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居民主体作用 夯实生态文化建设

2015-05-30 22:54郝敏
今日湖北·下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十堰市文明社区

郝敏

2014年7月22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六部委行文正式确立了55个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湖北省十堰市名列其中。鉴于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支撑,城市社区居民是生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笔者就十堰市城区社区生态文化建设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总体来看,十堰市城区社区传统的文化、生态基础较好,五城联创工作有成效,但社区的人文环境没有用生态文化作支撑,社区有生态的元素,而居民的生态意识不强,特别是各级决策者的生态文化理念亟待树立。

一、厘清生态文化内涵,认识生态文化作用

随着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尖锐化,为了使环境朝着有利于人类文明进化的方向发展,人类必须调整自己的文化来修复由于旧文化的不适应而造成的环境退化,创造新的文化来与环境协同共进、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文化。因此,生态文化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走向生态文明阶段的主流文化。

1、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就是从人统治自然过渡到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国内外关于生态文化的内涵表述很多,笔者提炼了中国生态文化协会的研究表述:从研究对象而言,生态文化是一种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生态文化是要探讨和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从本质属性而言,生态文化是一种涉及社会性的人与自然性的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文化。从价值功能而言, 生态文化能正确指导人们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之间的个体利益关系,能科学地协调好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的整体平衡关系。从形态载体而言, 生态文化分为有形载体和隐形载体两大类。有形载体包括: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绿洲、山川湖泊、海洋岛屿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乡村、田园等人工生态系统,以及可持续农业、可持续林业等绿色行业和一切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生态产业、生态工程、绿色企业等。隐形载体包括:生态制度文化(法律法规、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等)、生态心理文化(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以及有绿色象征意义的生态哲学、环境美学、生态文学艺术、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等。

2、生态文化作用。国内外研究生态文化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作用的资料表明:现代生态环境危机的实质是文化危机,主要是由于人类行为的失范引起,其根源是由于支配人类行为的文化观念出了问题。实践与理论已论证:良好的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原动力, 起着一种先导的作用,将诱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的转型, 影响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模式, 启迪一种融合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境界, 引导一种健康文明的生产消费方式,从而影响生态城市的建设进程。同时,生态文化是孕育生态文明的核心和灵魂。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以作为生态文化核心的和谐自然观为前提的。生态文明秉承生态文化的价值取向,批判地吸收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积极成果,倡导绿色生产和适度消费,节约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实施循环经济,使经济增长由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因此,生态文化是主导人类健康、有序、文明发展的力量源泉。

二、十堰市生态文化建设现状

1、生态文化建设尚未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近年来,随着十堰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以及南水北调“保水质 迎调水”等重点工作的全面铺开,其市、县、区生态环保综合目标考核的相关指标权重不断加大,县(市)、区在生态环境、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生态文化建设却没有引起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高度重视;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内容之一,没有在各项实施方案中重点体现;生态文化作为21世纪生态文明时代的主流文化,十堰市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尚未开始专题研究与规划。

2、生态文化元素在项目规划中没有充分体现。近年来,十堰市以开展五城联创为抓手,不断夯实民生、民安、民富这个长治久安的基础,十堰市的生态建设日趋优良,其核心地位也日益凸显,但十堰市的生态建设很大程度上是大局所迫,如南水北调的生态要求、五城联创的评估标准等,大大小小的环境、景观等项目建设中有生态元素,但缺乏生态文化理念和地方特色,环境和自然没有达到高度融合。

3、生态文化建设碎片化难以形成长远效应。十堰市在生态文化建设上做了一些探索,如制作宣传展板和各种生态文明公益广告,在社区创建“树木认养”、“小区环保卫士”、“二手物品小区交换沙龙”、“爱绿护绿长廊”等,但生态文化的概念和意识在大多数人的心中还很陌生。同时,很多工作都是配合时势的阶段性工作,政府与相关职能部门单项发力,群众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不足,这种碎片化状态,致使生态文化建设不成体系,难以形成长远效应。

4、城区社区的生态基础与人文环境不理想。十堰市城区社区大致由三方面形成:一是福利分房时期各单位家属楼组成的老社区,二是由房地产公司连片开发建设中高档楼盘的新社区,三是为城市低收入人群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小区或因占地搬迁建设的居民安置区。三类社区中,新建社区由于开发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公共绿化、文化、娱乐、健身等方面的投资不够;老社区基础设施破损严重,绿化缺失,管理跟不上。同时,社区居民落后的文化观念、浓烈的小农封建意识,以及社区经费、场馆、设备、设施、人员等硬软件的不足,都大大影响了社区生态文化建设。

5、生态文化的宣传深度与舆论引导成效一般。十堰市以“五城联创”为契机,通过电视、报纸、网络、活动和志愿者开展了一些宣传工作,但对没有参与具体工作的社区居民来说,各种形式的宣传并没有入脑入心。即使在全民大众中起着模范带头作用的党政军机关干部,大多数人对于“五城联创”中自身应发挥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也没有足够的认识。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的思想。老百姓没有实实在在的参与,他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等就缺乏认知和积极性,造成政府的宣传与引导成为自己说故事给自己听。尤其是自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自由、房屋买卖市场化,集體生活形式的自然社区崩溃,结果是“人民”没有了,只有个人,每户家庭都封闭在自己的空间里,社区作为当今人们社会生活和政府治理的基本单元缺乏组织凝聚力。

