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困境及对策思考

2015-05-30 11:32陈锴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困境辅导员对策

【摘要】随着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推进,辅导员成为高校中不可或缺的职位,但目前高校辅导员制度还不够完善,辅导员工作体系也有待合理的调整。本文将以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为例,谈及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困境及原因,并思考解决方法,从辅导员自身的主观因素方面,包括教育理念、工作脉络、职业心态三部分;以及学校等客观因素两大板块,探讨解决工作中困境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辅导员;困境;对策

【分类号】G645.1

高校扩招已有数年时间,大学生成为了当代较为普遍的一个群体,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联系最为紧密、交往最为熟悉的老师,最直接的管理者,成为了高校教育工作者中最为重要的角色之一。2006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奠定了制度基础。但在朝着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辅导员工作本身面临的困境也越发明显,急待寻求更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

  • 辅导员工作内容转变

2004年,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16号文件),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了角色定位,指出:“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也就是说,最初辅导员的定位叫做“政治辅导员”,主要工作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随着工作的需要,以及高校学生人数的增多,近年来绝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内容已完全发生转变,对于国家政策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状,独立院校由于教师人数较少、学生更难于管理,辅导员的工作内容转变更为明显,从“思政工作者”转为了“全面班主任”,已基本成为工作内容的定式。

  • 辅导员工作困境现状

(一)内容繁杂,事务性强

独立院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可以说学生大学中的一切,除去课堂上所学习的课业本身,其他的一切都是辅导员的工作。班级管理、日常规范、生活事务、心理辅导、党团建设、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等,事务性极强。且往往由于学生活动、突发事件等事宜,辅导还需延长上班时间,利用晚上或周末从事工作。工作量之大,让辅导员难以精力饱满、完整无误的完成各项工作;加班加点,又让辅导员难以兼顾工作和家庭。

(二)学生难管,挑战性强

当代大学生,心理越来越脆弱、承受力差、自傲自负的现象比比皆是,且生活能力缺乏。独立学院的学生更难于管理,学习自主性差、对自己缺乏规划和安排,对辅导员的依赖性极强;个性更加鲜明,追求另类、潮流,思想价值观有待改善;缺乏自我拼搏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很多学生虚度在校时间,毕业生依靠较好的家庭背景及经济实力解决就业问题等。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让独立学院辅导员工作的难度大大增加,且很多辅导员所带人数超过国家1:200的比例,使辅导员对个体学生的了解程度大大降低,为工作顺利、高效的开展提出挑战。

(三)跨度广泛,突发性强

辅导员工作跨度广泛,体现在辅导员自身专业及工作内容方面。辅导员自身专业多样化,没有固定专业要求。而工作内容涉及思政、心理等不同领域,及组织各种主题活动等,对辅导员自身素质要求很高。此外,学生的安全问题、心理问题等突发性极强,辅导员随时有可能成为学生的“110”“119”和“120”。这也为做好辅导员工作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四)角色边缘,成就感弱

高校中的专职辅导员,依据16号文件的政策要求,属于专任教师队伍。但实际工作中,与学术教师相比,他们需要坐班完成事务性的繁杂工作,可自由支配时间少,承担的课程也是与自己专业无关的非主流课程,受学生尊重程度低;与行政人员相比,辅导员又面临不定时加班、科研等任务,负担较大。所有辅导员都是中共党员,很多辅导员在校时期都担任了主要学生干部,能力和成绩都属佼佼者。但工作后,处于既不是教师也不是管理者的尴尬角色,且往往收入较低、学校给予的培训学习机会也极少,繁忙工作的背后却难以找到自身真正的价值,使辅导员的成就感较弱。

(五)科研较弱,发展迷茫

高校中的工作者,如果没有科研成果,必然造成职业生涯的止步不前。目前高校对辅导员的评估标准,还未探索出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使辅导员只能依靠科研实现晋升职称等发展。工作量较大,使多数辅导员无暇科研;长期的辅导员工作又使很多工作者越来越远离且淡忘自己的专业;学生的随时来访、工作任务的突发性,又使辅导员难以有完整的时间进行科研。所以高校辅导员科研方面普遍较弱,使自身发展存在过多迷茫。久而久之,辅导员会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和职业倦怠。

