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海
祈财:
没它是万万不能的
管仲告诉我们:“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之升华为“物质决定意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正所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们向来不避讳求财逐福,粉丝量最多的财神,民间传说里的摇钱树、聚宝盆,可见一斑。
“破五”是春节后的一个重要日子,人们把它当作“小年”看待,因为这一天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据说,财神不止一个,其中,“正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而五显财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兴、婺源一带—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他们生前劫富济贫,死后仍惩恶扬善,保佑穷苦百姓。至于“文财神”财帛星君,也被称作“增福财神”,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财、喜。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一般人家过春节必悬挂此图于正厅,祈求财运、福运。当然,最为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武财神”关圣帝君关羽关云长。传说关二爷管过兵马站,长于算数,发明了日清簿,而且讲信用、重义气,故而一般商家都以他为守护神。
不管正月初五是哪位财神的生日,恭敬一些总是没错。所以财神日的前一天晚上,各家一般都要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到了正月初五当天,各商店开市,一大早就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迎接财神爷们。清代顾铁卿的《清嘉录》就曾引用一首竹枝词,描绘了苏州人正月初五迎财神时的狂热:“五路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向财神爷们祈求自己劳有所获、财运亨通,这无可厚非,但摇钱树和聚宝盆在民间传说里到处抢戏,未免就有点等着不劳而获的一厢情愿了。
传说中的摇钱树长满了铜钱,摇树则不断坠下钱币,且树上随即又长出钱币。此情此景,想想都是醉了。在四川东汉后期的墓葬中曾挖掘出一种陶器,有的器表就雕有拿竿子打摇钱树上钱的人和将钱挑走的人。而云南昭通桂家院子东汉墓也出土了摇钱树残片及其陶座。由此可见,至少在东汉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就已经对“摇钱树”渴望不已。
摇钱树的传说日益流行,也就形成了与之相关的习俗和文化。福建一带,每逢新年,乞丐沿街乞讨,都折花枝,上缀铜钱,称为“摇钱树”,挨家挨户唱莲花吉语,祝贺来年财源茂盛,然后讨赏钱。而旧时春节前,亦有人家用红纸剪成摇钱树的模样,张贴于门窗,或用松枝、万年青扎成摇钱树的样子,挂上铜钱,希望明年招财进宝、发家致富。
聚宝盆和摇钱树类似,在民间传说中都是“天上掉馅饼”的神物。有关聚宝盆的传说明代已有,到清代传说更胜。清褚人获《坚瓠余集》所引《挑灯集异》一书就曾详细记载聚宝盆的传说:明初,沈万三贫穷时,夜梦身穿青衣的百余人求他救命。第二天早上,他看见一个渔翁捉了一百多只青蛙,准备剥剐了拿到市场卖。沈万三感悟于心,就全部买了下来并在池中放生。当天晚上,劫后余生的青蛙们叫了一个通宵,吵得他觉都没能睡成。早晨起床出门一看,见青蛙们都环绕着一只瓦盆蹲着,沈万三觉得奇怪,便把那只瓦盆抱回了家。有一天,他媳妇在盆中洗手,一不小心把银钗掉进盆中,谁料银钗一变二、二变四,不一会儿就满满一盆,数也数不清。随后拿金银来试也是一样。从此之后,沈万三很没有技术含量地开始富甲天下。
聚宝盆这等好梦谁不愿意做呢?所以旧时有“聚宝盆”图,一只巨鼎或大盆,盛放着金钱、元宝、珍珠、珊瑚等宝物,民间多有张挂,商家尤其如此。没别的,求个发财好运、财富盈门罢了。
祈仕:
万般皆下品,唯有它最高
对于古代的中国人而言,财富虽好,但与功名相比,总归是少了些体面和实实在在的特权,层次上逊色不少。抱着“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愿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科举制度出现后,拥有了无比长远而广阔的市场。读书中举、升官发财、封妻荫子、光宗耀祖,几乎是士子们人生成功与幸福的唯一标准和源泉。一座座数不尽的状元坊、会元坊、解元坊无时无刻不在引诱着国人,为了仕途,讨个吉利,求个好彩头,不但没什么不好意思的,还应该群起而效仿之。所以,禄星这等攥着官帽子的实权派神仙,必然要列为必须巴结的对象。
