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

2015-05-30 09:01余虹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10期
关键词:互动机制保障措施

余虹

内容摘要:城镇化对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的需求,促进了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各地新建本科院校的需求又促进了各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即在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产生互动机制的可能。因此,本文拟在详细解析两者之间存在互动机制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及其核心内容以及保障这种互动机制得以正常运行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需求基础 互动机制 保障措施

一.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互动机制形成的基础

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互动机制形成的基础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两个字,即“需求”。从另一个层面讲,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可以满足目前城镇化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与此同时,全国各地城镇化的建设高潮又为各地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因此,下边可以结合城镇化与新本科院校的发展谈一谈两者是如何相互满足对方的需求的。

1.城镇化带来的需求

城镇化为各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关于这一点从另一个方面讲,目前各地城镇化有如下的需求:

首先,城镇化有人才的需求。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建设一个个环境宜人的小区,而且还需求建设与之配套的生活设施,甚至是安排剩余的劳动力。对于前者而言,建设环境宜人的生活小区,既需要一定的技术工人,又需要一定数量的有设计远见的设计师,以及一定数量的园林设计者。而所有的这些人才又可以通过本地新建本科院校来快速地培养。对于剩余劳动力而言,对于这些劳动力的安置也需要一定的技能培训,特别是当他们离开了原来多年耕耘的土地后,这些农民更需要一定的院校为其提供培训的机会。

其次,城镇化有素质提升的需求。城镇化的全部过程都离不开教育培训,这是每一个人所共知的事实。对于剩余劳动力而言,他们的转型需要本地院校提供相应的培训;对于没有离开土地,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而言,他们也需要一定的培训用以提升他们的科学素质,从而为农业生活的现代化夯实一个客观的基础。众所周知,城镇化的过程,既是人员集中的一个过程,也是人员集中培训从而提升生活技能的过程。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为新本科院校的建设及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最后,城镇化有生产转型的需求。城镇化的过程使原来农村原本分散的土地更加集中了,使原来需要多人进行的生产更加现代化了。从另一个层面讲,城镇化的过程,不仅使原来的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也使剩余人员从事的生产活动发生了变化。而唯一能够保证这种变化得以实现的客观条件就是生产意识和生产技能的提高,然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离不开教育的参与。

2.新建本科院校的需求

城镇化在提出自己需求的同是,也为各地地级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城镇化满足了本科院校招生的需求。作为一个本科院校,无论是新建的本科院校,还是已经建成多年的历史名校,它们都需要一定数量的学生作为自己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学生,或者更确切一点地说没有充足的生源,那么这个学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城镇化的建设过程则通过两个层面满足了本科院校的招生需求。即,在第一个层面上,城镇化可以使剩余的劳动力作为本科院校的培训生源进而满足其一部分招生需求;在第二个层面上,城镇化可以通过一定的招聘需求使新建的本科院校从外地招收一批素质较好的生源从而满足自己的招生计划。因此说,城镇化满足了本科院校招生的需求这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

其次,城镇化满足了本科院校的后勤需求。作为一个生活集体而存在的新建本科院校,它不仅为城镇化及其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需求,而且它还需要通过城镇化为其后勤保障提供一定的物质援助。学校的工作可以简单地分为两部分,即“前勤”和“后勤”组成。前者指从事日常教学工作的具体教学实践,后者指保障其教学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后勤保障。城镇化在提供人才培训需求的同时,也通过农业技术的现代化为本科院校的生活需要提供了充足而大量的物质保障,无论是生活所需要的蔬菜、食品,还是与之相关的各种生活服务,都可以通过城镇化来解决。

城镇化满足了毕业生的求职需求。一个学校得以存在,需要三个条件,即有一定的求学需要的人们,有一定数量的物质满足学校生活需要的后勤保障和满足学校毕业生择业需求的具体工作岗位。城镇化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同时,也在满足新建本科院校的第三个需求。因为城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久的建设工程,因此它为本科院校毕业生的择业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无论是建设设计的毕业生,还是从事生态环境研究的学生,都能在城镇化的建设中寻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

