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霞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甚至每个学科都与信息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当前大学计算机教学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三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大学 计算机 分层 互动 评价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10.031
大学计算机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培养其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把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和自己的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因此,计算机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如何顺利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种教学方法着手,效果比较理想。
首先,大学计算机知识是面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而设置的课程,但是内容上要比高中阶段深奥抽象得多,尤其到了后期学习VF程序设计时,很多学生都是听得云里雾里的,如果不认真学习完全听不懂,因此,学生之间的差异就很明显。另外,大学阶段都是采取阶梯教室大班进行授课,计算机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一般是一个学院在一起统一学习计算机课程,导致教师一个人无法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鉴于此,分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在开学之初我建议学校对学生进行计算机能力测验,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分级。因为学生来自祖国各地,学生学习的高中学校由于区域和城乡差异在计算机教学上也存在一些差距,学生对于计算机掌握的程度不一。很多教师发现大一新生在计算机课上有的学生表现出不耐心,原因是老师讲的他高中就学过了,但是还有不少从偏远地区来的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的Windows系统操作还不会。因此根据学生的测验水平分出A、B两个班来,缩小班级内计算机教学的差距,方便教师针对学生的水平进行统一教学。例如,A级学生熟知简单的文档操作等,教师只需稍微复习之后就让学生进行上机等实际操作训练;对于B级学生教师就要注重基础的教学,着重训练文本修改和制作等技能,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习Photoshop和CAD等技术操作方法。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获得相应的发展,并不是说A级的学生就厉害,只是学生能力发展快慢的问题。
第二,在分班之后并不是说一个班级内就不存在差异性,有一些对于计算机非常感兴趣的学生,学校就可以积极开展计算机C语言等选修课,拓展学生的计算机视野和能力,使其兴趣得到充分的发展。
第三,分层教学并不是仅仅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师也要在讲课前做好教学设计,把知识分层归类,方便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随机应变,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改变教学内容,同时帮助学生建构信息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总之,分层教学就是综合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而采取的教学方法,促进教育的公平,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
其次,互动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方法。大学计算机内容繁杂,课时又相对较少,很多教师认为大学生具备自我约束能力,上课不必采取很多教学方式和手段,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但是不少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一节课下来写了满满一黑板程序设计算法,学生一听就是一节课能不感到枯燥吗?教师自己讲完按照课本提示为学生展示现场示范,学生一边看着课本一边看教师的大屏幕操作,思维根本来不及转换。总之这种被动紧张的教学方式并不适合大学计算机教学,只会使学生产生畏难心理。我认为,教师应该促进班级整体的互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经验,营造轻松、探究性的学习氛围,从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建立,自觉参与到学习中。
第一,教师上课不可急于求成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压力,一旦一个环节落下就想放弃。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讲完理论流程之后偶尔借助详细的视频讲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学生分小组进行重点探讨,每个小组推选同学到主机上进行现场演示,增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进而丰富课堂内容。
第二,大学阶段学生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极为有限,基础课程一般都是使用流动教室,另外很多大学教师都是自己做科研项目的,下了课之后如果没有学生问问题就回教研室或者做其他事情,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因此建议教师鼓励学生给自己发邮件或者打电话,遇到问题积极咨询,开展第二课堂,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第三,教师不必局限于课本进行教学,要为学生介绍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变化趋势,鼓励学生互动进行探究性项目,教师应积极联系学生,给出正确指导,在互动中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培养创新意识,自主把计算机技术与自己的专业进行有效结合。总之,互动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创造力,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积极发挥自身的监督和引导作用,从而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最后,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大学生要多关注自身计算机实际操作和生活实践能力的发展,改变传统以分数论胜败的观念,因此需要学校完善计算机教学的评价机制。很多学校已经采取成绩的多维评价方式,最终期末成绩卷面占70%,日常表现占30%,但是实际上学生的日常表现得分就紧紧依据出勤表现给分,导致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学习,教师也并不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导致最终卷面分数还是起着决定性作用。
我认为日常表现的评估应该加入定期进行单元上机测验,及时考查学生最近的学习状态,督促其认真学习。如果只有出勤率而没有能力的提高,日常考查最终流于形式,没有产生任何积极作用。对于学生参与的计算机竞赛或者技术创新的项目教师要为其在日常表现中加分,实现评价机制的多维化,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外活动。
除了关于成绩的测评标准改革,评价机制还涉及到日常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给出合理的评价。对于大学学生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对上课吃饭、吃零食、用手机看视频玩游戏等不良习惯不能纵容,一定要给出警示,但是最好不要单独针对某一个学生,提高其自觉反省的意识就行,注意评价的方式,既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又表示出批评的意味。总之,评价机制的不断完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其学习效率,进而开展高效的计算机教学。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论述,我们发现大学计算机教学比高中阶段更系统和困难,因此需要教师不仅仅关注自身的学术研究,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实现学生的综合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技术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探究更适合学生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学习方法,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