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涛 刘永锋
摘 要: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居住方式、文化休闲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公共服务的获得方式等多个方面。基于山东省济南市展洼社区的调查研究,分析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在农民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社区化建设发挥着积极的正向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农民对这种影响所产生的抵触等反向作用,政府应以此为基础调整社区化建设举措以适应农民真实需求。
关键词:农村社区化建设;农民生活方式;展洼社区农户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103-02
一、理论综述与研究背景
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路径,出现在正式文件中,是2006年10月的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中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由此可见,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心在于改变农村基层社会的管理模式,目的与核心则在于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相契合的新型的农村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推动农村与城市的一体化进程。通过农村社区建设已有的试点经验,我們也可以看出,农村社区建设迄今所取得的进展,亦集中于农村基层社会的管理方式的转型与重构。但是农村社区建设的影响却并不仅限于农村政治经济生活的转变,其中对于农民以及农民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应是其最为深远的结果,也就是通过社区化建设使农民能够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一种复杂的、技术先进和不断变动的生活方式”[1]。当然,我国农村上千年积淀而成的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不会一蹴而就,但我们有理由相信,经由社区化建设的不断创新与推进,“科学、进步、理性的生活方式正逐步取代原有愚昧、落后、感性的生活方式成为广大农民的主流生活方式。”[2]
无论农村经济发展程度如何,农民生活方式与市民生活方式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由于农村社会的自足性、封闭性与被动性,农民生活方式所受到的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与影响也应更加明显。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农村社会管理体制转型的农村社区建设的推进与展开,对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会产生显著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带有自上而下的性质与特征,其效果则是双向的作用。
二、济南市展洼社区的个案情况
本课题组所选择的调查对象是济南市展洼社区,展洼社区地处济南市西南部,展洼社区现有村民2 545户7 010人,辖8个村级党支部,党员282名。近年来,展洼社区大力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已完成社区一期28栋居民楼的建设,目前整个社区居住人口近2 000人。二期14栋居民楼以及社区服务中心、学校等已经完成主体施工。主要体现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将行政村纳入了农村社区化服务体系。完成农村社区组织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社会建设目标。从农村社区建设所走过的历程来看,农村社区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城市社区建设的许多做法。济南市展洼社区也在积极借鉴全国优秀社区的经验,在吸收其他地方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将新型社区建设不断推向前进。两年多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使济南市展洼社区的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同时也对济南市展洼社区的农村与农民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展洼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笔者在济南市展洼社区展开实地调查。
三、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生活方式的影响分析
(一)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饮食方面的影响
与城市边缘农村的村改居不同的是济南市展洼社区主要面向的是以土地为生的农民。他们以前在村子中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还是很难改变,根深蒂固的饮食生计方式也难以很快改变。在几千年来的农业社会的延续中,中国农民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方式。秸秆生火做饭烧水在中国农村已存在了几千年。在实地访谈中,有85%的农户表示,他们非常不愿意用天然气,一是因为他们对天然气的安全问题还存在担忧,二是秸秆燃烧可以节省一大部分开销;有15%的农户表示用什么都无所谓,特殊情况特殊对待。
(二)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居住方面的影响
农民居住方式是指农民对生活空间的选择与安排、占有与享用的方式,是农村生活的主要存在形式。在几千年来的农业社会的延续中,中国农民根据社区形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居住方式。而传统农民院落式的居住方式的最大弊端在于占用土地较多、容纳的人口较少。
(三)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交际方式方面的影响
