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2015-05-30 10:48:04段妍智
学理论·上 2015年1期
关键词:历史渊源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

段妍智

摘 要:马克思主义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是在继承和批判几千年来人类生态思想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考察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有助于我们理清这一思想的发展脉络,也有助于加深对这一思想的理解。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历史渊源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1-0020-02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形成的历史渊源

(一)蒙昧时代神话自然观

在远古时期,由于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在蒙昧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人们不是主动地去认识和改造自然而是被动地接受自然的安排。在这一时期,因为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所以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还十分低下,人类的生存主要是依靠自然的恩赐,然而自然界常常不如人愿,往往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的威胁。就如马克思所说:“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1]81自然界作为一种可怕的异己力量成为人类畏惧但必须依赖的对象。因此,人类对自然界这种神秘的力量产生了畏惧感,从而产生崇拜和信仰,這样就直接导致了这一时期神话自然观的形成。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原始部落也随之发展,其组织形式开始分化演进,这种图腾崇拜的自然观也随之发生变化,逐步演变为拟人化神话自然观。公元前8世纪至前7世纪的荷马史诗《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以及赫西奥德的《神谱》就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神话。在这些著作中都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看成是同人类一样,也有生命、也有意志,也能行动和生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远古时期人们在与自然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虽然当时他们自身的实际能力低下,但是在意识方面,他们虚构出一个神灵的世界,通过这个世界的诸神去主宰和控制自然界的一切自然现象,从而通过假借神灵的力量来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2]虽然远古时期这种对自然界的支配和征服只是“想象的征服”,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与生俱来的主观能动性的创造性。

(二)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观

古代有机论的自然观认为,自然是生成着的活的充满理智的有秩序的整体,人类能够对其施加作用并对其产生影响的物质世界。这一时期人类已经开始理性地认识自然界。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就是从古希腊神话中分化出来的,其最根本的变化在于不再把人与自然混为一谈,而是把他们区分来看,把自然当作人之外的客观的对象来对待。但是,古希腊的自然观念仍然留有拟人观的痕迹。在他们看来,任何一个植物或者动物不仅在物质上分为有躯体的物理机体,而且在心理上也分为有灵魂的生命历程,在理智上分为有心灵的活动。

泰勒斯的思想首先表达了这种有机论的自然观念。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万物皆有灵魂,自然界是一个巨大的有机体,任何一个有生命的动物或者植物都是这个巨大的有机体的组成部分,同时,它们也是具有灵魂的更小的有机体。之后的苏格拉底最早运用“目的”的观念来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与自然区分开来。柏拉图继承了目的论,并以自己的“理念论”完善了目的论。作为古希腊思想集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上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较为系统地总结和表达了希腊有机自然观的各个方面,他把自然看成是一个活的、自我运动着的世界。在有机论自然观上,达到较为完善体系的是斯多葛派,他们认为火是宇宙本源,是宇宙生成变化的源泉。火不仅使得宇宙是活生生的,而且使宇宙的变化发展是一个理智的、有秩序的和谐的过程。在哲学上,斯多葛派的突出特色是把自然法则与道德要求结合起来。无论是泰勒斯的思想,还是柏拉图主义、亚里士多德主义及其斯多葛主义,这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他们都是把自然作为一个整体从总的方面来观察分析,没有对自然界进行解剖,对自然现象很多细节的方面还没有进行细致的分析,所以他们的许多观点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

(三)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对自然的理解发生了由有机整体论到机械论的转变。机械论的自然观认为各种不同质的过程和现象,无论是物理的和化学的各种现象,还是生物的和心理的各种现象,都可以用力学来解释。在这种自然观的图式里,世界就是一台机器,它是由可以互相分割的部分构成的机械系统,所有的部分还可以分割为更基本的构件,因为世界没有目的、没有生命、没有精神。自然不再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而是一架机器,它由物质颗粒组成,按照确定的力学规律运行,具有因果上的必然性,自然被归结为遵行因果律而运行的物质体系,甚至连人体也不过是一架机器。

