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欺欺人”的优势视角

2015-05-30 10:48:04李慧贞
学理论·下 2015年1期
关键词:优势视角

李慧贞

摘 要:优势视角是20世纪80年代在社会工作兴起的研究策略,它的产生深受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颠覆了传统社会工作秉持的问题模式、病态视角、专业主义,强调以正面、积极、优势的视角去看待案主及其处境,挖掘潜藏在案主及环境中的资源和能力。近几年国内学术界及实务领域热衷于讨论、套用、滥用优势视角的概念、理念及方法,并未对优势视角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事实上,优势视角面临着诸多无法避免的难题。笔者就此系统梳理优势视角的理论发展脉络及其主要特点,并对优势视角做了五大批判,促使社工领域能够对优势视角的反思、批判、更新和发展。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优势视角;问题视角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3-0052-02

优势视角理论从起初的一种视角发展到如今日臻完善的理论体系,已经在社会工作实践领域中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它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能力,每一种环境都充满资源,并且强调帮助案主的最好方式是与案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关系。它摆脱了主宰众多专业领域以及科学和技术领域的疾病范式,提供了社会工作实践方法的新模式。在社工领域可以算是一个范式上的突破,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启示意义,其在青少年网瘾戒除、亲子关系辅导、老人服务、药物滥用等领域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纵观近几年的社会工作文献,对优势视角理论及实务的应用探讨十分热烈,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优势视角给社会工作带来的积极意义,但是不得不承认优势视角正在出现被滥用的倾向,很多人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就将优势视角的理论和假设简单套用在各个实务领域中,并没有对优势视角进行冷静的分析及反思。对优势视角的批判及反思值得重视,现就此对优势视角提出一些可进一步讨论的疑惑及问题,促使社工领域能够对优势视角反思、批判、更新和发展。

一、“优势”的概念、内涵难以界定

Dennis.Saleebey(1992)认为“优势不仅仅是指个人的特征、品质和技能,也包括环境资源的关系特点,甚至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视为一种优势”。“赋权”“成员资格”“抗逆力”等是优势视角的核心概念,个人、团体和社区等具有的资源在特定条件下都可以转化为自己的优势。有时候,个人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并不是不存在,而是被力量强大的问题及诊断标签“枪毙”了,社工需要做的是陪伴案主去发掘能力及资源。

如此看来,优势无处不在,遍地都是。若以一种积极乐观地态度去看待案主身边具有的有利条件,都可视为自己的优势,并都可从中获取资源。但是,评估人的能力及环境的资源具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M.D.Glicken(2004)就对人的能力具体分为“处理事务的技能、社会支持网络、过去的成功经验、现在的成功经验”等45项内容之多。“优势”内涵之深,外延之广,让我们难以考察“优势”的一些核心要素,甚至,若从生理、行为、个人品质、社会文化等不同面向去考察“优势”的话,难以在大范围内测试并知晓哪些方面可以称其为“优势”。

此外,优势的多样性及复杂性让我们对“优势”捉摸不透,难以把握。一个情境中的优势在另一个情境中可能不被视为优势,过去处境中的优势在现在处境中可能被视为问题,反之也一样。如接触过案例中的小婷,她在A普通高中的优秀成绩是优势,但转学后到重点中学,她成绩落后,在她眼中,成绩不再是她的优势,她变得焦虑不安。D.Stokols(2003)就批评以往的优势概念对生态观点的忽视,认为以往的优势视角对人的优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的分析和理解,希望发展一种以生态分析和理解为基础的优势概念,扩展原有的“优势”内涵。学者童敏(2008)指出优势视角试图在优势的框架内考察问题,但要明确界定人的优势仍然是非常困难的。在有关优势视角的讨论中,我们需要认识好这个基本问题。

二、将问题外化、忽视或悬置

优势视角认为过去传统的“问题视角”过度专注于案主的缺陷和病态,将损害社工“发现案主成长潜力的机会”“强化案主的自我怀疑和自卑感”,并让社工“相信案主继续接受比必要时间更长的服务”。事实上,很多寻求帮助的案主相信,他们遇到的问题同时会反映出自身内在的缺陷或者他们与别人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优势视角试图将问题客观化,为原本将问题视为内在的想法解套,让案主认为,问题就是问题,自己就是自己,要从自己身上挖掘优势、能力、资源。的确,强调人的能力及周围环境的优势会促进案主更好地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可是往往会将一些案主认为迫于解决的,主要的问题搁置,强调了优势而过于乐观地逃避了这些问题,甚至会让案主产生自我怀疑“到底我面临的真正问题及困难在哪里”。就此,传统的“問题视角”指出,优势视角可能忽视了案主在求助之时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或困难,仅仅强调优势而忽视问题可能导致案主的利益受到损害。

