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观角度看杜威对确定性的寻求

2015-05-30 00:06:46陈可依
学理论·上 2015年1期
关键词:确定性经验

陈可依

摘 要:传统哲学分裂了知与行,只强调知的尊贵、却轻视行的重要性,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熟知哲学史的杜威为给哲学一个新的角色把目光投向了知与行之间的接缝处。在《确定性的寻求》一书中他把传统的知识即理性与被传统哲学贬低的行动结合起来,提出人的本性不在于先验性和固定性,而应在于主观能动性。他的这种对于知行关系创造性的见解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知行关系的角度浅析杜威对确定性的寻求。

关键词:知行观;确定性;经验

中图分类号:B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70-02

一、传统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

传统哲学将自己置身于“离开人类重要事务最远的事物之中”,推崇“理性”,而杜威要做的就是把“理性”调换为“智慧”,即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以“经验”为本质的抉择。传统理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杜威从现实社会出发重新考察哲学的任务。既然要批判它,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弄清传统哲学是如何寻求这种确定性的。

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是一个十分自然的倾向,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多变的、处处不确定的世界里,人们会产生迷茫感、危险感,试图抓住某种程度上确定的东西作为依凭是个再自然不过的举动。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都在寻求一个“第一性”的东西,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认为有一个最终的实在、一个确定性的存在。

我们最初可以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那里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一点。柏拉图有着两世界的划分——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可感世界意味着我们日常意义上的世界,这个世界变幻莫测,没有绝对的确定性,是相对、个别、偶然的,这个世界是感觉的对象,可以因人而异地被意见所把握;理念世界是真正真实、永恒、不变的客观世界,永恒不变的、绝对、普遍、必然的存在就是理念,它只能被知识所把握,因此又称为可知世界。古希腊人对于这种绝对确定的东西的存在是毫无疑问的,他们认为哲学家就是能把握、认识这种永恒不变的理念的人。然而显然这样理念世界就同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对立起来了,在杜威看来这是很不应该的,他是要消除这种对立的。

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西方精神文化的中心,哲学在这一时期地位衰退,主要是适应宗教、神学的需要而发展壮大的,成为一种工具,被拿来用来论证信仰,“哲学是神学的婢女”。这个时期确定性也是存在的,人们信仰上帝,确定性的最后归宿就是上帝。上帝创造了世界,他是世界的本原、是世界的终极目的,上帝决定了人的存在、一切存在物的存在。

在十七世纪,哲学逐渐从神学中分化出来,发生了认识论的转向——探讨“知识何以可能”的问题,出现了两大流派唯理论和经验论。二者对确定性的寻求表现在争论到底何者是知识的来源。他们都坚信知识有一个确定的基础。认识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人类活动的方式,两大派系都希望找到整个知识的一个绝对确定的基础,这样就可以在基础之上构建知识大厦了,他们的分歧在于前者注重理性,后者推崇经验。

这是杜威之前的先哲们对确定性的寻求的方式,从中可以看出哲学已经离开了人们的生存实践活动成为一种纯粹抽象的事物。为了逃避危险而寻求到的确定性反而将人束缚在了纯学问、纯精神活动的哲学牢笼里。从此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知与行二元对立分裂开来。杜威在扬弃前人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改造,他的确定性的寻求是一种人类对试图把握自己历史命运的渴望和行动,突破了传统的二元对立,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二、杜威在确定性寻求中对知与行的把握

杜威认为,寻求确定性表达的是人们试图躲避危险、把握自己命运的一种渴望,这本没有什么错,这是人类生活的根本问题,哲学有责任和义务解决这个问题。存在问题的是以往那样寻求确定性的方式,那根本不能给人带来确定性和安全感。那么人们到底该如何寻求确定性呢?这成为杜威哲学的思想起因,他强调“行”的力量,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站在实践层面、现实世界角度的杜威对经验进行的改造是改造传统哲学的重要部分。

杜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也是一位经验论者,他虽然继承了经验是知识来源的说法,但他却不完全赞同经验论。他认为近代哲学中无论是经验论还是唯理论对于“经验”都没给予很高的重视,而“经验之所以低下,那是因为它是和身体、和感觉、和物质的东西和变动的东西内在联系着,而与常住确定的东西相对立”,因此这并不能成为真正的知识。近代哲学家们坚持知行二元论,对他们而言,只有固定不变的东西才是可能的,我们要寻求确定性只有靠这种固定不变的事物的知识,当然不能靠只能产生推测和意见的变化着的事物,而实际上它们就是危险的根源。在杜威看来,究其本质是因为经验论者对经验的界定是错误的,仅仅把经验理解为来自感官刺激的反应,把经验等同于感觉。杜威把经验中诸如非认识的、非反思的,甚至是信仰等被传统哲学视为低层次的都统统归于经验范围,经验的范围得到了扩大。杜威将这种经验与我们的生活世界相等同,它是由主体与主体、主体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作用构成的,这样经验就不再是一个静止着的、孤立的事件而是一种运动着的活动、一个连续统一体。知识来自于经验,因而知识同经验一样具有了活动性。

杜威既没有偏执于近代哲学思维的确定性也没有执着于后现代哲学的不确定性。他把改变了的实践经验作为知识的对象。如此一来,知和行、确定性与非确定性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达到了统一,同时在现实生活世界之中得以出现。“认知标志着实在已经有了一番过渡性的改变和重新安排认知是具有媒介性和工具性的。它是处于对存在的一种比较偶然的经验和一种比较确定的经验之间的。认知者是在存在世界以内的。他的有实验性质的认知活动标志着一种存在和另一种存在正在交互作用着。”知识不再是脱离现实生活高高在上的纯粹抽象,实践也不再是总比纯粹知识低一等的只具有偶然性的活动,相反,自然对象经过实践的改造构成了知识对象,于是知与行的这种分裂便得到了和谐的解决。

