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丽 吕乐
内容摘要:语言是社会变化的晴雨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产生许多印证当时社会环境和现象的新词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领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词语伴随着新观念,新事物的诞生,不断融入人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转喻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而且还会影响人类的语言。本文试图从新词产生的两种方式即纯新词的产生和旧词新义的角度出发,借用认知语言学领域的转喻理论,探讨转喻在汉语新词构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汉语新词 转喻 认知语言学
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转喻并不像传统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George Lakoff和Mark Johnson(1980)指出,转喻和隐喻一样,是我们思维的一种方式。转喻的首要功能是指称,即转喻使得我们能够用一个实体代表另一个实体。例如,当你想起你的某个同学或者朋友时,你脑子里出现的画面是他的脸,而不是整个人,脸代表整个人就是转喻性思维。
转喻产生的映射过程遵循的认知原则是邻近原则和凸显原则(赵艳芳)。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认知上,相近的事物容易被人们视作一个单位;此外人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观察和记忆事物比较凸显的方面。产生转喻的映射过程所涉及的同一认知域中的两个范畴(概念)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这是邻近原则的体现;其中某一范畴因凸显程度高而被用来激活目标范畴(概念),则是认知凸显的结果。
一.汉语新词
在过去20年里,汉语平均每年会出现500-800个新词,新词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纯新词的产生,二是已有词新的解释。
纯新词如近些年流行的“白领”。“白领”是“白领职工”的缩写,他们一般工作条件比较整洁,穿着整齐,衣领洁白。这里用“衣领洁白”这一特征来代指“衣领洁白”的这一类人,是特征与范畴之间的转喻。
已有词新的解释如“红娘”。“红娘”这一词来源于古典名剧王实甫《西厢记》中的红娘,在剧中为崔莺莺和张君瑞牵线搭桥,是一个聪明、热情、爽朗、泼辣并具有同情心的婢女。现在红娘指为各方建立联系并从中起牵线搭桥作用的单位或个人,在当代社会大量的剩男剩女促使了很多“红娘”的产生,比如,网络红娘百合网、珍爱网等以及电视红娘。这里,红娘由具体的某一个人来代指一类人和事物,是范畴与范畴成员之间的转喻。
二.转喻对汉语新词的影响
本部分将对中国近几年产生的新词做转喻分析,所选取语料均来自年度票选新词。
1.旧词新义
①“表哥”
“表哥”一词本义为表兄,是指母亲的兄弟姐妹的儿子中年龄比自己大的,或者是父亲的姐妹的儿子年龄比自己大的。但现在“表哥”一词又有了新的含义:对戴有多块进口名贵手表的权贵者的戏称。这一说法源于2012年8月26日的“微笑门”事件,当时36人遇难的延安特大交通事故现场,陕西省安监局局长杨达才却面带微笑拍照。此后网友对其人肉搜索发现这位“微笑局长”也是为名表的爱好者,各类高级名表数块,因此网友称其为“表哥”。
称杨达才为“表哥”,其中的转喻机制是:转喻所涉及的两个范畴分别为“手表”和“人”,其中“手表”是源范畴,“人”为目标范畴;这里的转喻就是通过范畴“手表”向范畴“人”映射的结果。产生这个转喻的心理基础为“部分-整体”意象图式;范畴“手表”与“人”之间的联系体现邻近原则;以“手表”代“人”是认识人的主要方式,这是认知上的凸显原则的体现。人的“手表”之所以能作为映射中的源范畴,是因为在杨达才这个人的众多特征中,名贵的“手表”最为凸显。此外,我们必须得思考这个词成为新词背后的原因。如果杨达才只是一位普通的平民百姓,不是什么高官,那么人们自然不会在意他有几块昂贵的手表;这个词之所以被人们口口相传,正是因为他不符合人们对一个政府官员的期许,出人意料,我们心中理想的官员是廉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转喻就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体验的结果,“表哥”一词的产生不乏转喻思维的影响。
②“打酱油”
“打酱油”传统的解释是:以前的酱油都是零卖零买的,自己拿着瓶子到商店,你要多少,人家就给你称多少,这就叫打酱油。但现在“打酱油”又有了新的含义: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打酱油”一词有多个来源,比如:广州电视台采访一位市民,问他对于艳照门很黄很暴力的看法,这位市民说:“关我鸟事,我出来买酱油的。”这句话也因此流传开来。