二.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互动机制运行的模型

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互动机制形成的基础,因此,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才能够得以顺利运行。在其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的具体运行过程中,有一个模式化的问题值得研究者关注。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模式化问题也可以称之为两者之间互动机制运行的具体模型,其核心内容可以简单地概括为:需求互动,发展协调,规模适应,合作发展。

对于这样的概括,在此必须进行这样的说明:所谓的“需求互动”既是城镇化与本科院校之间产生互动的基础,也是其两者之间互动的结果;所谓的“发展协调”是指通过两者的共同发展,完成城镇化与本科院校之间不能相互满足各自需求的问题,即“发展”是解决两者协调矛盾的唯一方法;所谓“规模适应”是指无论是本科院校的建设,还是城镇化的进程,都应该以两者能够相互适应作为基础。否则,无论是城镇化的进程,还是本科院校的建设都会出现欲速则不达的现象;最后,所谓“合作发展”是指在城镇化与本科院校之间建立互动机制的最终追求。即通过彼此的相互合作达到各自快速发展的目的。

三.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互动机制运行的保障措施

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建立一定的保障措施。否则,不仅会使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失去自己发展的机会,而且也会使当地的城镇化进程受到不应该有的客观影响。因此,探讨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的相关问题还必须涉及到这个机制运行的保障性措施。

1.办学思路与人才需求保持一致

作为一个新建的本科院校,它的办学思路必须与城镇化对其的人才需求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才能够使新建的本科院校获得自身发展的机遇。为了使办学思路与人才保持一致,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首先,本科院校的建设规模与人才培养的需求保持一致。如果一个学校要想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它必须使自己的建设规模与当地人才需求保持一致。如果规模建设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这也就是说,如果规模过大则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如果建设规模过小,则会使人才培养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阻碍本地的经济发展。其次,新建本科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学科规划应该与当地的城镇化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作为一个地级市的本科院校,它所培养的人才主要为当地的经济生产服务。因此,无论其学科规划,还是其具体的课程设置都应该与本地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这既是对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的体现,也是保障城镇化与新建本科院校互动机制正常运行的基础。

2.城镇化的速度与人才培养的速度一致

城镇化的速度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速度一致是最理想的追求。但是按照传统的理解,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如果通过科学的规划,不仅学校培养人才的速度可以调节,而且城镇化的进程也可以适当控制。进而达到两者协调发展的理想状态。例如,通过学科的设置,通过课程的科学规划等具体措施都可以达到调节人才培养的目的。特别是目前教育部提出本科院校适当转型的大背景下,新建本科院校更有可能通过学科设置、课程规划来达到调节人才培养速度的目的。

3.生产的现代化与后勤保障共同发展

城镇化的进程为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提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农业生活的现代化既可以提供高校后勤所需要的蔬菜等农业产品,可以能够为剩余劳动力的转型,完成高校后勤对第三产业的需求。因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后勤需求并不是仅仅表现在某些农产品的需求上,而且它需要一定的服务性产业作为支撑。例如,为了实现学生食物多样化的需求,不仅需要农业生产提供多种多样的农业产品,而且也需要剩余的农村劳动力从事相关的食品再加工生产。因此说,为了使城镇化与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的互动机制正常运行,还需要考虑高校后勤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协调问题。

总之,城镇化对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的需求,促进了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各地新建本科院校的需求又促进了各地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因此,在此探讨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及其相关问题极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陈林彬.城镇化进程中新建本科院校的新型定位及发展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5(02)

[2]黄守星,李利娟,黄谦.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5)

[3]史秋衡,张湘韵.论县校合作下高职院校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

[4]张林.本科高校转向职业教育的三道必答题[N].经济观察报.2014-06-02 (016)

本文为新建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课题——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互动机制研究”(课题编号:XJYX2013C11)的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西昌学院思政部)

猜你喜欢
互动机制保障措施
小学语文课堂教师与学生互动机制探究
土地财政与城镇化互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
网络通信中信息安全的保障措施
毕节试验区耕地污染治理与轮休改革对策及思路
恩施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及保障措施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浅谈在校大学生兼职权益侵权现象
会计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互动中的作用探讨
舆情事件中微博、微信的议题共生与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