禄星原是星神。北斗星之上有六颗星,合起来称为“文昌宫”,其中的第六颗星即是禄星。后来,他从星神演化为人神。有人认为他原本是一位身怀绝技的道士,擅长弹弓射击,百发百中。还有人认为他就是那位著名的美男子兼亡国之君—五代十国时期的后蜀皇帝孟昶。而最有影响的禄神人神是在宋代附会上的梓潼神张亚子,称“文昌帝君”。 现存最古老的文昌庙,天下文昌庙的祖庭—四川绵阳梓潼县七曲山的文昌大庙,供奉的就是他。宋代铸成的铸铁神像,每尊重达一万两千斤,一派朝廷大员气度。几位办事员和贴身僮仆侍立左右,更衬托出“文昌帝君”高贵不凡的身份。庙中“独占鳌头”、“蟾宫折桂”种种吉祥图案随处可见,营造出金榜题名的美好意境。
文昌庙里是历代读书人的许愿福地,每年正月初三文昌帝君诞辰,士子们都会到当地的文昌庙拜祭文昌帝君,秉烛焚香,献上祭品,祈求文昌帝君保佑科举应试顺利,赐给功名利禄。祭祀禄神后来还演变成民俗活动,喜庆节日正式演出戏曲前,往往有“跳加官”的表演,由一人扮演禄神,身穿大红官袍,头戴作笑容可掬状的白色面具,手捧写着“当朝一品”的巨大朝笏,上场绕几周便下场。然后抱一道具小孩再出场,同样绕场几周后下场。最后禄神手拿一红色条幅出场,不断向台下展示条幅上的字样:加官进禄,也是绕场几周后下场,以祝愿主人家和宾客鸿运高照,加官晋爵。
打铁还需自身硬,对科考的士子们而言,肚子里有货才是硬道理。所以“三更灯火五更鸡”,品行兼优、堪为牲畜界楷模的鸡,就成了劝诫读书人勤修苦读、有所作为的典范。加上“鸡”与“吉”谐音,传统吉祥图案经常以鸡为题材。如“官上加官”,绘雄鸡和鸡冠花的纹图,以“冠”谐“官”。“五子登科”,绘一只雄鸡和五只雏鸡相戏于巢,以“登巢”寓“登科”。以鸡为吉祥物演化出的风俗也比比皆是。在江浙一带,每逢端午,民间会用红布制作小袋子,形似鸡心,内装茶叶、雄黄粉,挂在小孩胸前,以驱邪祈福。另“鸡心”谐音“记性”,给小孩子挂鸡心袋也是图个读书记性好,长大能有出息。
桂树因和月宫沾亲带故,因此在科举时代就把应试及第称为“蟾宫折桂”或“桂林一枝”,表示及第不易,荣耀至极。相传五代时,燕山窦禹钧生有五子,相继高中科举,当时大臣冯道就赠诗云:“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从此子孙发达、光宗耀祖就被称为“兰桂齐芳”。
祈寿:
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人生的一切享受都建立在生命的基础上。与西方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不同,抱持现世人生观的中国人,无论是封建帝王还是芸芸众生都对健康的身体、无止境的岁月有着永恒的执着。“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也绝不只是某些大人物不甘于“尘归尘、土归土”的呓语痴话。所以中国文化中的幸福观以“寿”最为发达。福、禄、寿、喜、财“五福”中,寿居于首位。传统吉祥图案中,绘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的纹图,寿亦占中心。即便如今,慈眉善目、有着锃光瓦亮大脑门的寿星佬,“四灵”中唯一自然界实有的龟,各样寿桃,这些只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就会自然而然带着一股浓浓的“长寿味”。
寿星初为二十八宿中的角、元二星,后演化为南极老人星。后世的戏曲小说中又将南极老人附会为神仙名,称为“南极仙翁”。虽然民间传说中又有彭祖、老子、东方朔为寿星诸说,但吴承恩《西游记》第七回的描写最有群众基础:“长头大耳短身躯,南极之方称老寿。”旧时画像中的寿星多为白发长眉的老翁,手持龙头拐杖,头部长而隆起,俗称“寿星头”。对此还专门有一个解释型的传说:寿星在母亲腹中九年,尚不出世。他母亲很是着急,问他:“儿啊,你为什么还不出来?”寿星在娘胎里说:“如果家门口石狮子的双眼出血,就到时候了。”谁知这话被隔壁的屠夫知道了,就用猪血涂在石狮的双眼上。他母亲见到就告诉了儿子。寿星一着急就从母亲的腋下钻了出来,因为时间未到,就成了长又隆的脑门。
作为掌管长寿的神仙,历代都有奉祀寿星的活动。《通典》载:“周制,秋分日享寿星于南郊。”后代有寿宫、寿星祠、老人庙,专门祭祀。直至元明以来,道教神仙队伍不断壮大,而保佑长寿已是神仙的必做功课。如南极长生大帝、南斗北斗、十二生肖保命真君、三十六天罡、六十本命甲子神等,都具有保佑长寿的职能。不加节制地造神,其结果就是导致权力分散,大大削弱了寿星的神性。明朝政府下令取消自秦汉以来沿袭的国家祭祀寿星制度,虽然完全去除了寿星的政治色彩,但也让他从此大跨步进入民间,成为中国古代最具观众缘的神仙。古往今来,为老人祝寿过生日时,送幅“寿星图”,挂张“寿星像”,祝愿受祝人像老寿星一样长寿,早已成为很多家庭必不可少的吉祥符号。
