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伪康德五年(1938年)和伪康德八年(1941年)颁布的《学制要纲》为依据进行文本归纳与分析,总结出中小学校中密切围绕着“王道”、“皇道”、“神道”等殖民奴化教育思想进行音乐课的教学,深深毒害了东北各年龄段的学生。伪满洲国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为东北三省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倒退期。
关键词:学制要纲;东北三省;音乐课;倒退期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三省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教育也完全沦为日本殖民统治之下。1932年3月15日成立伪满洲国,国号“大同”;1934年2月22日傀儡皇帝溥仪定年号为“康德”。
沦陷初期,日殖当局对中国人开办的学校主要遵照清政府和民国初期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法令办学,但为了培植忠良顺民,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从简。中小学校均开设音乐课。
康德五年(1938年)1月1日公布并正式實施《学制要纲》,此为伪满洲国炮制的“新学制”。参照中国“崇尚儒家道德礼教思想的心态”,提出“王道教育方针”。[1]《学制要纲》中包括不同层次学校的教育文件,对小学校和中学校音乐课的设置及教授程度均有规定,殖民性质的学校音乐教育肆意实施。1941年伪满洲国文教部又对该学制进行修订,音乐课被纳入“艺能科”。此教育体制一直沿用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康德五年(1938年)一月一日施行的《国民学校规程》规定,小学校包括国民学校(四年)和国民优级学校(二年),均开设音乐课。延边国民学校和国民优级学校执行此规程设置音乐(含体育)课。
小学校的音乐课教学内容主要宣扬“日满亲善”的殖民内容,除依据音乐教科书教授外,大部分授课内容以教唱奴化歌曲为主。据20世纪30年代末期在长春二道河子东盛路小学就读的张维庸(原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回忆:国民学校的音乐课主要学唱“‘满洲国歌、日本国歌、日本陆海军战歌、日本军人追悼会上唱的‘海之魂”等具有强烈殖民色彩、符合当局政治要求的歌曲。
同年实施的《国民高等学校令》,将原初中、高中两级教育制度废止,初高中结合在一起开办国民高等学校和女子国民高等学校两类学校。修业年限由原来的两级制6年,改为现时体制的4年。男子、女子国民高等学校均设置“音乐”。
国民高等学校的音乐课能够讲授乐理知识。据徐德源(曾任伪吉林省公署民生厅文教科雇员)回忆[3]:他在1939年就读于吉林省立第二国民高等学校期间,由于当时学校没有音乐教师,开设此课则聘请了吉林省立第三国民高等学校的音乐教师金海(朝鲜族)兼课。在金海有数的几次兼课中,用日语(当时日伪当局要求除了“满文”、即“国文”课程外,其他所有课程必须用日语讲授。笔者)讲授了基本乐理知识(乐典),并且期末时对该内容进行了考试。说明“国高”的音乐课按照伪满洲国学制要求进行授课,不敢有丝毫偏差。
此外,国民高等学校音乐课还表现出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态度非常随意和不负责任。如依兰国民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虽照章执行,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三个学科(指艺能科中的音乐、图画、手工三科,笔者)均无固定教材,由任课教师自选。实际是任课教师擅长什么、喜欢什么就教什么。1942年以后,音乐、图画两科停授。”[4]
与国民高等学校(男子)音乐课设置略有不同的是,女子国民高等学校的音乐课虽归属于“艺能科”,但该课程为独立教授。目的是培养女子“妇德”,用封建礼教思想来奴化女性。
日本对东北三省殖民统治14年间,音乐课虽已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常规课程,但其“德育”倾向异常严重。封建忠主的教育色彩极为强烈,艺术性的“美育”教育目标被日殖当局置若罔闻,学校中密切围绕着“王道”、“皇道”、“神道”等殖民奴化教育思想开展音乐课的教学,且在日殖当局疯狂的殖民统治下,学校音乐教育一律采用日语授课,音乐课深深毒害了东北各年龄段的学生。此时期为东北三省学校音乐教育的倒退期。
参考文献:
[1] 辽宁省教育史志编纂委员会.辽宁教育史志:中国东北教育史国际学术讨论会专辑(总第九辑)[M].辽宁省新闻出版局,1993:110.
[2] 武强.东北沦陷十四年教育史料(第一辑)[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272-542.
[3] 齐红深.日本对华教育侵略·对日本侵华教育的研究与批判[M].昆仑出版社,2005:128.
[4]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黑龙江文史资料(第14辑)[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13.
作者简介:王冰凌,副教授,佳木斯大学音乐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