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伦理文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价值分析

2015-05-30 11:42:17陈迪
学理论·上 2015年1期
关键词:渔猎鄂伦春族生态文明

陈迪

摘 要:鄂伦春族是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从本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出发,时刻注意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生态伦理文化,包括渔猎文化、居住文化、图腾文化、宗教信仰文化等,这些传统的伦理文化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提供了宝贵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生态智慧,鄂伦春族的“适度原则”及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当今生态文明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鄂伦春族;生态伦理文化;渔猎;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222-02

鄂伦春族,一个勇敢强悍的北方民族,我国人口最少的小民族之一,然而鄂伦春族却是我国唯一的一个单纯的狩猎民族,同时也被称为“北半球渔猎民族的活化石。”[1]鄂伦春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与众不同的独特内容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五位一体,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研究鄂伦春族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鄂伦春族伦理文化的主要内容

(一)渔猎文化

渔猎文化是人类早期社会重要的谋生手段,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大都以渔猎和采集为生。在一些人认为,渔猎文化完完全全是纯粹的捕获猎物,所到之处必然犹如扫荡。然而事实缺并不是这样,鄂伦春人认识到渔猎文化中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度,必须加以合理利用,加之对环境的细心保护与管理,使渔猎社会成为对大自然破坏程度最小的社会。

(二)居住文化—与天地山林融为一体的生存理念

鄂伦春人居住的房屋称为“仙人柱”又称为“斜仁柱”鄂伦春语意为“木杆房屋”,它是鄂伦春族游猎时期居住的房屋。该房屋依山傍水,便于出猎,冬季多住于山之阳,夏季住在水流多的地方。在自然中产生的“万物有灵”、“生命一体化”的观念,孕育了对自然的无限幻想能力。

(三)服饰体现的生态伦理文化

古代鄂伦春族无论在选材还是制作样式均取自自然,并保留动物皮的原貌。他们穿戴不离狍皮,野兽皮和白桦树皮是他们加工的主要对象[2]。聪明智慧的鄂伦春妇女将狍子头颅剔除骨肉,顶部不但完整保留着双角,而且在原来的眼眶处刺绣出乌黑明亮的眼珠,下部镶一圈皮毛,平时卷在上面做帽檐,冷时放下来护住耳朵,该形象逼真的狍头帽,戴在顽童头上俨然像一只欢蹦乱跳的小袍子[3]。少数民族的服饰都是独具特色,别具匠心,鄂伦春族也不例外,体现出对生态伦理文化的认识。

(四)图腾承载的伦理文化

将某些动物、植物视为亲属、祖先或保护神,社会学将这种观念衍生的种种文化现象称为图腾文化。这种图腾情节是他们民族文化最原始的情感,是民族凝聚力最底层、最稳固的精神价值。图腾文化作为远古人生活的一个重要形式,曾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各个民族之中,对原始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进步作用。

(五)宗教信仰体现的生态伦理文化

鄂伦春族信奉以万物有灵观念为基础,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为重点的原始萨满教。他们认为世间万物都有神灵,他们认为太阳、月亮、火种河水、风雷等自然事物以及动物也有灵性。他们成为由神主宰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是物我一体的[4],由此形成了以神为崇拜核心的生态伦理文化思想。

二、鄂伦春族伦理文化的功能

(一)调适人们行为、指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功能

鄂伦春族在渔猎过程中也遵循“得一兽即还家”的原则绝无超出生存需要的不加节制的捕获,鄂伦春,俗重鲜食,射生为业。然得一兽即还家,使妇取之,不贪多,亦不以负重自苦[5]。“该原则使得以牺牲其他生命换取自身生存的略显残酷的攫取经济有了更多人性的、环保的、可持续的意义。

鄂伦春人要求在待定时间内,对特定区域森林实行封山育林,禁止滥砍滥伐、随意捕杀、避免惊扰动物,还有渔猎部落总是逐水草野兽而不断迁徙,这不仅是当地食材、资源缺乏所迫,也是为了使居住地的动植物得以重新生息繁衍,就像农耕民族的轮耕制度一样具有意义。可持續发展的新评价标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在这方面,渔猎文化为我们做出了典范,值得我们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仔细研究。

(二)对人际交往关系的约束功能

“适度”原则是鄂伦春民族重要的伦理思想。该原则要求人们做事要讲究尺度,超过了尺度就会适得其反,只有坚持适度的原职务,做一切事情才会顺利。该思想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即号召人们谦卑忍耐,多以包容之心同人们相处,这样神灵和部落都不会怪罪,否则就会得到神灵的报应和部落成员的谴责。他们不打正在交配的动物,认为破坏了人家的好事会遭报应,也会阻止繁育后代,他们也不打怀孕的母兽、幼小的动物,他们相信打了以后再也不会打到猎物;鄂伦春人逐渐养成了“适度捕猎”的良好生产习惯,这为维持鄂伦春地区动物资源的持久平衡,实现渔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宗教信仰的阐释功能

