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就业指导课是普通高等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渠道。艺术类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有着较为特殊的思维特点和择业倾向。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就业指导课程采取整合模式,課程缺乏针对性,使得这类大学生就业时,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是很明显。本文旨在分析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就业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真正适合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方案。
关键词: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创新
1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困境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是高等院校实施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一环,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明确就业期望值,掌握就业技巧、提升求职能力的有效途径。
2007年以前,就业指导课一般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统一安排,各院系组织就业指导课或专题讲座。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文件要求高等院校要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2008年就业指导课正式纳入教学计划。在内蒙古,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已成为本科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
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高校也愈来愈重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也提出多方面的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方式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1 缺乏专业的师资力量
就业指导课是一门专业性很强又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门类知识的课程。但是目前在高校中担任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大部分是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这些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没有经历过专业培训,在教学水平和教学经验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1.2 缺乏统一的教材,教学过程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就业指导课缺乏科学、严谨的教材。任课教师所用教材不统一,现有的教材或过于理论性或实用性太突出,普遍缺乏大学生择业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引导、职业判断与选择能力的培养以及职业道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此外,对于就业指导课程来说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保证教学质量,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理论为主。
1.3 教学方式过于笼统,针对性不强
目前的就业指导课教学方式过于笼统,缺少对不同专业学生心理特点和专业特点的关注,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2 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和择业倾向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艺术类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也逐渐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加之由于自身的特质和专业的特殊性,艺术类大学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艺术类专业通常包括音乐、舞蹈、美术、设计等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类大学生既有作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特征,也有自身作为艺术专业群体的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职业选择自由、热爱专业
当代大学生都是90后,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他们个性张扬、创新能力强,向往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艺术类专业大学生较其他专业的学生在个性上更加鲜明,单纯直率,思想更加开放前卫,往往是时尚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艺术类教学特别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平面设计”课程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也养成了学生的随意性。他们在就业问题上也表现出一种自由、超前的态度。他们对稳定工作缺少兴趣,不愿受制于单位的约束,而更倾向于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
此外,艺术类专业学生大部分都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在职业选择上也更偏向于在专业领域就业。艺术类院校通常也更加重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学习上,没有足够的时间或精力投入到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根据对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学生开展就业心理调查问卷统计,约有96%的学生表示毕业后希望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
2.2 求职能力偏低,就业期望值高
在校学习期间过于重视自身艺术特性和专业技能,忽视文化理论的学习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导致了艺术类大学生普遍缺乏文化素养。在个性特征上,艺术类大学生往往表现得较为感性,容易激奋也容易受挫。理性不足且情感体验不深,有时会从高度兴奋的状态一下子转入沉默、抑郁的状态。文化底蕴不足,缺乏理性情感也是艺术类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屡屡受挫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艺术类专业学习过程中的高投入,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不甘俯就于低收入的工作。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到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去寻找发展机会,很少有人愿意到农村基层工作。他们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才能不辜负自己多年来的学习和亲人的期望。但是,由于我国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重,艺术类就业岗位因其特殊性也呈现出日趋饱和的态势,于是一些学生就会产生失落感。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过高,即眼高手低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地域、薪酬预期以及专业对口要求等一系列方面。
3 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创新的建议
针对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就业心理特点和择业倾向,我们应认真地加以研究,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
3.1 加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稳定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笔者认为艺术类就业指导课教师必须具有相关专业背景,有相似专业背景的教师比较了解学生的专业和心理特点,从而能够提炼与之相呼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真正达到个性化指导。除此以外,任课教师还应具备就业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所需的专业素质。高校在增加就业指导课程教师数量的同时,也需安排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学习和相专业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职业资格认定。
3.2 实行分类指导,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艺术类专业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突出,与其他专业大学生相比,更加崇尚自由和独立。因此,分类教学是就业指导课程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应按不同的專业进行小班教学,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能力、潜力、兴趣、意向,设置课程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个毕业生的学习与发展需要。[1]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授课方式。例如,采用谈心互动法,可以在很轻松的氛围下了解学生真正的想法,得到学生的好感和信任,从而更有利于达到教育目的。邀请杰出校友开展经验交流会,可以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目前的就业环境及个人应具备的素质。开展课堂模拟面试,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就业过程,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此外,根据不同的专业开展到用人单位参观访问的活动。例如,带音乐表演专业的学生到歌舞团,了解演员们工作情况;广告设计专业的学生到广告公司去体验广告人的工作环境。同样也可以把企业中优秀的实践者请上讲台,向学生传授实践经验。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把枯燥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使教学效果更加的显著,而且也能够与市场衔接得更加紧密。
3.3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
在价值观念上,艺术类大学生的价值观与普通学生有所区别。在工作中艺术类大学生更注重个人感受,并且表现出更多的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
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艺术类学生的金钱观、物质观得到了不正确的强化。[2]
因此,在就业指导课程中任课教师需要着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传统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很难实现教育的目的。艺术类就业指导课应利用网络,以观看视频案例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这种案例教学方式更加直观、形象和生动,易于学习和理解。
在课余,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渠道,定期向学生发布职业、就业相关的信息和知识,或在线进行一对一就业指导。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可以使就业指导课程更具实效性。
综上所述,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要以理解学生的专业和个性特点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现实对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创新。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统一。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进行积极的探索,完善和改革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令玲.艺术类高校毕业生就业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2] 邹兴平,艾楚君.高校“艺术类学生个性”的内涵及成因解读[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 张继玉.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初探[J].甘肃科技纵横,2006
(5).
[4] 闫辉.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就业能力提升策略探究[J].淮海工学院报,2013(19).
[5] 张松.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应对策略[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14).
[6] 叶荣.浅谈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方式[J].读与写杂志,2007(12).
[7] 刘华.高校艺术生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探讨[J].文史博览, 2014(11).
[8] 孟凡璧.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浅论[J].戏剧之家,2015(3).
[9] 高晓琴.对高校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的认识[J].江苏社会科学,2009(S1).
[10] 刘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4).
[11] 杨丽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现状及有效性研究[J].宿洲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作者简介:山丹(1983—),女,内蒙古人,硕士,内蒙古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广告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