作为四灵之一,龟被赋予了许多灵性,如知天之道,和平安静,四时变色,而寿命长久无疑是它最“实在”、最具诱惑力的主要特征。所以,古人把龟作为长寿的吉祥物,不仅祝寿时赠送“鹿春龟年”、“龟鹤遐龄”牌匾的比比皆是,连取名字都时常用龟字,汉代有陈龟、朱龟,三国魏有刘龟,唐代则有音乐家李龟年和文学家陆龟蒙,宋代的陆游称自己的住所为“龟堂”,自号“龟堂老叟”。更高大上的是连孔方兄都要给龟留下位置,六朝的厌胜钱就铸有“龟鹤齐寿”的字样。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中甚至说,人要是吃了千年灵龟的甲壳也可以活到千岁。由此可见,在古人心目中龟这种生物简直就是长寿神器。
祈子:
子子孙孙无穷尽也
事实证明没有谁能长生不死,所以“子子孙孙无穷尽也”,让基因的传承永续也就成为中国人万分重视的事情。加上古代长期以来劳动生产率低下,要维持家庭和相应的社会组织的正常运转,需要大量劳动力,特别是男性劳动力的投入。于是,多子多福曾是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农民根深蒂固的观念。
在没有B超、CT,不能做精子、卵子筛选和试管婴儿的古代,怀孕生子这件事情很多时候看起来和好运气密不可分。对很多想生且想生儿子的妇人们而言,求神拜佛在那个时候是很可行的一个选择。可能是市场需求较大,民间传说中有名望的送子保育神仙就有床公床母、送子“张仙”、送子“观音”、“碧霞元君”、“送子娘娘”、临水夫人、注生娘娘、金花夫人等。他们的专长和辖区各有不同,据说床公床母是周文王夫妇,要知道传说里他们可是有一百个儿子。送子观音大慈大悲,能“闻声送子”。黄河流域的“碧霞元君”,北方称“送子娘娘”,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全知全能。而临水夫人和注生娘娘以及金花夫人,以人民群众的生育问题为主要业务,在闽广地区非常受崇拜,不仅赐福赐子,还能保佑“生产”平安。若论民间影响力最大的送子神则莫过于张仙了。传说,苏洵曾梦张仙手持二弹,后来果然生了苏轼、苏辙两个儿子。苏老泉还特地写了《张仙赞》以表感激之情。这应该算是张仙送子的最强战绩了。
说起张仙的来历倒也颇为有趣,其前身据说是花蕊夫人的爱夫—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他亡国被害后,爱妃花蕊夫人成了宋太祖赵匡胤的禁脔。花蕊夫人或许难忘前夫恩爱,就画了一张孟昶携弓射猎的画像藏于卧室,应该是画得比较抽象,赵匡胤看到后问何故,花蕊夫人诡称:“这是我蜀中送子张仙神。”消息由此不胫而走,很快传到民间。妇女们求子心切,纷纷挂起改名叫张仙的孟昶像来。旧时画像上的张仙是个美男子,手持金弓银弹,身边有一只天狗。张仙作弯弓射狗状,另有一只麒麟,周围有五个男孩,代表着“麒麟送子”、“五子登科”。画像两旁常贴一副对联: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子孙绵绵。
怀孕只是生子路上的第一步。添丁进口是一个家庭的大事,在医疗卫生条件不高的古代,女人们生产不仅艰难而且危险。因此,再郑重其事、精心准备,甚至神经兮兮都不为过。我国民间在孕妇将要分娩时,亲朋好友尤其是娘家人要送礼到婿家,以祈求生产顺利,这是“催生”。宋代吴自牧《梦粱录·育子》中就详细记载了杭州人家生子之状。孕妇临产时,娘家人用银盆或彩盆,盛一束栗秆,盖上红纸,放花草、生枣、栗子及孩子的彩衣,送至婿家作“催生礼”,以求早生快养,母子平安。
婴儿甫一呱呱坠地,在我国许多地区,家门上就要挂起红布,一是辟邪驱鬼,二是向乡邻报喜。古代中国人还常常将胆汁放进温水给刚落生的婴儿洗浴,俗信这样可以洗掉从母体中带来的污垢和晦气,能终生不患疥疮,不易生病。婴儿洗浴时水不能多,也不能少。俗信水多了爱尿床,水少了母乳少。要先洗双眼,叫“开天门”,再洗鼻子,叫“点龙鼻”,然后洗嘴,叫“开龙口”,最后再洗手足。
取乳名也是诞生礼中很重要的一环。俗信一个人的名字关系到他的幸福和命运,不容马虎。很多家长唯恐神鬼妖怪勾了孩子的魂,因此绞尽脑汁想给孩子取个吉祥的名字,以祈求孩子福寿安康。但也有人家根据“贱名贵养、昵称顺亲”的传统,给孩子故意取个“狗剩儿”、“铁蛋”、“石头”或“拴住”之类的“反名”、“贱命”或带有符咒意义的名字。
旧时小孩子体弱多病或是从其生辰八字推算出与父母相冲相克的,还要把他送到寺庙作寄名和尚或道士,由师傅取个法名,再赠些僧衣、道袍或吉祥物。这种办法就叫“寄名”,也称“外名”,据说这样能让孩子消灾解难、健康平安。《金瓶梅》中西门庆就曾让儿子官哥寄名于吴道官名下,法名吴应元。吴道官送了官哥道袍一套,黄绒线绦一根,三宝位下的黄线索一道,子孙娘娘面前的紫线索一道,刻着“金玉满堂、长命富贵”八字的银项圈一副,写着“太乙司命,桃延合康”八字的书辟非黄陵符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