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人际交往方式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农村邻里、家族等初级关系的变化上,也体现在农民与社区管理者、社区服务者等次级关系上,并成为农村新型的人际关系。在实地访谈中发现,新型社区化建设使得农村传统初级关系的亲密程度日趋下降。由于住进公寓楼房,原有的邻居关系逐渐疏远淡化。而这种变化对于老年人的冲击尤为明显。进入社区化后,农村家庭邻里纠纷与矛盾逐渐下降。这也说明新型社区化建设对农村人际关系的改善起到的积极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虽然农村矛盾纠纷下降,但也伴随着农村人际关系疏离的问题,使得农户之间相互串门减少,关系逐渐疏远。这也使得原来传统的农村村落归属感下降。
(四)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文化休闲方式的影响
新型农村社区化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城市社区建设的经验,就是高度重视社区文化的建设。在社区化建设中,当地政府也投入了一部分精力,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在实地访谈中了解到,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形式,还是以村庄为单位组织的普及型文化活动,如唱歌、跳舞、玩扑克或麻将、下棋、图书阅读等文化活动。而较大规模、层次较高的民俗文化活动、体育文艺活动、素质教育活动等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满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没有足够的资金和人力,二是当地的文化氛围不浓厚,人们的普遍参与感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
(五)农村社区化建设对农民获得社区公共服务方式的影响
农村社区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以城乡均等化为目标,为农民提供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济南市展洼社区建设的一个核心举措是对农村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进行了全方位改革,由过去以自然村庄为供给单元的公共服务转变为以社区为供给单元的公共服务体,以加大政府投入为动力,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与质量。当然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公共服务受益者的农民能否适应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农民获得社区公共服务方式的改变对于农民生活方式又有哪些影响?如何针对农民社区公共服务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路径与措施?这些都是农村社区化建设必须要面对的难题。
从实际调查访问上来看,农民对于社区化建设所带来的社区公共服务方式的转变还是接纳与欢迎的。但也有很多感到不滿意的,在这部分人中以老年人居多。虽然济南市展洼社区化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但农户对现有的社区服务水平的满意程度还不是很高,在调查中还发现,农户对社区公共服务的认知与参与程度也较低。农户了解社区服务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媒体宣传、文件传达、社区宣传横幅或有线广播等多种渠道,而缺乏较为集中统一的社区服务设施,农户获得社区服务信息的渠道还是不很顺畅。同时由于缺乏自下而上的信息反映渠道,农户对社区服务的意见与建议,也很难及时反映到上级主管部门。但对于下列几种率先建立与发展起来的社区公共服务的设施与水平,农户的满意度还是较高的。
四、农村社区化建设中促进农民适应新生活方式的建议
(一)引导社区居民思想观念转变,切实提高居民自身素质
社区培训是解决村改居社区居民对新型生活适应问题最为有效的办法。然而由于新型社区化之后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没有提高,依然还是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偏大,而他们又缺乏独特的技能。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就应该从自己社区的独特条件出发,定期对本社区居民进行教育培训,引导居民尽快适应新型社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减少对新型社区生活方式的排斥。在如何适应新型生活方式方面对他们进行最简单的培训跟引导。
由于年龄偏大等原因,村改居后,一些人的思想非常难以转变,几十年的院落生活模式使他们一时难以适应公寓楼的生活方式,对天然气等新兴能源还是存在很大的排斥心理,社区居委会应该尽最大努力对他们进行说服教育,说明新型社区的好处,让他们尽快对新型社区生活方式有一个较大的转变。
(二)健全新型社区的基本生活服务
降低天然气等生活必备品价格。社区居委会应出面跟天然气供应公司进行交流,尽最大努力为社区居民争取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使社区居民自觉应用新型能源。集中地方建设农具及农产品存放地点,保障农民切身利益。社区居委会应向当地政府申请适当土地资源,建设棚屋,然后对社区居民进行适当分配,以使社区居民进行农具的安置及夏季收获时节土豆的搁置。只有这样才能减轻居民的抵触,使他们自觉适应新型生活方式。
(三)对新社区实行规范化管理
对新社区建设沼气等低成本可循环的基本配套设施。促进社区的自身发展,丰富社区资源是建立、健全村改居社区建设的一个基础条件。针对农民对新型生活方式难以适应问题及对天然气等新型能源难以适应问题,新型社区建设应该开发新能源,既降低社区居民的费用又能保护环境,促进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对无故燃烧秸秆等行为适当罚款。村改居后居民的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以后,应该充分认识到他们生存环境的变化,通过正确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观念,鼓励和支持社区居民运用新型能源,对于燃烧秸秆等污染行为进行批评教育,对于屡次教育不改者对他们进行适当的罚款。
参考文献:
[1]罗吉斯.乡村社会变迁[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09.
[2]陈宇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社区的精神文化变迁[J].云南社会科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