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华
古代养生学家既强调营养对防病、健康、延寿的作用,又主张饮食有节。把加强营养、节制饮食看成是对立统一的整体。这与当代饮食营养学家的认识是一致的。
饮食有节 祛病延年
饮食是养生之道的基本内容。《素问·五常政大论》言:“谷肉果菜,食尽养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说明饮食的目的是为了养精健体、扶正祛邪,即增加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但也不能过食,以免伤其正。《素问·腹中论》说:“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说明了不知节制饮食,就会影响营养平衡,产生疾病。历史上的长寿老人,活到预期的天年100~145岁,其主要经验就是注意控制饮食。这说明饮食有节是祛病延年、长寿的必由之路。
膏粱之变 足生大疔
古人所说的“膏”指肥肉,“粱”指精白米面,由于偏嗜肥肉及精白米面引起的疾病称“膏粱之疾”。古代社会“贫穷者,饥饿不得糟糠,富贵者,食必粱肉”,穷奢极欲,美酒佳肴,宴饮无度,日久天长,营养过度,结果患了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的消瘅(糖尿病)、仆击(昏倒)、偏枯(半身不遂)、瘘、厥(中风)、气满上遂(高血压病)等,严重者甚至出现并发症,如糖尿病化脓感染后的疔、毒、痈、疽、肢体麻痹等。当今一些青年人不知节制饮食,贪嗜精米白面、肥甘厚味,不知五谷为养之本,结果五味之过,脾胃乃伤。《千金方》指出“贪味伤多”,说明了不节饮食的危害。古贤告诫人们“宜谷食多,而肉食少”,并戒一切煎炒、炙焌、酒酢、糟热之物。还告诫老年人常食清淡之物,勿过食猪、狍、鸡、鱼、蒜、鲶、生肉、白酒、大酢、大咸,以免发生疾病。严重者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
古代人的生活简单,以五谷杂粮养生,辅以菜果,加起来一餐也不过4~5种食物,而现在一餐有时要吃上十多种食物,几十种成分,除粮、油、盐、酱、醋外,还有添加剂等。这么多食物摄入胃中,不可避免地会起到相加、相乘、拮抗等作用,即食物之间相互影响。《千金方》指出:“食不欲杂,杂则或有所犯;有所犯者,或有所伤。”尤其是烘、烤、薰、炸等食物中,多含有致癌物3,4-苯并芘,发酵食品中含有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腊肉、肠、咸肉、火腿、腌不透的蔬菜中则含有亚硝酸盐。上述食物在一定条件下与蛋白质代谢分解产物仲胺(二级胺)相遇,转变为强致癌物亚硝胺。正如《千金方》所说“当时虽无灾苦,积久为人所患”,科学研究证实3,4-苯并芘的致癌作用,一般要在20年后才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