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城乡一体化评价研究

2015-05-30 10:48颜俊
经济师 2015年1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

摘 要:在分析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涵及实质的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和信息熵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以苏州市为实证,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一体化等评价指标的进行评估,实现了城乡一体化进展定性与定量评价的结合。构建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模式既可以分析不同区域同一阶段、也可以评判同一区域不同阶段的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将对统筹城乡发展、把握城乡一体化的进展及制定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指标体系 模糊综合评判法

中图分类号:F2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1-009-03

城乡一体化既是一个城乡综合的社会、经济、空间发展过程,又是城乡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终极目标,是城乡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突破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涵、目标、实质、动力机制、模式等较多的定性研究,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定量上研究城乡一体化进展,提供发展的指示器,成为城乡一体化更科学、更有效发展的必要研究内容。

一、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城乡一体化的概念

早在16世纪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中就提出了“城乡一体化”的设想,19世纪得到进一步的研究,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重视。马克思、恩格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立场,指出要“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乡融合”。1898年英国城市学家霍华德提出“田园城市”模式,“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美国城市理论家芒福德等提出“区域统一体”的城乡平衡发展;加拿大学者麦吉提出城乡一体化空间结构模式的Desakota概念;麦克·道格拉斯提出建立网络构架克服城乡分离,激活区域经济,给小城镇和乡村带来共同的利益的城乡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我国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小城镇发展较好,乡村城市化规模和速度较快,在1983年最先使用城乡一体化这一概念。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区域长期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城乡融合的理想模式,是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演替的顶级状态。因此,城乡一体化是指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目的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其实质是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使城乡共享现代文明。

(二)城乡一体化的内涵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与乡村两个不同特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谋求融合发展、协调共生的过程,因此,其发展必将涉及特定地域范围的人口、经济、社会、空间、生态等结构变化而实现城乡结构一体化,其中经济一体化是基础,人口一体化是依托,空间一体化是载体,社会一体化和生态环境一体化是城乡区域高效率运行的条件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这五个方面相辅相成,共同组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日益加强是一种必然的大趋势,任何城乡之间的封闭形式都是违背客观规律的,开放和融合乃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真谛。

1.城乡人口一体化。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统筹城乡人口协调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依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中心城人口向郊区的有序扩散,呈现出城乡一体化的人口地域分布变动趋势和现代城市化的发展特征,促进城市、农村同发展、共繁荣。

2.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在平等经济政策下,通过城乡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经济持续协调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辐射带动,城市的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建设城乡经济高度融合的经济循环,就是要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及布局,使资源、资金、技术在城乡地域空间上,在不同产业间有序流动和优化组合,构建城乡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关系。

3.城乡社会发展一体化。城乡社会一体化就是要求城乡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确保城乡居民在居住、就业、教育、医疗和文化卫生等方面享受同样待遇,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使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达到城乡共享。社会发展一体化是城乡一体化发展最重要的价值趋向和理念。如果城乡社会发展不均衡,政策取向不一致,城乡居民待遇不统一,地位不平等,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推进城乡社会一体化,关键是在城市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居民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的同时,着力加快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

4.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市和乡村是两种典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城乡一体化不仅涉及到城乡经济转型、产业分工和资源流动等等,而且还涉及到城市和乡村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是城市空间和乡村空间的景观对比在一个更大的尺度上呈均质状态,这是城乡一体化的空间景观;二是指城乡之间建立完善通达、快捷的交通和通讯网络,城乡联系有序,这是城乡一体化的条件;三是城市群的发展,这是城乡一体化的典型形式,体现了集聚与分散的良好结合。

5.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生态环境一体化就是要将城市与农村生态环境统一纳入到一个大系统中考虑,全面治理,彻底改变城乡生态现状,努力形成城乡生态环境高度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城乡生态格局,让城市与农村、人类与自然生态和谐相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城乡生态一体化,要净化城乡环境,必须破除经济与生态环境对峙的旧观念,破除城市与乡村对立的旧格局,城乡形成共识,共同努力,强化城乡生态功能,以保全生态系统为重心,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对环境保护的实现机制,健全城市、乡镇、农村生态环境协调体系,加速推进城乡有机融合的生态系统建设。

