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萍 马丽娟
内容摘要:诗歌饱和作者的丰富思想情感,诗歌的语言具有独特的形式,优美,凝练,形象。而诗歌的翻译重在表现原诗的情感和精神意境。本文尝试借助于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从意境、意象、情感、评析欧凡对德国诗人歌德的诗歌《Dammrung senkte sich von oben》的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 化境 意境 意象 情感
诗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它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具有独特的形式和内涵。诗歌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像,是意象的创造、境界的拓展、情感的释放,其语言优美凝练而形象性强。
诗歌的翻译最重要的还是在于“诗意”。诗歌的翻译的目的应该是从诗作中感受到美的享受,感受到于原作相应艺术感染力。因此,好的翻译也是一次再创作。欧凡的《歌德诗选(德汉对照)》是一本德国伟大诗人歌德(Johann WoIfgang von Goethe1749-1832)的诗歌精粹选集,其译出的歌德的64首诗基本涉及了诗人一生创造的各个时期和他的各种诗体,浪漫的少年情怀、中壮年时期的沉稳精进和对艺文的锲而不舍的追求、步入老年之后的恬适和沧桑感以及东方古文明的心仪。本文尝试以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说对其中的《Dmmrung senkte sich von oben》一诗的翻译从意境、意象、情感层次进行分析。
一.钱钟书“化境”说
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了“化境”说。钱先生的“化境”说指得是翻译“所向往的境界”,这种化境把文学翻译从美学的范畴推向艺术的极致。
从钱先生本人对“化境”的解释中,我们能深刻地认识这种翻译的最高境界。钱钟书先生指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是“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换成另一国文字,即不能固语文习惯的差异而漏出生硬牵强,又能完全保存原文的风味,那就入于“化境”。在钱先生的“化境”理论里,“化”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的“化”。另一种是不完全,不彻底的“化”。前者是译者努力起实现的目标,而后者是译者的翻译实践。可见“化境”既是原文的思想、情感、风格、神韵都原原本本的化到了译文的境界里。钱钟书的“化境”可以理解为:
1.化既是传化,既将一国文字传化为另一国文字。2.化既是归化,将外文用自然流畅的本国文字表达出来。即“不能因表达习惯的差异而使译文牵强,有能保持原文的风味,“读起来不像译本。”3.化既是“化境”。也就是“原作的‘投世转胎,躯壳换了一个,而精神姿致依然故我”。
“化境”是对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形式到实质,由内容到精神的翻译要求。首先是要求诗歌翻译注重内容,结构,还原其真、其类、其美、尽力做到忠实于原文。在达到形似的要求后,译者要利用自己的领悟能力以及修养识见,去体会原作的艺术境界,传达出原作的神韵,重现原作的精神,锤炼出出神入化的译作。文学作品的特点是,作者不是直接表述现实存在,而是间接传达自己对客观存在的个人感受。它从韵律、音调、创造性的形式、有别于其他文体形式。对于诗歌的创造更是如此,上述理论应用到诗歌翻译,足以揭示出作者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真情实感。
二.从意境层次角度评析《Daemmrung senkte sich von oben》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艺术创造,特别是诗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让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象外,又孕育于象内。“境”是指客观存在的现象,“意”是作者情感的主观创造,形神情理的统一就是指情与景的交融,虚实有无是指诗人经常使用以虚衬实的方式把现实生活的情景升华到艺术的境界,从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蕴含在诗人心中的真情实感。意境中的无论是景还是情,还是情景交融如果能够完美的译出,那真的是做到了出神入化了,达到翻译的上乘境界“化境”。Dmmrung senkte sich vonob
en,暮色自天沉落,Schon ist alleNhefern;近物渐渐融入远景;Dochzuerstemporgehoben晚星的晶辉灼灼Holden Lichts der Abendstern!早已升起在天庭!Alles schwankt in's Ungewisse 一切依稀莫辨,Nebel schleichen indieHh';雾气浮动;SchwarzvertiefteFinsternisse小湖,反射着渐深的幽暗,Widerspiegelnd ruht der See.静躺在大地怀中。Nun im stlichen Bereiche东方偿我以Ahnd' ich Mondenglanz und Glut, 明月的流辉,Schlanker Weiden Haargezweige弱柳的柔丝Scherzen auf der nchsten Flut.戏波弄水。Durch bewegter SchattenSpiele 光影的交掩Zittert Luna's Zauberschein,引起月华的轻颤,Und durch's Auge schleicht die Kühle 清凉潜入眼帘,Snftigend in's Herz hinein.又轻柔地沁入心田。