虽然优势视角并不是要刻意忽略其痛苦或是不足之处,而是期待以另一种角度出发,协助案主以另一种态度去思考自己的问题与改变的机会。优势视角赋予案主足够的希望、期望、信心重新看待自我与问题,而当社工未能协助案主将案主面临的困难解决之时,很容易形成一个消耗案主和社工一起前行的活力的陷阱,案主的活力很容易被吸入困惑和无望的漩涡中。此外,将问题不关注、忽视和搁置,往往会让案主认为,我富有能力,环境富有资源,我是无须改变的,案主选择去改变的动力骤减,愿意与他人共同解决问题的动机降低,这会导致现状的恶化。如一案主在求职中屡次失败,即使社工努力为他链接资源、寻找就业岗位,却并未发现案主的面试沟通技巧出现问题的话,社工的帮助是徒劳的。

三、弱势群体的资源的有限性

虽然优势视角宣称它所强调的优势并不是无中生有、自我蒙骗的,它所做的是以一种新的乐观、积极的视角协助案主挖掘其自身及所处情境下的各种资源。但是这里的假设条件是,案主生活的环境里有丰富的资源,包括愿意且能够提供指导、救援、安慰、资助、时间和榜样等的人、家庭、机构和社团。这也意味着,这些资源对案主来说是可得到的、可接近的、可接受的。但是,大部分的案主都是来自社会中的边缘群体或弱势群体,如孤寡老人、问题青少年、吸毒人员、残疾人、长期精神病患者等,这些群体由于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等原因,拥有较少的个人资源和社会资源,处于社会结构的底端。他们的初始资本性资源占有缺乏,他们不知道如何或没有一定的能力、权力、地位去获取资源。他们的个人资源及社会资源十分有限,而将资源搜寻定位在案主及案主周围环境上,这样的搜寻结果必然也是十分有限,并且效率不高,对于案主问题的解决只能是表面和肤浅的,这无疑是自欺欺人。

此外,优势视角认为,对于弱势群体来说,即便是贫穷、歧视、疾病和困难可能是伤害,但也可能成为机遇和挑战。优势视角的重要概念——抗逆力强调人在面对压力、挫折时的潜能激发和自我超越(田国秀、曾静,2007)。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结果,它的产生依赖于人是否能从环境中获得资源,实现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个人的抗逆力形成不是个人议题,它与一定的自主性、支持性的环境、参与机会、开放性资源体系等有关,而弱势群体在这方面的占有少、获取机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抗逆力的形成,使他们在承受困难时表现出脆弱性。

四、专业关系中“虚伪”的平等性

从优势视角出发,社工会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了案主的优势和潜在的能力以及案主如何构造和理解、解释意义世界,这要求社工必须对案主的故事、叙事和称述保持足够的兴趣并尊重之,也就是说社工要对案主的故事既要足够了解又要保持中立。社工倾听案主经验、生活经历和描述的意义世界以及对他们的理解,在此基础上解释出自己对意义的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及时地传递给案主,再接受案主新的理解,从而帮助案主重建意义体系。在这里,案主的“优势”是他自己发现、挖掘、感受到的,还是社工基于对案主的理解建构起来的“优势”,从而将理解的“优势”传递给案主呢?若社工认为的“优势”与案主内心认为的“优势”相冲突呢?

虽然优势视角充分重视案主在整个工作过程中参与的重要性,强调案主自我觉醒和独立思考,凸现案主自我话语权力,社工不再是专家、权威者,而是与案主一同分享的伙伴。而我们所认为的专业关系的平等是不是自欺欺人呢,因为社会建构主义影响下的优势视角让我们知道,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在不同情境下被不同主体建构出的,对事物的理解是建立在情境和关系之下的(赵茜,2008)。这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个疑问:谁来决定优势的标准。因为优势的发展总是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的互动交流,包含不同价值标准之间的碰撞。如何发挥人的优势,包括如何维持自己和别人的长处的平衡,涉及社会价值和伦理的问题。即使是平等,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理解,是不同主体之间相互建构的过程。无论哪种方式的互动建构,都涉及每个主体在互动过程中对自己原有生活状况的超越,使自己与周围环境达到进一步的和谐(童敏,2008)。因此社工在理解案主的过程中,不是借助保持客观中立态度的观察和分析,而是依据对不同价值视角的理解,给予案主观点的充分重视,尊重案主对自我能力及优势的判断。

