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句法歧义指的是一个短语或句子的意义不止一个,它是一种较常见的、也是较复杂的歧义现象。定语及定语从句、状语及状语从句、并列连词and、动词曲折变换相同、“及物动词+宾语”结构、不定式动词短语是引起英语句法歧义常见的原因。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主要有,二阶段、基于制约、参照支持三个模型。通过对英语句法歧义的探析,为人们从事英语阅读、翻译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歧义;句法歧义;歧义消解
作者:钦州学院 教育学院 广西钦州 535000
1.引言
歧义(ambiguity)是自然语言中一种常见的现象。Fromki和Rodman对歧义的定义为: 当一个词或句子缺乏清晰性,意义模棱两可,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那么这个词或句子就是歧义的。歧义的产生来自多种因素,如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语、标点等。因此,歧义具体又可分为词汇歧义、句法歧义、指代歧义和话语歧义等几类。[1]句法歧义,也称结构歧义,是指对同一个句子的结构作不同的句法分析,从而生成不同的解释,它包括深层结构歧义和表层结构歧义。深层结构歧义是指句子相邻成分之间存在着一种以上潜在的语义关系,可以有多种语义解释。表层结构歧义是指句子中相邻的构成成分,在语义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句法关系进行多种不同的组合,表达多种不同的含义;这些不同的组成关系在句法和语义上皆是正确的,可以接受的。
2.句法歧义产生的原因
由于英语语法的灵活性和句法的松散性,句法结构歧义大量存在。而引起句法结构歧义的主要原因如下:
(1)定语及定语从句引起的歧义。例如:
a.I know the boy next to the teacher reading book.
b.Let me look at the pen on the table which you bought yesterday.
句a中的reading book是现在分词短语做定语,既可修饰the boy,又可修饰the teacher。句b中的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既可修饰the pen,又可修饰the table。因此这两个句子是歧义句。
(2)状语及状语从句引起的歧义。例如:
I saw Mary in the classroom.
句中in the classroom是地点状语,这句话可理解为:
a.I saw Mary while we were both in the classroom.
b.I saw Mary while I was in the classroom.
c.I saw that Mary was in the classroom.
(3)并列连词and引起歧义。
如果在两个并列结构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修饰语,这种结构会引起歧义。例如:
I want to buy a blue pen and pencil.
句中blue可以看成修饰pen,也可看成修饰pen and pencil。
(4)因动词的曲折变化相同而引起歧义。
有些动词的现在分词、过去分词转化成形容词后,仍保留原来的形式,这种曲折变化往往引起歧义。如:
The beggar had discarded bread.
如果將句中discarded看作过去分词,全句意为“乞丐把面包扔了”。如果将discarded看作由过去分词转化而来的形容词,则全句意为“乞丐有了被别人抛弃的面包”。
(5)“及物动词+宾语”结构引起歧义。如:
I found Tom a good student.
这句话可能有两种解释:
a.I found Tom was a good student.
b.I found a good student for Tom.
(6)不定式动词短语引起歧义
英语中有些动词的主动语态往往表示被动意义,这种用法也可引起歧义。[2]如:
The panda is too small to kill.
这句话可解释为:
a.The panda is too small to kill others.
b.The panda is too small to be killed by others.
(7)否定中心不明引起歧义
英语中的否定往往由“助动词+否定词(not)”构成。这种否定既能局部否定,又能全句否定,正因为否定词所否定的范围或者中心不同,而引起歧义。[3]如:My plan is not to travel.在句子否定词not既可以只否定不定式to travel,也可以否定整个句子。因此,这句话就引起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
a.我的计划不是去旅行。
b.我没有旅行计划。
(8)省略不当引起歧义
为使句子简洁流畅,有时为了避免重复,常会省略某些句子成份,此时若省略不当,就易引发歧义现象。如:I love dance as muchu as my son.
由于省略了my son后的谓语动词,因此这句话也引起了两种不同的意思。
a.我热爱舞蹈,同样我也爱我的儿子。
b.我和儿子一样热爱舞蹈。
3.句法歧义中的频率制约
对歧义的制约,常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语境频率上对歧义语句的制约;(2)句法结构本身对歧义语句的制约;(3)语感上对歧义语句的制约;(4)限制词的词类对歧义语句的制约;(5)词的组合对歧义语句的制约。而句法歧义中的频率制约是人们在阅读中经常遇到的现象。
单词或短语引起的歧义,在没有语境的条件下,单词或短语的频率在歧义句的理解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通常,人们在阅读中优先选择词或短语最常用的意义,因此,意义频率相等的歧义词的理解比非歧义词或者意义倾向明显的歧义词的理解要慢。存在语境的条件下,人们除了利用语言本身外,还常凭借对话语所在语境的敏感来理解这个歧义句。在语义因素引起的歧义中,句法的频率在歧义句的理解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人们已逐渐形成了规范句的策略和功能词策略[4]。例如,人们已将SVO (主-谓-宾) 结构形成英文的一个规范句策略,在句子“The thieves passed a hammer broke a door yesterday”,人们在初始阅读过程中,更倾向将“The thieves passed a hammer”这部分看成SVO结构。语境频率的高低是影响意义倾向的最主要的原因。人们阅读过程中,当遇到歧义句,在众多的意思中,人们优先选择语境频率最高的那个意思。
4.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模型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句子理解研究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即使句子存在句法歧义,人们也能立即选择一个特定的分析;第二,人们利用详细的词汇信息能够及时地获得合适的分析。虽然当前有关句法歧义消解的模型基本上都接纳这两个方面,但是,在详细的词汇信息使用的时间进程、句法和语义两种加工之间的关系以及句法加工系统输出表征的数目等问题上,则存在不同意见。[5]典型的模型主要有以下三种:
(1)二阶段模型