三、几点建议

生态文化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是一个立体、交叉和综合的系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具有主导作用的政府对其明确目标与方向,提供有效的保障体系。社区是社会生存空间和社会纽带,社区在生态文化建设中能发挥主体作用,以社区为切入点和载体建设生态文化不失为一种合乎实践和理论逻辑的行动路径。

1、尽快启动生态文化建设工程。党的十八大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确定的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要求和目标很清晰、时间节点很明确、任务很具体、操作性很强。建议市委、市政府尽快启动这项工作,加快出台十堰市生态文化建设实施方案;要着手研究并采取强有力举措,像抓GDP、像当年抓全民扫盲学文化那样,尽快使生态文化进机关、进营房、进学校、进企业、进工地、进农村、进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文化启蒙将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根植于全民的心灵,党政军机关干部要带头学,并积极做生态文化的传播者。让我们每个人都尽快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去观察现实事物,解释现实社会,处理现实问题。

2、突出生态文化建设评估规划。建议市委、市政府组织有生态文化专家参加的专门团队,对十堰市的人文环境、传统文化、生态文化建设资源、社区现状等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在评估论证的基础上,扬长避短、突出特色、高起点、立足长远地做好建设规划。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编撰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征求社区居民意见,让他们了解规划、支持规划、参与规划的实施。规划定型后要在本地主流媒体宣传,让市民投票表决,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积极自觉地投入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中。

3、培育归属感促社区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是社区居民。而我们阶段性的创建活动实际上都是用行政权力在要求居民做什么,这种社会治理模式已无法真正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当下社区红红火火的麻将馆和广场舞启示我们,现代碎片化的个人,一方面自我隔离在一些由文化、兴趣、职业或想象组成的孤岛中,另一方面又渴望人与人交流与群聚,需要归属感和认同感。市委、市政府树立将公民权利置于社会治理中心点的理念,可实现行政权力向公民权利转移的新型管理形态;同时通过借鉴我国传统的“乡绅文化”,可构建社区声望体系和居民自治长效管理机制。具体措施:一是政府放松民间环保团体的批准权,建立和发展更多的民间公益组织。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告诉我们,许多新创机构保障了社会秩序,因为它为民众提供了关爱和某种程度的生活需要;同时,不同的群体参与越多,产生的创意建构越多,就如同市场要有不同的公司参与相互竞争一样。二是由市文明办牵头,充分发挥十堰市志愿者活动协调小组的作用,以社区为单位组建生态文化志愿者协会;老人和孩子是社区生活中最大的公约数,居住在社区的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更要带头,要以这三个群体为突破口,加快健全志愿者体系,发挥居民自治作用,构建守望相助的熟人社区。三是充分发挥社区、物业公司和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利用现代移动通讯和社交网络技术,通过社区健身休闲活动点、文化宣传队、市民学校等已有的场馆和队伍,开展环保活动,普及生态文化知识。

4、融合多方资源实现长远效应。生态文化从肌理上是生态与文化的资源整合,从逻辑起点上是使文化更加接近地气,适应人的本质特性。建议市委、市政府力推各公共服务部门与社区服务的融合。市文体局要出台社区生态文化建设细则,完善社区文化活动室、体育健身场所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使其从环境、布局、设施到内容、运作、服务等细节过程,自始至终充满着生态语言、生态视觉、生态导览、生态服务等生态文化元素,并建立和完善免费开放机制;市图书馆、市群艺馆等文化单位要在设施资源共用、人才资源共育、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做好融合;更要借助环保、林业、房管、规划等职能部门的规范,责令房地产开发商在建设小区的报审文件中要有生态与地域特色文化相融合的生态景观、植被建设等生态建设与生态文化相融合的具体内容,努力使十堰市各社区的生态建设富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而不仅仅是栽树种草;要求房地产开发商预留和无偿提供专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育健身场所;要求小区物业公司做好小区环境保护、垃圾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等工作;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餐饮、购物等场所做好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等。

5、加强宣传教育建立长效机制。近几年,十堰市的五城联创工作,通过媒体和各种活动做了大量的宣传,但市民在日常工作、生活和思想上的生态理念十分欠缺,如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等一系列绿色活动,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和深度不够。建议市委、市政府以生态学的基本观点为指导,探索建立社区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机制;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市广播电视台、市教育局、市文体局及其相关单位、社区联合,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课堂等开展宣传教育;社区市民学校不定期组织生态文化培训,在社区设立生态文化宣传栏、建立环保宣传监督站、环保宣传画进楼道等,让居民举手投足皆生态环保;探索建立典型引领机制,以社区为试点先行一步,以点带面,让有形的实践经验促全面;探索建立信息公开与居民参与机制,由市环保局、市林业局负责建章立制,定期通过网络向居民发布十堰市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和科技标准等,保障居民知情权,从而推动公众参与机制作用的发挥;探索建立公民表达与监督机制,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实现公众对生态文化建设乃至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诉求和监督;探索建立具有十堰特色的联动机制,政府主导、政企同向、人为主体、部门联动、党政军机关为排头兵,呼唤生态意识,掌握生态文化,建设大美十堰。

总之,生态文化是一项全新课题,发展生态文化,前提是樹立生态理念、基础是发育生态基因、根本是创新生态政策、重点是实施生态工程、关键在培育生态人才。

(作者单位:十堰市图书馆)

猜你喜欢
十堰市文明社区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61小学五(5)中队
《宝藏》通联站展示之窗 湖北省 十堰市
请文明演绎
社区大作战
漫说文明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喜迎五十华诞 谱写发展新篇 蓬勃发展中的十堰市太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