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焕静
摘 要:新媒体冲击下,报纸的全媒体之路逐渐铺开,报纸编辑进入了“大编辑”时代,即既要掌握平面媒体的编辑,还要熟悉新媒体的运作,不仅懂得内容生产,还需强化用户意识。基于此,高校的《报纸编辑学》课程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以适应全媒体时代的需要,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媒体环境下该课程教学的革新,以期提供借鉴。
关键词:《报纸编辑学》;大编辑;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5)10-0117-02
一、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的生存困境与调适
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给传统的新闻业带来挑战,随着电子计算机、智能手机及其它移动终端的广泛使用,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越来越多地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报纸传播的单向性和“时间差”的劣势也越发凸显。在信息消费的“快餐化”环境下,纸媒的深度报道难以引起人们重视,其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也是不争的事实。传统报业的生存普遍面临读者大幅减少、广告收入下滑等威胁。2015年7月1日昆明《生活新报》休刊,在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许多人感慨纸媒的辉煌时代已经过去。2015年7月11日,有56年历史的香港《新报》宣布于12日起停刊,《新报》在停刊公告中这样写道,“随着免费报纸的出现,传统报纸近年销量大幅下降,加上读者读报的习惯有所改变,该报在可行的方法及预算下已作出多番适切改革,惟仍然处于长期亏蚀状态。”[1]纸媒消亡的真实案例正在全国乃至全球上演,种种迹象昭示着新媒介环境下报纸的落寞。
纸媒最早脱胎于“新闻信”和“书刊”,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大众传媒,但在新媒体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似乎走到了绝境。实因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承载信息的介质更加多样化和便利化,当然与之相伴生的功能也更加多样化,原来人们通过报纸获得的信息现在通过互联网、微搏和微信等方式便可以轻松获得。然而,我们也看到,发生变化的只是传播介质,传播内容(即信息)是不会消亡的,这也是所有媒体的共通点,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好内容为王”是永久不变的信条。报纸受到的冲击,实质是纸质载体受到的冲击,是信息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发展滞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的结果。事实上,许多报纸已经意识到纸质载体的诸多劣势,在其发展思路上也尝试借鉴互联网思维,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移动媒体,融合计算机电子版、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等,形成报纸传播新格局。例如:2014年6月12日,《人民日报》客户端上线。人民日报形成了微博、微信、客户端的移动传播新布局,“两微一端”作为记者发稿的首发平台,在重要的时政新闻、突发事件等报道中,实现全网和移动端首发[2]。河南广电集团旗下《东方今报》2015年4月8日进行改版,“全新上线”是对这次改版的定位,围绕“一个中心”(东方今报),稳抓“两个基本点”(报网互动、微网互动)、依托“三微平台”(微博、微信、客户端)、实现“思维传播”(报纸、网络、视频、音频)[3]。2015年8月3日,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拟投资1000万元,采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云计算,共同打造建设“重报集团新闻内容生产及运营监管服务平台”项目[4]。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纸媒的全媒体之路也逐渐铺开,这意味着报纸编辑进入了“大编辑”时代。“大编辑”是相对此前对于传统报纸的编辑(“小编辑”)而言,传统的报纸所针对的受众对象是传统媒体(纸媒)的读者,今天的报纸所面向的对象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传统的报纸编辑注重的是报纸版面的编辑,包括新闻稿的选择和配置、新闻标题的制作、版面设计等内容,范围局限于一张报纸上,是对四开或对开报纸的精耕细作,目的是在有限的报纸空间中编排恰当的内容,并使报纸版面形式协调美观。媒介环境的变化,给报纸编辑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报纸编辑人员不仅要熟悉纸质媒体的编辑,还要熟悉新媒体的运作,不仅懂得内容生产,还需强化用户意识,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做好报纸网络版以及微博、微信和客户端的内容生产和编辑。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员,需要成为新媒体时代的“杂家”,不仅会看稿纸,还能发展和积聚用户,不仅熟悉传统媒体的运作,还熟悉新媒体的操作。当然,对新媒体编辑的重视并非是对纸质版面的内容制作的忽略,在信息“速食”时代,传统报纸的深度报道愈显重要和不可忽视,报纸新媒体之路则为纸质媒体的不足进行弥补。“大编辑”既要发挥传统报纸的优势,又要探索多元化、立体化的信息呈现方式。