二阶段模型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花园路径模型(the garden path model),认为人们在理解句子,面对歧义结构分析时,先只给一种释义,如果句子理解结束,这个释义不存在矛盾,那么这个句子就正确地结束理解了;如果这种释义与句子的本意相矛盾,那么重新分析歧义结构,再给出另一种释义,反反复复,直到释义与句子本意相符,才算正确理解,这就像在花园误入歧径一样,此路不通,则再折回去,挑选另外一条路,重新再走,直到出路正确。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理解句子时只依靠句法分析原则;第二阶段,利用词汇和语用的信息进行判断这种释义与句子本意是否矛盾,句子理解是否能够结束。该模型采纳了模块的建构,因此阅读者所使用的词汇信息的类型在最初的结构建构阶段得到限制。花园路径模型中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minima attachment)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即遇到歧义结构时,句法分析器首先选择最简单的可能的句法结构。另一个是迟关闭(late closure)原则,其含义是,在符合语法条件下,人们倾向将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刚刚假定的短语或者从句上。[6]
二阶段模型在解决语句歧义问题时,有其自身的优点。一方面,它可以说明人们在语言交流中为什么没有发现语句歧义的存在。人们在理解句子时,对其中的歧义词汇,常常只考虑一种释义,只是在理解不了时才产生疑问。另一方面,花园路径理论还可以描述对歧义语句的理解过程,能较好地处理一些歧义语句的理解问题。
(2)基于制约的模型
基于制约的模型(constraint-based model),假设了强的相互作用的系统,认为词汇的特定的可供选择的句法表征平行通达,然而,相对的可通达性要受频率和语境因素的控制,语义和话语信息能够阻止不合适句法表征的假定。[7]这个理论把句法歧义消解看成是一个制约满意问题,不同的制约提供证据支持部分被激活的结构。与花园路径模型不同,基于制约的模型来自于交互作用观点,该模型认为人们在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的最初阶段,就会同时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句法的、词汇的、语篇的,还有非语言信息和情景信息。同时强调词汇信息和频率制约的即时的作用,相信词汇信息能立即影响句法分析决策。尽管目前有许多实验证据支持基于制约模型,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为句子加工的理论,基于制约模型是不足够的。
(3)参照支持模型
参照支持模型(the referential support model),假设了弱的相互作用的系统,最早是由Crain和Steedman于1985年提出来的,后来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基本思想是,来自话语的和句法有关的语用信息与句法结构的话语功能紧密联系,因此能引导句法歧义消解。改模型认为,句法分析平行进行,人们将快速地选择一个其语用前提最符合话语的结构。如果话语中缺乏合适的信息,人们将按照经济原则(the principle of parsimony),选择一个要求最少额外前提的结构。这种模型预期,话语语境能立即起作用,合适的话语语境能逆转句法优势。然而,因为主要目的在于说明正常的、恰当的语境中的句子加工,该理论对局部的因素,如动词论题的适合性,没有分派任何权重。
参照支持模型与基于制约的理论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词汇信息、特别是语义的和概率的信息被強调的程度。此外,尽管也假定句法系统是模块的,但是与二阶段模型所假设的系列建构句法结构不同,参照支持模型相信句法分析器平行地输出所有的符合语法的结构,高层次的过程指导最可能结构的选择。[8]
随着研究手段和仪器的逐步完善,研究者们发现,人们在处理句子可能以一种更为智能、灵活也相对经济的模式进行语言分析,新的理论模型也不断提出。一是Gompel等学者提出的不受限竞赛模型,认为在加工的早期阶段,所有可利用信息都以不受限制的方式发挥作用,支持各自的备择分析全力冲向终点,跑得最快的分析会则受到分析器的选择,而其他没有受到选择的分析将不再处于激活状态。二是Gibson等,提出乘法模型能够恰当地计算出句法期望因素和词频因素影响下各备择分析受到激活的程度,结合传统模型可以更好地预测句法歧义消解的状况。[9]
5.小结
综上所述,国外对英语句法歧义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对于我们本土语言的研究也有一些启发,跨语言的研究也是今后我们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通过对英语句法歧义形成原因和消岐理论的阐述,这对于我们从事英语阅读、翻译有一定的益处,同时也使语言认知及人工智能向前迈了一步。
参考文献
[1]廖定中,将澄生.英语句法歧义简议[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2):79-84
[2]李冬梅,黄淑清,曾达鲁.英语歧义起因分析综述[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9(10):69-70
[3]陈丽娜.英语句法歧义成因及排歧方法之探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4,24(1):44-47
[4]Bever,T.G.The cognitive basis for linguistic structures [J].In J.R.Hayes (ed).Cogni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New York:John Wiley,1970
[5]武晓燕,陈玲敏.句法歧义研究评述[J].中国外语,2007(5):28-32
[6]张亚旭,舒华,张厚粲.句法歧义消解与句子理解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0,23(1):88-91
[7]Frazier,L.,& Rayner,K.(1987).Resolution of syntactic category ambiguities:Eye movements in parsing lexically ambiguous sentences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6,505-526
[8]李功平.焦点算子only对理解简缩关系从句的影响[D].开封:河南大学,2013
[9]Gibson,E.(2006).The interaction of top-down and bottom-up statistics in the resolution of syntactic category ambiguity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54,363-388
作者简介:李功平(1985-),男,河南信阳人,钦州学院教育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语言心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