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英语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调查与培养

2015-05-30 23:19阎伟静韩喜华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1期
关键词:调查研究

阎伟静 韩喜华

【摘要】在全球一体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需要大量培养综合型、创新性的医学英语人才。此类人才应该具备综合应用能力。本研究总结了个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并在教师和医学生中展开问卷调查和访谈。综合多种调查结果,本研究指出医学英语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跨文化交际能力、医学文献阅读能力、医学文献翻译能力和医用口语交流。

【关键词】医学英语人才 综合应用能力 调查研究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国际化时代,基础教育在英语这一学科中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为高等院校输送了英语水平越来越高的本科生。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都是两种英语教学方向并行,即通识英语(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和专门用途英语(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河北省的各大医学院校也大抵如此。这一方法符合高等医学院校的发展趋势,符合国际发展需求。

我国的学者及时了解国外的学术潮流,比如ESP教学理念。这一理念兴起于20世纪的60年代的西方。仅仅五十年间,这一理念经过我国外语界知名学者梁正溜、秦秀白等人探索实践,试探性结合我国高等院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在后来的蔡基刚等学者的深入研究后,这一做法得到了多数外语界学者和高校外语教师的支持和响应,各个高等医学院校陆续展开了ESP的教学实践,并据此撰写相关论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此,ESP这一理念在中国蓬勃发展起来,并深入到外语教育者的教学实践中。

本课题的主研人员也结合河北省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实际,提出了医学英语人才综合应用能力的调查与培养,因为单一英语或者单一技能型人才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要求和学术要求。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相关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本研究提出,针对高等医学院校的本科生,医学英语人才的培养需要结合医学生的专业,达到综合能力的总体提高。其中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及口语交流能力。

一、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国际化的世界和全球性的融合给整个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交流与合作,医学领域的沟通与交流更加频繁。在全世界携手共同抗击埃博拉病毒的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把自己游离在整个国际社会之外。国家与国家、团体与团体、个人与个人的密切接触程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医学领域更是如此。

就整个国际社会的组成单元而言,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教育背景各不相同。这其中,语言差异、风俗习惯差异、社会文化差异会给我们的交流带来诸多不便。但是国际交流不可避免,因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需要培养并加强。而国际交流的载体是语言,而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运用语言必然要了解目的语相关的文化。我国学者胡文仲、贾玉新等人认为,随着对外交流日益增多,大学生应该在外语学习中培养交际能力,跨文化教育顺理成章成为了语言教学的一部分。外语教学中开展并融入文化教学,以期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外语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和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提高文化素养。”在本课题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学生在大学英语教育阶段(即低年级阶段或通识英语阶段)能够感受到文化差异,并注重跨文化能力的提高。但是在专业医学英语阶段(即高年级阶段或专门用途英语阶段),教师不再注重跨文化知识的引入和启发,学生也完全忽视了文 化差异的存在。因此,对于医学专业文章的细节理解就产生了不同的观点,甚至于困惑。例如,医学英语中75%的医学词汇来自于希腊语或者拉丁语,有些词汇的起源与希腊文化和拉丁文化息息相关。如果不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信息,就无法高效地识别并记忆词汇。反之,跨文化意识较强的学生则可能会追根溯源,甚至于举一反三。因此,了解医学语言背后的文化,可以降低医学词汇的认知难度,激发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促进学生开阔思路、丰富知识。

二、 医学文献阅读能力的再提高

在高等医学院校的低年级阶段,医学生大多依照某一套大学英语课本,按照老师的要求,提高听力口语水平,加强词汇的记忆和文章的理解。在这样的基础阶段之上,医学生的文献阅读能力要成为高年级阶段的重点之一。医学文献重在报道医学领域的一些新理论和新发现,是医学生开阔视野、丰富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阅读医学文献是医疗行业人员的任务之一,也是医务人员的基本功之一。 但是文献阅读对初学者来说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如何选择教材、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1.教师应通过个人讲解或示范打消医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充满自信地通过点点滴滴的认知和识别来接纳医学英语。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设计了问卷,了解低年级阶段医学生的现状。 关于“你如何看待医学英语”这一问题,79%以上的医学生认为,听别人说或者自己感觉应该会比较难。80%以上的医学生不清楚医学英语究竟要学什么。而通过对已经接触过半年的高年级学生进行访谈,我们发现,90%以上的医学生认为专业课压力增加,高年级阶段学习英语时间减少。他们觉得医学英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非常必要。

