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张红
摘 要:为人民服务,是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能否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是检验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核心标准。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面临着工作对象多样化、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环境复杂化等新挑战。针对出现的新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做好当前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工作;挑战
中图分类号:D2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183-02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实现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和必胜法宝。尤其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党的群众工作能力受到了国内学术界的更多关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转型进入关键期,群众工作的内、外部环境也在发生着改变,使党的群众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提高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能力,这是我们党对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一、新形势下加强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意义
党的群众工作是联系党和人民大众的桥梁与纽带。“一切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与拥护,需要建立在人民群众的基础之上。因此,探讨新时期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研究,对于加强党的领导、巩固党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巩固和维护发展成果,推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由此引发的影响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的人民内部矛盾大量增加,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不断增多,对抗性加剧。由于多种矛盾并存,相互联系,一旦处置不当,将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矛盾,影响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的稳步发展,影响到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因此,我们要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局面,化解和克服矛盾和困难,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2.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能解决经济社会的所有问题,经济发展必须与社会进步相协调,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人民群众是构建和谐社会环境的根本力量,维护社会稳定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前,我国正处于难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期,社会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种矛盾和问题大量出现,如何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合力,对于实现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执政能力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政策观念、民主意识、参与意识和公平竞争意识在不断增强,人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参与诉求在不断高涨。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正确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如何正确面对群众的政治诉求、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如何赢得群众的信任、获得群众的支持,将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效果。
二、党的群众工作所面临的新挑战
从现实情况来看,党的群众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党员干部群众意识淡薄、群众工作能力较弱、工作方法单一,不仅缺乏沟通意识,而且缺乏沟通技巧。面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表现出能力不足。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的转轨变型时期,一方面处于“黄金发展期”,另一方面又处于“矛盾凸显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利益失衡、观念交错和情绪的不稳,各种不利于发展和稳定的因素开始聚集,给群众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工作对象多元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群众工作的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群众范畴”已被打破,社会阶层又分化出个体劳动者、私营企业主、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农民工、下岗职工、低保人员等弱势群体等不同阶层。这些新的社会阶层由于文化教育程度、社会经历、经济收入和家庭情况都不尽相同,其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也自然有所不同,產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党的群众工作的难度。
2.工作环境复杂化
当今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党内环境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各国之间的联系增强、人与人的交往更为密切,传统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同时,随着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兴起,社会信息的开放性、群体的流动性增强,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零距离地直面社会。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处理,负面影响很容易放大,对密切党群关系产生负面效应。
3.工作方式服务化
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格局的调整、思想观念的变化,给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原来那种以行政命令强力控制社会的工作方式逐渐瓦解。行政命令、集权思维已与现代网络化信息管理方式很不协调,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日益呈现出行政化倾向,工作方式的服务化、互动性势在必行。
4.工作内容丰富化
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的多元化,导致了群众所关注的焦点日益呈现出差异化、多样化特征,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是满足群众的合理诉求。因此,作为群众工作主体的能力结构需跟上工作对象的发展,应主动自我更新,转变思维方式,更新工作方法。
5.干群矛盾复杂化
当前时期,一些党员干部的群众意识不强、工作能力不足;群众中的合理诉求和无理诉求相互交织;某些不法分子的诱导蛊惑,导致群众工作中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增加。一旦产生诱因,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经过发酵、发动、表达、对峙、破坏等各个演变阶段,甚至会出现矛盾对抗化倾向,增加了调处的难度。特别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竭力挑拨党与群众的关系,故意制造党和群众之间的对立和矛盾,又进一步增加了群众工作的难度。
三、新时期做好党的群众工作的促进对策
做好群众工作,实质是做好“人”的工作。从社会学、组织学、文化学、管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和人际关系学关于人的不同的角度和侧面的研究结果来看,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必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党员干部把以人为本贯彻始终,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开展群众路线、群众利益和群众工作教育。
1.把做好群众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正确处理好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矛盾,一方面要靠深化改革,另一方面要靠做好群众工作。要学会把做好群众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从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入手,采取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增强群众对于党员干部的认同感和信任感。如果党员干部没有很强的群众工作能力,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就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把提高工作能力与真诚服务相结合
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十八大确立的党的建设新目标之一,这就需要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群众意识和服务意识,着重提高深入群众的能力、组织群众的能力、和群众沟通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通过深入基层,真实了解群众的呼声,把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利益作为制定决策、解决问题的落脚点。同时,畅通民意渠道,拓宽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在实际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真诚服务群众。
3.把丰富群众工作内容与创新工作方法相结合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工作的环境和内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群众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利益诉求也大不相同。做好群众工作,一要靠落实制度,规范群体行为;二是靠真情投入,感动群众内心。同时借鉴西方国家在爱国倡导、宗教维系、利益驱动、法律规范、政策引导、教育推进、文化熏陶、媒体影响、英雄激励、道德吸引、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经验做法。
4.把健全工作机制与加强组织领导相结合
制度机制的保障是协调群众纠纷,化解群众矛盾,做好群众工作的基础。一是要建立健全群众合理诉求的表达机制,通过各级组织、门户网站、公务热线等方式畅通群众反映问题渠道;二是建立健全矛盾排查处理机制,对群众中产生的矛盾和糾纷,要及时化解;三是建立健全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要认真分析各类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努力从源头上减少事件的发生,建立应急预案,为改革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5.把提升干部的公信力与接受监督相结合
进一步提升党员干部的公信力是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基础,干部的工作作风,直接体现政府的公信力。公信力来源于党员干部对群众的真诚服务和日常生活中的率先垂范。为保证党的群众工作能力质量,在提升党员干部公信力的同时,要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职能,坚持行政权力与民主监督相结合。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涉及民生的各类问题,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进行充分的协商,并实行公示和听证制度,倾听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呼声,使决策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群体的合理诉求。
四、结束语
做好群众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党的领导、巩固党执政地位的重要途径。面对新时期群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要求和新挑战,广大领导干部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提高群众工作能力的意义。
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应努力把提高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列入干部评价考核体系,同时通过大规模的培训和专项训练,加强党员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意识,创新做好群众工作的思路,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在坚持和借鉴传统方法和形式的同时,创新群众工作的途径,树立正确政绩观,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工作的“第一标准”。切实做好群众工作,夯实群众工作基础。
参考文献:
[1]张荣臣,谢英芬.新时期党的群众工作[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9.
[2]刘芬.党的群众工作能力的时代内涵和促进对策[J].黑龙江史志,2011(13).
[3]陈晓晖.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在党的群众工作中的积极作用[J].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