1.鄂伦春人相信人类是天神创造的,人的一举一动,天神都了如指掌,谁干了坏事,必会遭到惩罚,因此他们祭祀大自然中的具体实物。鄂伦春人将太阳奉为神。此外他们还敬拜山神认为其是所有猎物和财富的掌权者,没有山林就没有一切,山林是哺育他们的摇篮。敬拜了山神,他们认为这样对林中的野兽更加了解,因而对敬拜更加虔诚。他们崇拜自然物,“并不是崇拜太阳、月亮、山本身,而是崇拜他们里面的神灵。”[6]鄂伦春人正是把万物有灵与生态伦理思想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得人们与大自然形成了某种良性互动的关系。

2.任何一个少数民族都有敬拜神灵的习惯,鄂伦春人们以祭拜的形式祈祷一年的生活风调雨顺、渔猎丰收、身体平安等。他们把熊看成一种特殊的动物,把熊当成人的祖先。动物成为祭拜的对象[7]。熊非常凶猛,猎人们对它有一种敬畏心理。吃完熊肉对熊进行埋葬时,由年龄大的带领所有在场的人向熊头一起敬烟、磕头并祈祷说:“原谅我们吧,不是我们有意伤害您,请千万不要怪罪我们,以后还请保佑我们,赐给我们好的猎运。”通过这种祭祀行为不但深化了人们对万物有灵思想的认识,也使人们对这一信念深信不疑,从而更加虔诚地对待神灵。

鄂伦春先民对这种神灵的崇拜正是“万物有灵”思想的认识,进而引申出对世间万物的責任。人们必须尊重自然,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否则会受到神灵的诅咒。虽然这种思想弥漫着封建迷信的味道,但这是鄂伦春先民最初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的一种愿望,客观上起到了保护自然的作用。

三、鄂伦春族伦理文化对我国当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鄂伦春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是宝贵的文化财富

鄂伦春民族的生态伦理思想存于生产实践、宗教制度等各个领域,为我国留下了许多保存完整的原始生态环境,同时鄂伦春族传统生态文化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观,是人类珍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在生态文明观下应抛弃原有的民族中心主义,意识到并非汉族的文化都高于少数民族,也并非所有西方文明都高于东方文明。当前生存危机和生态环境的背景下,不同的民族文化应在保持民族文化特性和精神个性的前提下相互交流、形成对话,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8]。

(二)“适度原则”的理念利于当今生态文明建设

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人们只单纯注重以经济发展为目标,而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鄂伦春族在生态伦理文化中早已形成的“适度捕猎”的整体观,以人为本的观念,“天人合一”的理念以及可持续发展以及适度捕猎等思想。透视今天,古人的智慧正适用于我们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人们乱砍滥伐,动植物资源日益稀缺,“适度原则”理念正是对该问题的很好解决。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人类的环境,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要以史为鉴,要求我们回到源泉,重新寻找前进的动力。当今生态文明的构建,我们需借鉴传统的少数民族伦理文化中找寻可行的方案,而鄂伦春族生态伦理思想,恰好提供了可能性。

(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生态文明建设需建立完善的生态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过去追求经济的增长而采用粗放式、掠夺式的发展模式的行为造成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化。当今社会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为节约型,加强资源合理配置,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不法行为加以惩罚,对破坏环境的企业坚决取缔。生态环境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逐步改善,逐步治理。因此我们必须长期坚持、坚定信念。

(四)克服当前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宝贵的思想资源

人类当前的生态危机,表面上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繁荣的结果,但实质是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所致。狭隘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的利益看成是唯一的、绝对的,把自然看成人类获取自身利益的工具可以任意使用,这导致‘人类沙文主义”[9],导致人类在传统物本论发展观的影响下,对自然大肆地剥削和掠夺,造成全球性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为克服人类对自然的轻视,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必然要以人与自然平等的道德原则建构和谐生态伦理观。而鄂伦春民族生态伦理就为我们克服人类沙文主义,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建立和谐生态伦理观提供了思想借鉴:人与自然物具有同等地位和价值,都是自然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只有和谐相处、协同发展,才能建设美好家园。

参考文献:

[1]王为华.鄂伦春原生态文化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27.

[2]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鄂伦春族简史[M].哈尔滨:民族出版社,2008:36.

[3]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83.

[4]李良品,彭福荣,吴冬梅.论古代西南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态伦理观念与生态环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3).

[5][清][西清].黑龙江外纪[M].1810.

[6]费尔巴哈.宗教的本质[M].北京:三联书店,1962:438-439.

[7]韩有峰.黑龙江鄂伦春族[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2:269.

[8]张玉玲.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7.

[9]李本书.善待自然:少数民族伦理的生态意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猜你喜欢
渔猎鄂伦春族生态文明
鄂伦春族狍皮袍纹样研究
包装工程(2023年18期)2023-09-27 09:21:22
鄂伦春族民间舞蹈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活态传承
草原歌声(2021年4期)2021-06-10 02:25:50
满语渔猎词语butha初探
青年时代(2020年4期)2020-05-03 13:45:09
不听批评的周厉王
『青铜之繁』——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新时期赫哲族渔猎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家(2019年3期)2019-01-12 01:15:17
鄂伦春族文化景观变迁及对其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职教论坛(2016年23期)2016-11-19 09:40:22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8期)2016-11-15 00:47:19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7:2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