从另一方面来说,杜威强调个人行动的介入,从参与者角度来解说知识问题。当人类试图认识这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世界时,知识自然而然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知识是人们对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的把握,就是确定性寻求的代名词。有人的介入,实践活动本身是变化着的,变化又总是具有偶然性的。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就是一个偶然世界,它与实践密不可分,可以说现实世界是哲学的生活源泉,以往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确实保持了自己的高贵和纯洁却也造成了自身的困窘。《确定性的寻求》一书中第一章杜威就阐释了为何人们趋向知识而贬低行动,因为人们在逃避危险,“有外表的行动就有危险”“有些人喜欢纯粹的思维过程,有闲暇,有寻求他们爱好的倾向……不致限于外表动作所不能逃避的危險”。然而长时期对确定性的寻求并没有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安全感,反而陷入空洞迷茫,人们不仅没有发现所谓的“理念”,而且离真实而丰富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一开始就将认识的对象设定成了一种与认识个人相分离的东西,在这个前提下去追求知识个人势必只能旁观和接受事物的先在本质,却已不能使之发生改变,他们认为经验的坚实基础是靠感觉提供的,这就是杜威所批判的“旁观者知行观”。

杜威从源头上改造传统知行观,认为哲学并非起源于我们认知的需要,而是在于生活方面,通过关注生活取代关注物自体。杜威在超越传统哲学的经验方面,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坚决否定我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认识和获得经验。他批评了传统经验主义的“旁观者知识模式”。人绝不可能仅仅充当世界的旁观者,只是冷眼观察所发生的一切。进化论是杜威哲学的科学根据,以进化论为生物发生学基础的经验自然主义构成了杜威实用主义的核心。杜威正是借助科学发展成果对哲学进行了改造,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近代静止的确定性观念成为一种活动着的状态,成为一种具有历史韵味的确定性。

杜威认为哲学应当研究的问题是对人的现实生存具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只有面向现实、面向人生的哲学,成为人的实际生活有用的工具的哲学才是有意义和价值的。这种以人生为实际问题的哲学只有建立在人性的理论上才有可能。杜威的经验具有生存论的意义、具有人文关怀,对人性的追问与探寻最终是为了消除实践活动的不确定性。因此,人们要不断地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来寻求真正确定性。

三、现实意义

杜威的这种知行观根本在于强调实践、生活、行动。杜威等实用主义哲学家最关心的是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或者说处于一定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生存问题。对于我们如何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处理好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杜威对确定性的寻求建立在知与行基础上,力图解决人在现实社会中所面对的种种困惑。他强调哲学知行观的统一,我们不能离开实践去谈知识,那样的知识是空洞无物的,真理是行动的工具、是该适应行动要求的,行动比真理有着更高的意义,真理处于行动之中而不是之外,以人的行动、实践为转移。他对确定性的寻求体现着浓浓的人文关怀,抛弃了传统哲学的玄乎其玄。

杜威确定性寻求思想把对现实生活和人类实践活动的关注当成其哲学的核心,这一转变对哲学思维方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由此看出杜威的思想是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强调,它对人们的行动起了指引作用,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积极的理论。他的哲学思想为我们人类提供了一个在行动中增进人类价值的途径和方法,他让我们可以这样相信,通过技术手段和合理的操作可以改變环境,从而可以为人类的生存寻找到确定性。杜威对于传统哲学的批判让我们看到了哲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原本凌驾于一切之上的哲学恍然一新,以一个崭新的风貌展示在了世人眼前。哲学终于回归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哲学起源于生活,应当回归于生活。

个人读了《确定性的寻求》感觉哲学离生活更近了,哲学走下了神坛指导着生活,哲学在杜威这里放弃了定要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永恒存在、放弃了定要成为主宰人们的绝对权威,曾经这种执着使哲学极度空洞、丧失说服力,这真的值得我们思考,为何科学日益发展的今天,哲学却仿佛日益丧失着它的领地?曾以智慧著称的哲学何以沦落到被人遗弃的地步?哲学真的离它的源泉已经太远了。哲学抛弃生活的同时生活也会抛弃哲学,杜威的知行观让我们对危险的世界不再逃避,反而可以通过实践勇敢地积极主动地面对各种危险,以这种不断完善的、不断得到检验的实践经验指引着自己的生存过程,从而不断地达到我们发展的目的。狭隘些说,觉得自己学习哲学也是有用处了,自己所学的不再是远离生活的事物。

参考文献:

[1]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与行的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哈贝马斯.论杜威的《确定性的寻求》[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杜威.经验与自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4]杜威.人的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杜威.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猜你喜欢
确定性经验
论中国训诂学与经典阐释的确定性
论法律解释的确定性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8:56
含混还是明证:梅洛-庞蒂论确定性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21年20期)2021-11-04 09:39:46
论法律的确定性、妥当性与交谈合理性*——评《法律解释学》“法律确定性问题”部分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48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党课参考(2018年20期)2018-11-09 08:52:36
小经验试试看
中国蜂业(2018年6期)2018-08-01 08:51:14
法治、法律的确定性与法律解释
法律方法(2017年2期)2017-04-18 09:00:22
法律确定性的统合理性根据与法治实施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