,它具有滞后性和突变性,也就很难准确预测未来所需要支付的现金流,甚至会引发信用违约风险。随着存款利率的放开,一年期定期存款产品会之间淡出市场。所以,我国利率互换市场的基准利率还需优化。(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曹静.利率互换基本原理及在中国首次应用的分析[J].河北金融,2008(2) [2]林清泉,王振.利率互换产品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6(6) [3]李朝民.利率互换案例分析[J].经济经纬,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