《报纸编辑学》是新闻学和传播学专业的主干课,其实践性相对较强,强调对学生报纸编辑业务能力的培养。按照传统报纸编辑学的思路,已不利于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型编辑人才。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报纸编辑学》课程教学也面临着革新,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将重新调整。
二、《报纸编辑学》教学的革新
(一)强化组织和策划新闻报道的能力
传统报纸的优势在于,将单稿配置组成稿群,集中于一期报纸的一个或几个版面,甚至连续的多期报纸,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进行深度挖掘和多元呈现,避免新媒體传播中信息的碎片化,满足人们的深层次信息需求。在《报纸编辑学》的教学中,我们很大部分时间被用于微观的文字和图片编辑,以及版式的调整和编排,包括标题制作、新闻稿件的加工和修改、图片配置、版式设计等。纸媒发展应扬长避短,其深度报道的优势不能不引起重视,这就需要培养和提升编辑人员对报道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在《报纸编辑学》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对单稿的处理能力和版面设计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组织和策划新闻报道的能力,使学生能对有着重大意义和价值的新闻事件和问题,做好连续报道和跟踪报道,并通过配发评论、增加背景资料等丰富报道的内容,让读者对此有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二)提升整合各种渠道的信息的能力
新媒体既分流了报纸的受众,同时,新媒体的内容又是报纸内容的重要资源之一。新媒体时代,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都是自己的“麦克风”,即信息的发布者,这就是说,报纸有着许多隐性且免费的信息来源,或称“新闻线人”、“报料者”等。报纸编辑人员在核实了来自网站、微博、微信等渠道的信息为真后,适当整合和加工同类信息,提炼出其中有新闻价值的关键点,或让记者配合采访信息发布者及相关人员,获得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进一步丰富和升华其新闻价值。在课堂上,注重训练学生核实信息、整合信息、归纳信息、提炼有价值新闻事实的能力,庞大的新媒体空间就是学生实训的试验场,来自网络、微博、微信的海量信息正好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丰富材料。通过实验性教学环节,以“主题”为切入点,有针对性训练学生将来自不同渠道的同类信息进行整合,并改写成适合在各种平台上发布的新闻稿件。
(三)培养多元化、立体化地呈现信息的能力
报纸与PC终端、微博、微信等在传播特性上不同,这意味着同样的内容在不同媒体中将会以不同形式出现。在《报纸编辑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新媒体新闻编辑的训练,将传统的新闻稿件进行改写,将学到的传统报纸编辑知识如稿件修改、标题制作,图片运用、版面设计等运用到网络新闻、微博、微信公众号的编辑实践中来,并根据新媒体传播的特殊性做好新闻信息的写作和编辑。在标题制作上,报纸标题包括引题、主题、副题,形式上比较厚重、醒目,在提示或评价新闻内容的同时,也使报纸版面看起来富于立体感和层次感。在网络新闻中,不需要这样的层次感,网络新闻的标题以简洁明了为主,一般为单行标题,在教学中,可训练和提升学生对不同媒体的新闻标题的改写能力。在内容制作上,随着手机、IPAD等移动媒体的广泛使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利用移动媒体发布简洁而又切中要害的信息,也成为编辑人员需要具备的能力之一,信息发布中使用的词汇、语气等也应根据新媒体用户的特殊性而有所变化。有些报纸也在探索声音传播的形式,如2015年1月23日开始,《钱江晚报》在网络电台“蜻蜓FM”构建专区,尝试走出音频新闻和自制节目的第一步。也就是说,未来报纸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会更加多元化的,《报纸编辑学》的教学不能因循守旧,而是紧跟媒介环境变化的实际,将全媒体传播的思维模式引入到《报纸编辑学》的教学中来,丰富教学的形式,培养学生多元化、立体化的信息呈现方式。
三、结 语
新媒体给报纸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很多人看来“报纸消亡论”这一论断已逐渐成为现实。在此背景下,高校《报纸编辑学》课程是否还有开设的必要,应开如何展开教学等问题也浮现出来,如果直接简单地取消该课程,显然太过武断,不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也有对新闻业的走向以及新闻教育的趋势妄下结论之嫌。但按照以往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显然不能适应媒介环境变化的需要,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与社会脱节。新媒体环境下,《报纸编辑学》教学的革新是必需的。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组织策划及深度报道的能力,充分发挥报纸的传统优势,以好内容吸引受众。同时抓住新媒体给报纸生存和发展可能带来的新的机遇,培养学生整合信息和多元化地呈现信息的能力,从而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性和优势来弥补纸媒传播的不足。
参考文献:
[1]香港纸媒的几种死法[EB/OL].http://news.sina.com.cn/m/cm/ 2015-07-20/doc-ifxfccux2799264.shtml.
[2]丁伟,刘晓鹏.用户导向:媒體融合路径——人民日报客户端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5(6).
[3]张雅平.今天东方今报全新“上线”[EB/OL].http://www.jinbw. com.cn/news/redian/2015-04-08/1106.html
[4]重报集团联手拓尔思 开发全媒体大数据[N].重庆晨报,2015-08-04.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