在我们日常的体验当中,我们经常使用这个词。比如:晚上在自己宿舍待久了,会到隔壁宿舍串个门、聊个天什么的,他们可能当时在忙着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为了避免尴尬和冷场,我们就会主动开口说:“你们不用理我,我只是来打酱油的。”在产生“打酱油”这一词的过程中,特定的“广东打酱油”与我们身边其它事情具有邻近性,一旦我们看到、听到(体验)特定的事情,我们就会想起这一事件,然后将两者之间建立关系。除此之外,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也渴望找些新词来表达他们的体验,人们对新奇事物的追求也促进了这个词的广泛传播。
2.纯新词的出现
①“鹰爸”
“鹰爸”是指泰誓集团董事长何烈胜,这一词源于他在2012年除夕清晨让自己4岁的儿子以他自己的独特裸跑方式在美国纽约-13℃的暴雪中迎接2012农历新年这一事件,随后被众多网友封为“鹰爸”,他的教育方式也被称为“鹰式教育”: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就会狠心地把幼鹰赶下山崖。当幼鹰开始往谷底坠下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同时也掌握了基本的本领——飞翔。“鹰爸”这一词之所以成为2012媒体十大新词,源于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这一人物的出现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教育孩子到底应该是像“鹰爸”这样严格一点还是“熊式教育”。
“鹰爸”产生的转喻机制是:转喻所涉及的两个范畴分别为“鹰”和“人”,其中“鹰”是源范畴,“人”为目标范畴;这里的转喻就是通过范畴“鹰”向范畴“人”映射的结果。以“鹰”的性格代“人”,这是认知上凸显原则的体现。人“鹰”的性格之所以能作为映射中的源范畴,是因为在何烈胜这个人的众多性格特征中,残酷的“鹰”的特征最为凸显。
②“女汉子”
“女汉子”这一词很早就有,但是火起来是由名模、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发起的“女汉子的自我修养”这一话题引起。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外表是女的但是性格“纯爷们”的姑娘。有人很形象地把女汉子的英文名字称为wo-man,虽然外表上还是和女性woman没有区别,但是一条横杠把wo和man隔开了,由此说明她也具备man的特点,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女强人一类的人。该词产生的转喻机制是:“汉子”是源范畴,“女人”为目标范畴;这里的转喻就是通过范畴“汉子”向范畴“女人”映射的结果。范畴“汉子”与“女人”之间的联系体现邻近原则。女人的“汉子”之所以能作为映射中的源范畴,是因为在“女汉子”这一类人群的众多特征中,“汉子”的特质最为凸显。
“女汉子”之所以能够入选2013年十大新词语,是因为有很多女性对这个词内涵具有认同感,她们觉得自身就是“女汉子”。这是因为第一,工作需求。在当今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职场不会因为你是女性而降低要求,职场丛林法则不会因为性别而改变。除此之外,剩女的普遍也是一个原因:因为还没找到男朋友,剩女们不得不自立,自己修马桶、修灯泡,久而久之被逼成了一个“女汉子”。
三.结论
本文以近年来的汉语新词为语料,从认知转喻的角度通过新词形成的两种方式进行解读。研究发现,尽管汉语新词新颖、奇特,但其意义构建仍然要受到认知规律的制约,跟人们的生活经历经验紧密相关,也充分体现了人类认知世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为篇幅的限制,本文并不能够对所有的汉语新词的全貌进行分析,但是对有限的新词的分析仍然具有词汇学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汉语新词和提供参考,并证明了从转喻的角度能够很好地分析研究新词,因为转喻就是人们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体验的结果。
参考文献
Evans, V. & Green, M. Cognitive Linguistcis.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6.
George, L. &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亢世勇.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鲁科颖,杨文全.当代汉语流行语再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 (3).
赵伟丽.浅析近三年新词语产生的来源和原因.理论观察,2014, (1).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郑艳霞.现代汉语中表人新词的认知解读.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 (3).
(作者简介:上海理工大学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