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四个维度

2015-05-30 19:50刘长增林爱波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民社会政治文明体制改革

刘长增 林爱波

摘 要 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通过探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与政治文明建设的关系及其制约性因素,提出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具体思路,以此来指导和推动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关键词 政治文明 体制改革 文化 公民社会

一、政治维度: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与政治制度的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与政治文明之间具有历时的共生性和相互促进的辨证与互动关系,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是顺应当代世界政治文明发展与进步大趋势的必然结果,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推进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推进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另一方面,建设现代政治文明型社会与国家逐步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如制度的完善程度、公民的受教育程度、社會的和谐程度、生产力的进步程度等等都在不同方面反映着我国政治文明的进步程度,日益成为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予以考虑的一些重要因素。优越的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灵魂,制度建设是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在现代政治条件下,民主化发展对制度的强烈需求,使得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更多地表现为制度的建设和发展,表现为日益深化和扩展的政治制度化过程。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就是要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仅要在理论上确认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而且要求以健全的政治运行机制确保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权利的实现。为此,必须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把发展民主与健全法治有机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国家。

二、经济维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市场经济的完善

市场经济是现代政治文明赖于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根基,也是现代民主政治得以生成的最原始的动力。市场经济不仅培育了民主、自由、平等、公平等价值观,促进了独立人格、参与意识与法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而且以其广泛和深刻的渗透力促进着社会主体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的全面变化,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为政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说得好,“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因此,必须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积极探索公有制的新的实现形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促使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看到,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集团的发育呈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广大工人与农民等劳动集团地位持续下降,成为社会弱势群体,面临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也严重威胁着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顺利构建。归根究底,这些问题主要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均衡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完善所导致的。在和谐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必须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调整一切不利于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因素,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来推动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等其他各方面的发展,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障。

三、文化维度:政治文化的超越、融合与创新

政治文化的创始人阿尔蒙德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或“主观心理因素的聚合”,“它包括一国居民中当时所盛行的态度、信仰、价值观和技能”。先进的政治文化集一切优秀历史文化之大成,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反映了人类政治生活方式演进的趋势,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底蕴。研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能仅仅局限于制度和法律的层面,而是探讨其背后更深的文化价值层面。政治文明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先进文化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达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政治文化的繁荣与进步程度。

四、社会维度:公民社会的形成、培育与发展

公民社会,又称市民社会,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是介于经济与国家之间的社会互动领域,具有非政府性、自治性、非营利性、志愿性、非营利性等特征。完善的公民社会是当代政治文明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因素。公民社会为公民的政治参与和利益表达提供了多样化的渠道,培养公民的民主意识与参与意识,能够形成巨大的社会力量以制约政府权力,推动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公民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与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其发达程度在一定意义上直接决定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现程度。但从当前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状况看,其载体—非营利组织在我国的发展处于一种先天不足、后天畸形的发展困境中,公民参与渠道狭窄,参与意识薄弱,参与方式不当等等都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公民社会的构建,阻碍了政治文明发展的步伐。为此,必须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首先,拓宽公民参与渠道,创新公民参与方式,实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其次,增强政治社会化功能,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民主意识,积极构建参与型公民政治文化。丛日云指出,“公民文化就是民主文化,是与民主制度相耦合的公民的政治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取向,属于民主制度的隐结构。”只有不断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创新公民参与型文化,实现和谐社会与公民社会构建的目标,才能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惠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J].政治学研究(京),2002(3).

[2]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M].983:126

[3]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华夏出版社,1988:12

(作者单位:济南大学泉城学院)

猜你喜欢
公民社会政治文明体制改革
公民社会治理主体作用及其角色的历史性分析
实事求是看待公民社会
县级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论新型农村医疗体制改革的完善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三个特性
洛克公民社会财产权视角下的中国房产税改革
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研究的力作——《中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理论研究》评介
也谈微博新闻传播与政治文明建设
建设社会王义政治文明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