五、忽视了困扰个人的社会政治生态根源

基于优势之上的社会工作辅导模式似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前途一片光明、世界充满美好、生活满是希望、遍地是资源、处处是能力的完美世界,案主是积极向上的、社工是满怀希望的,关系是平等合作的,一切都向着预期的新的可能前进。这或许是优势视角给人最直接、最深刻的印象了,它把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发挥到了极致,优势视角强烈的正向信念让人不忍心去揭穿能动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制约议题,它将焦点聚焦于缺陷、不足之外的优势时似乎忽略了更大的社会结构对个体、家庭及社区的压迫与宰制(卢山,2010)。Longres(1996)就认为致力于优势视角将有可能导致对某些非常珍贵的社会和政治思想的彻底放弃,尤其是更为结构化的干预策略在寻找内部优势和资源的旗帜下被边缘化。

优势视角有鼓吹“个人主义”的嫌疑,它关注个人及其处境下的优势,偏向关注个人利益、个人福祉及生活素质,乐于采用各种方法和技巧让案主接纳自己,重建信心,运用周围资源,适应社会环境。它对优势和抗逆力的过分关注,也使其轻率地忽略了结构性贫困、制度性不平等以及压迫和歧视等现实。在这里,社工便忽视了困扰个人的社会政治生态根源(张和清,2011),这无疑是强化当前结构的不平等。从而社工为弱势社群发声的机会愈来愈少,社工会容易沦为达致社会控制的工具,更只会为当权者维持不公平制度的运行,也会慢慢被社会的被压迫者和弱势社群质疑。

如果忽视了对结构性原因的探讨和分析,单纯地局限在优势之上谈优势将毫无助益,其结果必然是自我蒙骗和自我挫败。我们关注案主个人及其处境下的优势资源外,也要用“社会建构”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成因,应该用“责难制度”的角度去分析社会环境及社会制度如何限制人的能力,如何压制人所应有的资源及权利,以及如何制造不必要的障碍,并阻碍及降低人的社会功能(甘炳光,2014)。社工也要投身于政治改革、倡导工作、社区组织、社会行动、发歧視与反压迫运动,以及促进社会制度改革的工作,促进案主的福祉。

六、反思

优势视角是否是“自欺欺人”?忽视弱势群体资源的有限性,将问题悬置,忽视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呢?这都需要社工直接面对和讨论反思的。有学者(Staudt、 Howard、Drake,2001)认为,优势视角从概念上而言是初步的,并不见得比传统模式存在多大的新颖性和差异性,优势视角的成效证据还不充分。在优势视角华丽的外表下,它的实质性内容的确有待进一步填充,否则就只能是一个美丽的花瓶。

综上,优势视角理论与实务模式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但是从社会工作专业对人性关怀的初衷来说,优势视角在社会工作领域中的运用必然是不断完善、发展和繁荣的。

参考文献:

[1]何雪松.社会工作的四个传统哲理基础[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赵茜.后现代社会建构主义对社会工作的影响[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杜立婕.使用优势视角培养案主的抗逆力—一种社会工作实务的新模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卢山.优势视角下的社会工作实践与反思[EB/OL].[2014-10-

24].http://www.docin.com/p-354326831.html.

[5]Dennis.Saleebey.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模式[M].李亚文,杜立婕,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6]童敏.社会工作的能力视角——一种以人为本的研究策略[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1).

猜你喜欢
优势视角
优势视角下空巢老人小组工作介入研究
现代交际(2017年3期)2017-05-03 11:58:45
优势视角下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抗逆力研究
教师·中(2017年2期)2017-03-25 13:47:35
残疾人劳动就业在优势视角下的问题研究
智富时代(2017年1期)2017-03-10 14:48:08
优势视角下青少年社会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青年时代(2016年32期)2017-01-20 00:38:32
优势视角在学校社会工作中的作用探析
东方教育(2016年3期)2016-12-14 17:18:53
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的应用
商(2016年29期)2016-10-29 09:25:51
问题视角和优势视角在社工实践中的本土化
人间(2016年22期)2016-08-15 15:55:40
从优势视角探讨农村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问题
青年时代(2016年11期)2016-07-14 22:09:34
优势视角与孤残儿童社会融入
淡化问题、关注优势 探寻生命的内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