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研究

2015-05-30 17:37康玉环
大学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康玉环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培养社会责任感强、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也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为此,必须通过社会整合,凝聚社会力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顺应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大学生的自身特点。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认同感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0-0067-02

现如今,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自由、公正的社会,培育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在这种自由平等的社会主义环境下,广大青年要始终坚持正确的工作导向,不断用党的方针指导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从国家角度来说,要建设自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集体角度来说,要始终坚持公平、公正、自由的价值观;从个人角度来说,要培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遵守法纪的公民。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内涵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力量,能够集中体现社会价值和主流思想,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和核心价值观,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腐朽文化的摒弃。大学生如果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深刻的认同感,对于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和谐风气的营造具有积极作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基本内涵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特征是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上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对各项生产工作起到非常好的约束作用,是人们各种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为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必须要有其科学性作为支撑,只有科学、完善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才能使人们产生认同感。所以说,大学生要想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有科学的思想作为引导。首先,科学的理论和方针是检验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重要体现,能够反映大学生是否禁受住了社会考验;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原则的体现。可见,始终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价值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构建富强、民主、开放、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正是人们追求的“中国梦”,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努力奋斗的目标。为此,只有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特征,才能真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

(二)认同主体为大学生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目标是培养有思想的当代大学生,由此可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对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校园中,在思想政治课上学生就能够充分了解富强、民主、和谐主要体现在国家、集体以及个人三个层面上,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青年,也包含在这三个层面之中。而大学生既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社会群体参与各种政治活动,又能够作为一个单独的个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集中表现在民主、和谐的国家层面,自由、公平的集体层面,爱岗敬业、团结友善的个人层面。从大学生角度来说,则是维护大学生身为社会成员的自由、平等地位。为此,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重要层面,并付诸实际,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在校园中接受着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认同,并且,大学生是维护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社会上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也持反对态度。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逐渐多元化和开放化,各种新思想和新理念不断涌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此,很多大学生在面对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观念时,思想会发生扭转,很多时候,在认同了新思想以后,他们就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有模糊的认识,思想价值变得复杂多样。此外,大学生没有认真学习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思想,主要表现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程时,面对枯燥的理论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在课堂上处于被动状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弱化现象。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大学生又是引领时尚、走在时代前沿的群体,能够较快地接受外来的各种新思想和新风尚,在思想上和观念上寻求解放和突破。很多大学生开始尝试新鲜的事物,这些新思想和新事物中有很多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而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又较弱,因此,在思想和行为上容易出现扭曲,逐渐淡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一方面,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大学生面对虚拟的网络,往往没有较强的抵抗力,会渐渐对其产生依赖,从而减少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认同度也由此降低。

其次,很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有误区,对各项内涵的理解不是非常深入。不同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也有所不同,不平衡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时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身利益联系较紧密的时候,就会产生认同感,相反,如果与自身利益无关就不会产生认同感。在大学生中如果长期存在这些不好的风气,就会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质量。

最后,导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低的原因还体现在教育方法上。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较为枯燥,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包含在思想政治课程中,且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方法不正确,不能引导学生学习,自然降低学生的认同度。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主导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难以让学生接受。

三、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方法

大学生肩负着建设国家、维护社会和谐的重任,只有充分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以正确的思想认识在社会上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要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引导,因为这些因素会阻碍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效果,就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学生的行为习惯以及成长规律开展教育活动。具体措施如下:

(一)充分利用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在大学中,教育工作者是与学生联系最为密切的人员,也是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思想观念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在思想政治课上,教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或者是社会热点话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贯穿其中,再组织学生针对这些案例或热点问题展开探讨,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思想政治知识,又能够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另外,要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思想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使其以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教育、感化学生;要积极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而努力。

(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大学中,可以建立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在这个网站里学生可以自由浏览一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传递积极向上的信息。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团结向上、共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内涵的新风气,使校园文化更加健康,更加富有力量和生机。

此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创新和创业教育充分结合起来,让大学生以科学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引导实践,这样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四、结语

本文主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并深入探讨了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解决的措施,论述了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对于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 参 考 文 献 ]

[1] 麻春艳.对体育类“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研究[J].山西青年(下半月),2013(9).

[2] 金荣,姜永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12).

[3] 刘海英.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J].教育与职业,2014(32).

[4] 张琼.网络境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3(4).

[5] 张凡迪,范立国.“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程度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6] 宁晓菊.青年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证研究——兼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理论探索,2014(5).

[7] 黄锦.社会价值日益多元背景下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J].党史博采(理论版),2014(11).

[8] 马福运.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提升路径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9).

[责任编辑:覃侣冰]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国产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背离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基于实证的高职教师组织认同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护士职业认同感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