(三)城乡一体化的指标

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主要有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模式,上海“城乡统筹规划”模式,北京“工农协作、城乡结合”模式和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苏南模式。在这些实践过程中,根据客观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原则,拟定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对城乡一体化程度进行量化评估事非常必要的。通过评价,科学地分析各个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及变化规律,确定合适的发展战略,选择合理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杨荣南从城乡融合的角度拟定五个方面共35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虽然体现了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但没能涵盖城乡一体化中的城乡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特征。顾益康等在界定城乡一体化的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城乡发展度、差异度、协调度三类共42个指标的评价体系,该体系能准确评估和全面反映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但指标划分过细,许多指标之间有很高的相关性,数据采集难、工作量大而效果甚微。部分学者从城乡之间物质、信息、资金等各种流的基础上对城乡关联程度作过探讨,但主要是从城乡联系的动态过程考虑,没能更好地体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内涵。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乡一体化内涵及其目标上看,指标体系应能全面反映城乡关系协调化、城乡发展高度现代化这两个方面的特征,为此,确定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

二、城乡一体化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一)模糊综合评价研究方法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是一种运用模糊变换原理分析和评价模糊系统的方法。它是一种以模糊推理为主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精确与非精确相统一的分析评判方法。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到人口、经济、社会等许多方面的很多要素,因此无法采用一个或几个指标评价区域城乡一体化问题,为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完备并且可以定量化的指标体系。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将评判因素集合按照某种属性分成几类,先对每一类进行综合评判,然后再对各类评判结果进行类之间的高层次综合评判,得出相对客观评价结果。

(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三)城乡一体化的结果分析

通过上面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表明苏州市下辖市中,“城乡一体化”的隶属度都在0.6以上,城乡一体化综合评价的高低顺序为:昆山市、吴江市、太仓市、苏州市、常熟市和张家港市。从城乡一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看,人口一体化程度是昆山最高,张家港需要加强;经济一体化程度是吴江、太仓、昆山较高,常熟和张家港需要加强;社会一体化程度是昆山最高;环境一体化是张家港最高;空间一体化是昆山最高,苏州要进一步提升。各市的城乡一体化程度不一,各要素发展程度也不同,可以根据城乡一体化具体的要素指标体系发展程度,协调城乡发展,达到更高水平的城乡一体化。

这样的评价结果与该地区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苏州市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大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苏州市域的城乡界线已经日渐模糊,已有较好的基础和较强的实力,有条件在率先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结语

城乡一体化是城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的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尊重城乡文化生态的“二元性”,城市仍然是城市,人口高密度聚集、制造业和服务业高度发展;乡村依然是乡村,绿色、恬静、生态和低密度是其本色,与传统不同的是农村不断提高的产业效率和农民享受与城市居民趋于一致的生活质量。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城乡一体化各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既可以清楚地分析不同区域同一阶段、也可以评判同一区域不同阶段的城乡一体化的各指标体系发展程度的高低,再针对具体指标进展情况制定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使城乡一体化发展更科学、更有效。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苏州城乡一体化程度的评价,苏州各市的城乡一体化程度不一,各要素发展程度也不同,其中昆山的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针对各市在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空间等一体化指标的不同发展程度,可以制定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策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重点项目(13B170402)。]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埃比尼泽.霍华德著.金经元译.明日的田园城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 刘易斯·芒福德,著.倪文彦,等译.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与前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4] 吴传清,李浩.西方城市区域集合体理论及其启示—以Megalopolis、Desakota Region、Citistate理论为例[J].经济评论,2005(1)

[5] 景普秋,张复明.城乡一体化研究的进展与动态[J].城市规划,2003(6)

[6] 许学强等.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 陈雯.“城乡一体化”内涵的讨论[J].现代经济探讨,2003(5)

[8] 季先峥.论城乡一体化[J].河南农业,2005(3)

[9] 杨荣南.城乡一体化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城市研究,1997(2)

[10] 顾益康,许勇军.城乡一体化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4(6)

[11] 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2] 完世伟.区域城乡一体化测度与评价研究.天津大学博士论文,2006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 河南信阳 464000;作者简介:颜俊,讲师,博士,主要从事人口地理、城市地理研究。)(责编:贾伟)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破局:从“城乡一体化”到“城乡一元生命体”
统筹城乡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新型城镇化路径选择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