这首诗是歌德晚年所作,生命的尽头已不远。第一句“暮色自天沉落”就表露了作者的阴郁心境。“近物渐渐融入远景”表达了诗人孤独的情感,因为诗人同龄的朋友多已过世,尤其是诗人的朋友席勒的离开给诗人带来的孤独悲伤。译者用“暮色”,“沉落”,“近物“,“远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中体现出来的意境和诗人的心境。
1.意象
意象即诗歌中的艺术形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是建立在是人对现实社会生活的透彻理解的基础之上,然后再经过深层次的概括,用一些紧凑而又简练,生动而又具体的语言来描述现实社会,可以说是诗人在情感上的物化,同时也是诗人在主观感受之上而形成的内在本质。作者通过这些意象使诗歌具有意境美。翻译诗歌时能够达到化境的境界,意象的翻译至关重要。
歌德的这首诗歌通过几个意象的构建,如Dmmerung、Nhe、Lichts der Abendstern、Nebel、Finsternisse、See、Der stliche Bereich、Mondenglanz und Glut、Weiden、Flut、Schatten、Luna、Kühle,为我们展现了夏季暮色下沉直至暗夜沉沉的过程以及对遥远东方月夜的憧憬向往。译作基本是保留原诗的意象进行翻译的,如“暮色”、“近物”、“晚星的晶辉”、“雾气”、“小湖”、“幽暗”等等再现了原诗的优美意境,展现了原诗的气韵。
这首诗取自歌德晚年的《中德四季晨昏》,了解当时创造背景的人都知道,中国古代文学对歌德产生了影响,歌德创造这一组诗在有意模仿当时中国诗人借景抒情,借景抒志,并且运用了中国诗歌中常出现的意象。在Dmmrung senkte sich von oben“这首诗中最显著的意象是“月亮”。歌德用罗马月神的名字Luna来指代了东方的月亮,我想其用意就是想表示东方月亮的美,表达对东方的向往。译者对“Luna”的处理是将其按照归化方法翻译成“月”,这样既具有东方美,又能表现出歌德对东方的向往,译文进入原作者所描绘的精神世界。
2.情感
诗人在创造意境时,将自己的感情也掺杂进去了,能否翻译出原诗的意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情”的翻译。通过这首诗,歌德想表达的是当前追求爱情的挫败以及对恋人的思慕,对未来的憧憬。前八句描写的是当前的场景,夜幕降临,景物渐渐远去,万物摇曳不定,湖面幽暗。译者通过“暮色自天沉落”、“近物融入远景”、“一切依稀莫辨”表现出了作者心中那种一切都在远去,都在消散的悲戚内心;通过“晚星的晶辉灼灼”与“小湖,反射着渐深的幽暗”形成白与黑的对比,更添夜的黑,更添歌德心中的悲伤。第一段的这八句传达出作者在追爱过程的挫败,内心的隐痛。
下一段歌德展开了对东方的向往,东方也即象征着自己梦中的情人,象征着美好的明天。译者通过“明月的流辉”、“柳的柔丝”、“光影的交掩”、“月华的轻颤”表现出原诗描述的明朗,静谧的东方世界,表达了作者对情人的思慕和美好的向往。
真正的译者,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译者,必然会在原著的“精髓”上下工夫,这篇译文的译者用自然而然的本国文字将原诗的“精髓”或其“本质” 表达出来了,又保持了原文的风格。正如钱先生所说,“化”是一种易与不易,得失兼备的量的过程,是没有改变原作“质” 的渐化过程。译者移去的是原作的外形,而不是原作的意义和内容,失去的是原作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方式,得到的是它在译语中的“再生”。
各个民族的语言不同,诗的形式也不同,但是诗歌都是无论通过描写、叙述还是抒情来表达作者想表达的,如感情、哲理、顿悟等等。所以,诗歌是可译的,因为人都有思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基本一致。翻译诗歌不仅仅要翻译内容,更要翻译出诗歌的美来,这就要求译者对原文有高度的了解和把握,有较高的文艺修养和欣赏习惯。
参考文献
1.欧凡《歌德诗选—德汉对照》: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李莹莹《浅谈钱中书的“化境”》(文艺理论)2010.9.
3.文莉秋,彭春霞《钱中书的化境及其翻译》(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7,10月第9卷第10期.
4.毛荣贵《翻译美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彭静《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论”再议》《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月第1期.
6.李奭学《得意忘言——翻译文学与文化评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7.许建平《钱中书”化境“说新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研究方向:外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