  • 辅导员困境对策思考

(一)主观因素的提升

1.秉承“人本首位,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决定着工作绩效,也体现个人的工作能力。由于事务性的工作比较繁重,辅导员多数忽视了本职工作中最核心的教育。辅导员的教育理念首先应当是“人本位”思想,本着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地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全面发展。面对不同学生,坚持公平、公正,成为学生信服和信任的天平。当学生觉得辅导员就是自己心中的“天”时,学生的思想工作便迎刃而解。以人为本,方可获得拥戴,水可载舟。

辅导员的教育理念还应坚持“德育优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也成为辅导员工作所应强化的部分。 德育对一个人的品行影响深远,学生个体素质也体现在是否受过良好的德育教育。大学生的性格已基本成型,但世界观和价值观仍有改变的空间。辅导员在重视学生管理的同时,强化德育方面可以实现学生“软实力”的提升。正是因为现在的学生严重缺乏感恩教育、公德教育等,所以才因性格缺陷等对辅导员的工作造成了一定困扰。

端正教育理念,可使辅导员在学生管理问题方面降低难度及问题学生的事件频率。

2.编织 “系统有序,未雨绸缪”的工作脉络

新进辅导员和有丰富经验的辅导员,差距不仅仅在于经验,而是对工作的熟知度和计划性。为了更快进入角色,学校往往对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快速告知辅导员常规工作的内容。这些都证明了辅导员对于工作内容系统规划的重要性。如果辅导员能够在工作中善于总结,脉络清晰,将各种工作相互联系,编织成网状,这样便可以减少很多重复性的内容,并且大大提高效率。在形成系统网之后,每到固定的时间结点,便可事先安排计划即将要做的工作,未雨绸缪,从而减少“突发”命令带来的负担感,变被动为主动。

辅导员常感工作量之大,但减少辅导员工作量几乎是没有学校可以做到的事情,反之,随着学校管理的逐渐提升和完善,辅导员所要承担的任务和责任会越来越多。只有编织有序的脉络网,才能将繁杂的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避免乱而无章。

3.坚持“耐心用心,爱心良心”的职业心态

很多调查表明,在学生心里,辅导员是大学期间对其影响最大的人。好的辅导员,对学生一生影响颇大,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都感到受益深远。辅导员的差异性,也体现在除去工作内容之外的部分,即是否能耐心面对学生,用心体谅学生,敢于为了工作、为了学生的利益奉献自己的精力和感情。做到了耐心和用心,学生会帮助辅导员使很多工作会进行的比较顺利。如果能做到爱心和良心,辅导员自己的内心会得到释然。 有时因为有些学生的不理解和不尊重,会使辅导员心理压力加大,也间接的导致了职业倦怠的出现。我们不可能改变每一个学生,只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自己做的事情,放在爱心之上,良心之中。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坚持一种良好的职业心态,会使工作轻松很多。

(二)客观因素的培育

1.告别边缘化,明确定位

非教师非行政的边缘化角色,使辅导员难以得到充分的职业尊重和认同。在工作上和心理上都带来一定的困扰。明确的定位,也可使辅导员制度更加完善,帮助辅导员走出角色上的困扰。

2.提升科研力,增加机会

辅导员大多已经远离自己本身的专业,科研方面需要进行思政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加之工作繁忙,无完整时间从事科研,所以辅导员科研能力往往很弱。学校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帮扶,增加一些辅导员科研的机会,例如组织辅导员集体性质的申报一些科研项目,既实现了工作的交流,又提升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

1953年,北大、清华首次作为试点院校设立了辅导员岗位,1961年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辅导员,文革期间辅导员制度间断,1978年后逐渐恢复。2004年的16号文件完善了关于辅导员定义和职能的有关规定。由此可知,完整的辅导员制度,也只是践行了十余年。辅导员,还是一个年轻的职业。各高校在探索中前行,尤其是更具挑战的独立学院,工作中的困境在所难免,应对的措施也愈加有效,更加合理的辅导员制度已呼之欲出。

作者信息:陈锴,女,中共党员,1987年5月生,山西太原人。2013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目前就职于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中文系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研究、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杨继平,顾倩.大学辅导员胜任力的初步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56-58.

[2] 戴锐.辅导员工作理念的转变与研究生辅导员的成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224-228.

[3] 朱萌,张炜.情绪劳动研究与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培养[M].中国轻工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版,2014,(4):34-36.

猜你喜欢
困境辅导员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对策
困境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