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模式下的语文写作教学

2015-05-30 06:07张秀琴
无线音乐·教育前沿 2015年1期
关键词:少教多学写作教学语文

张秀琴

摘 要:少教多学,减少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加学生自主性的,教师应该把时间多留一些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学的机会。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思而不得、言不达意时,才发挥老师答疑解惑之能事。“少教多学”是让学生自己发动起来进行学习,而不应当是对学生的学习发号施令或包办代替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少教多学;语文;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1-154-01

“少教多学”从字面义看,减少教师的教学行为,增加学生自主性的学;从逻辑上看,教师应该把时间多留一些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学的机会。正如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7.8)的启发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达到思而不得、言不达意时,才发挥老师答疑解惑之能事。从这层意义上来说,“少教多学”是让学生自己发动起来进行学习,而不应当是对学生的学习发号施令或包办代替的教学方式。

在“阅读教学中‘少教多学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策略与方法”的研究中,思考今天为学的模式。大体而言,皆求学于固有知识,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背诵考试为辅助。学生成为下载知识的硬盘,做题的机器,思维在此淡漠。中国有句谚语:我听说了,然后又忘记了;我看到了,于是,我记住了;我动手做了,才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学生参与阅读,才让阅读有价值;学生参与提问,才让思维有火花;学生参与想象,才让写作的天空充满色彩。

作文素养的提升应建立在“博学笃志,切问近思”之中。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当有了较为广阔的阅读天空时,写作也就被安上了语言和思想的翅膀。但扇动写作的兩翼,还需要一个动力源,这个动力来自思维。作文写作的“切问近思”可以从以下几点建构。

苏格拉底认为:“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苏格拉底比较注重教师教学中“问”的含金量,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心里孕育答案的种子。孔子亦注重“问”,但他更希望问题来自学生,以质疑的精神来发问。无论是教师之问,还是学生之问,“切问近思”皆为写作中教与学的思维训练的助产士。

一、主题写作中的“切问近思”

为了与高考接轨,作文教学中通常会设定一些主题,形成主题式写作。初步的主题有:自然、社会、人;而后是小主题:生命与价值、理想与实践、爱与奉献、成功与挫折、读书与学习、时间与青春、自由与约束、有限与无限、舍与得等。这些主题的确定,也是增强学生有为性阅读,配合老师的教而有意识地主动学。

笔者曾以“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思维训练为教学目标,有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材料与运用材料的意识。

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课前阅读《苍鹭捕鱼》(资料来源《意林》秋季卷13期-18期)。学生从这则材料中,进行质疑发问:苍鹭怎么能忍受自己的饥饿呢?苍鹭的智慧来自哪里?小鱼为何虫与草杆不能及时判断呢?(学生写后交流)学生在不断发问与答辩中,挖掘材料中隐含的一些道理:如推迟满足,幸福丰盈;先舍后取,取舍有度;观察分析,准确定位;思维缜密,关注细节;耐心等待,不急不躁;知足不贪,眼光长远。

当学生们在自己的追问中,不断获得启发时,他们感觉到了思考的乐趣,也对手头中所拥有的材料有意识的思考与运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主要起到引导作用,并力求“引而不发”,调动学生积极动手,自取文学知识的养料。课堂上重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种下阅读材料与有技巧的运用材料的意识。播种一种意识,将养成一种习惯,“少教多学”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得以落实。

二、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切问近思”

当学生面对考试中提供的材料作文时,也许凭十年磨一剑的功力就可以直接感知立意的方向,但往往经过理性判断后,反而多跨出一步,导致偏离题。这就是一个很纠结的理性思维了。

在一次期中考中,出了一道材料作文:有这样一句电影台词:“你如果不出去走走,就会以为这里是全世界。”可是很多时候,就像一首歌唱的,走出去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有些人走出去义无反顾,有些人走出去更思念原来的地方……

有的同学立意成“永不止步”“勇往直前”,无形中把“走出去”偷换成了“走下去”;有的同学管中窥豹只见一斑,立意为 “克服挫折”“适应环境”,甚至立意为“找准位置”“大胆尝试”……这些皆为以理性判断后多走了一步的结果。

其实审题立意的理性思维,应建立在直接意识下的理性判断。这则材料中,同学们皆能感知到“走出去”是材料中的关键词,理性思维就是建立在寻找关键词后的思维辩证。学生可以借助辩证的眼光来提出问题:走出去与不走出去,走出去与走回来,走出去与世界等的关系。而后再用联系的观点提问:谁要走出去?(生:文化、科技、艺术……)走出哪里?(生:物欲、心狱、束缚、思想禁锢……)去向哪方?(生:开明、文明、内心的充实……)怎么走出去?(生:坚毅、开创、拥抱、接受、享受……)不走出去行吗?(生:心若满足,何必远行)

经过建立关系式的辩证思考,与联系的思维来追问,材料作文的立意如剥笋般,渐见立意的核心。

三、修改升格作文的“切问近思”

常说作文重在修改,如何让学生自主修改提升,可以借助以问来检查立意的恰当与否,周密与否。

曾经训练一则寓言性材料作文,其中有一个学生这样立意:

林清玄说:“外来的比较是我们心灵动荡不能自在的来源”,的确,我们都会害怕被比较之后归类为“废物”之类,因此外界的比较与议论声中渐渐地将真正的自己给埋藏了。其实生活可以很简单,首先要勇敢做自己。

寒暑计尊重自己的趣味,勇敢做自己,不再受外界气温干扰,却被人们归结为“废物”。生活何尝少这类似的境地?墨守成规,机械化地执行指令,缺少自在本心引领的躯体不觉孤寂吗?

针对学生的立意,老师就问:温度计不受外界气温干扰,是不是失去了温度计的本身价值了呢?当一个失去价值的东西,是不是“废物”?人们的看法是“墨守成规”,还是符合自然规律啊?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就意识到自身的立意存在忽视材料倾向性的原则。

所以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可以采用不同角度的追问,全面思考自己立意的周密性。

猜你喜欢
少教多学写作教学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少教多学”在中职计算机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少教多学”理念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