2.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医学文献阅读的意识,树立文献阅读的信心。文献阅读的材料选择不宜过于高深或专业化,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大学英语到医学英语的心理过渡。各种实践证明,医学生需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尽早接触医学专业英语文章,积极阅读,认真积累。在现有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借助医学专业知识,尽力去理解文献中的具体内容,甚至可以推测或忽略一些细节。

3.文献阅读对教师本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课题组成员通过对河北省各大医学院校调研,发现95%以上的医学英语教师都是英语专业出身,而非医学专业出身。这就要求非医学专业出身的任课教师个人具备极强的学习能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医学专业水平,储备足够的医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自如地对文献阅读的材料进行分析,并能清晰地阐述出来。对于医学文献的词汇特征、语法结构、篇章结构,医学英语教师需要了然于胸。只有老师备课充分、理解透彻,学生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受益。

三、 医学翻译能力的确立与提升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创造性语言活动。翻译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逐步提高的过程。文学翻译不同于医学英语翻译。医学英语的翻译讲究简单精炼、准确达意。在通识教育阶段,医学生一般不会系统性地进行翻译能力的练习。医学生学习翻译在低年级阶段主要是应对四、六级考试。此外,针对医学生的教学目标或内容并未明确提出对此类学生的翻译要求。

在专门用途英语阶段,医学生需要转变思路,逐步认识到文献翻译在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本科阶段,针对医学生的翻译要求主要集中在笔译而非口译上。翻译的能力取决于学生英汉双语的实力和水平,也可以测试出学生的跨文化能力的高低。准确翻译的前提是准确理解,这取决于医学生的语言水平,而目的语的准确达意同样取决于医学生的目的语水平。此外,还会受到思维、习惯等文化因素的影响。比如,英语多静态、汉语多动态。 了解这一文化差异,我们在语言处理中就可以深刻体会英语多用名词、汉语多用动词的原因。比如,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中国人不喜欢“被动”,而西方人突出结果。这一思维差异为我们提供了线索,有助于我们准确地理解英译汉中“被动语态译为主动语态”以及汉译英中“相应地译为被动句”这一基本原则。

四、 口语交流能力的巩固

口语交流能力大致分为两类:日常口语交流能力和医用口语交流能力。对普通的本科生来说,教学要求是能够流利地进行日常口语交流。而日常口语交流能力是低年级阶段应该着重培养并提高的技能之一,到高年级专门用途英语阶段只需要巩固不下降即可。我国的医用口语交流人才欠缺,大多数医学生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复旦大学学者蔡基刚对复旦大学等四所高校进行了需求调查,其中68.5%的学生提出今后的学习困难是用英语做论文的口头陈述和参加学术讨论。这一比例在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所做研究中比例达到95%以上。因此,对于本科医学生而言,医用口语方面只需要了解一定的医学英语发音规律、能够顺利地表达常见医学场景。

经过调查与研究,笔者认为在专门用途英语学习阶段,医学英语人才无需在听、说、读、写、译五个方面齐头并进,建议将教学和学习重点放在阅读和翻译能力的提高、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听说的巩固。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本科用,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蔡基刚.“学术英语”课程需求分析和教学方法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2).

[3]胡文仲.文化差异与外语教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本文系2014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医学英语人才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调查研究”(课题编号2014030336)。

猜你喜欢
调查研究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支教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血压患者糖代谢状况调查研究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信念调查研究
中职学生学习比例调查研究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大学生运动损伤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