近代机械论自然观其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二元分立,培根就是这一哲学的首倡者。他从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肯定了人的认识能力,认为人们可以通过他提出的新工具(知识)来把握自然和征服自然。这一表述阐发了人与自然对立的自然观和“技艺战胜自然”的思想,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不朽的名言。机械论自然观的另一个代表人物笛卡尔则在哲学上首次明确提出物质和心灵的二元论,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维。他从人类理性至上的角度强化了培根天人分立的思想。笛卡尔认为“一切在过去已经确定的所谓‘权威和‘信仰,必须放在理性的尺度上校正,都必须经过‘我思故我在的理性审视,并根据审视的结果而重新建立。”[3]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黑格尔提出“绝对精神”观念,把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看成是这一精神的外化和异化的结果。除此之外,在自然界存在状态的问题上,黑格尔最先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把自然界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过程。

可以看出,近代哲学、科学方法论的创立者们奉献给人类的基本思维框架,就是把自然看作是一台完美的、被精确的数学规则控制着的机器,强调科学的目的在于造福人类,是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统治者。这样,在近代机械论自然观的指引下,现代科学和工业化取得巨大的发展,但是,它把大自然看成是被动的、被占有的对象,特别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沉浸于战胜自然的喜悦中,人类以科学技术为工具,运用人类具有能动创造性的优势,不顾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向着这一人类生存唯一的家园开战。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肆无忌惮地开发,掠夺自然,干扰了地球生物圈的循环过程。

二、马克思對旧的哲学自然观的批判和继承

近代机械自然观把自然界看作是一个整体,其中任何一个物质都受到自然力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根本上不同意机械自然观对自然与人关系的理解。在他们看来,近代人们虽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远远超过了古代,但是在哲学领域,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仍然裹足不前。近代机械自然观认为自然界中的任何事物和过程都只做机械运动,而且任何事物和过程的这种机械运动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进行的,同时,他们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过程都是孤立的,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最终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在旧的哲学自然观中,对马克思生态思想影响最大的要数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自然观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自然观。马克思通过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扬弃,继承了黑格尔自然观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黑格尔的自然观本质上是客观唯心主义,“对他来说整个自然界不过是在感性的、外在的形式下重复逻辑的抽象概念而已。”[4]他认为“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源,世界上的其他事物是由它派生出来的。在黑格尔看来这种“绝对精神”就是人的理性,人的精神力量。人可以用自身的理性来控制和把握自然,自然界是“绝对精神”发展和完善的产物。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这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从根本上颠倒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讽刺说“绝对精神”是一种精神产生物质的错误的世界观。但是黑格尔的自然观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因素,其中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就是他的辩证法思想。除此之外,在黑格尔看来,世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系列的阶段组成,各个阶段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批判黑格尔“绝对精神”世界观和继承他的合理的辩证法思想,为实践的自然观的创立扫除了第一个障碍。

费尔巴哈的主要功绩在于对之前的唯心主义和宗教本质的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我们所说的自然界,就是人拿来当作非人性的东西而从自然分出来的力量、事物和本质之总和。”[5]费尔巴哈认为自然界是世界的本源,并将自在自然视作是人类活动的前提。然而,由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旧唯物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是直观的、感性的。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由于根本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对于现实的感性世界的意义;不理解人类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客观的存在;看不到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的真实的辩证关系,只在人类活动之外去寻找客观实在性;看不到自在自然的辩证性,即自在自然向人化自然的转变。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自然观,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观的或者是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1]54这段话马克思以实践论的观点一针见血地批评了旧唯物主义,标志着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马克思将人与自然统一于感性的实践活动,创立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

[3]培根.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1.

[4]黑格尔.自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9.

[5]费尔巴哈哲学选集(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59.

猜你喜欢
历史渊源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道教土地伦理思想探析
鄱阳湖学刊(2016年6期)2017-01-16 12:56:25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凤阳凤画艺术特色研究
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历史渊源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23期)2016-12-20 22:06:31
浅谈东海吕剧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2:07:43
试论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求知导刊(2016年23期)2016-09-29 11: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