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体共生菌关注亚健康和慢性病

2015-05-30 01:46刘东瀛
家庭医学·下半月 2015年10期
关键词:菌群失调致病菌宿主

刘东瀛

人体有益菌、

中立菌、有害菌

人体分布的细菌虽然如满天繁星,难以计数,但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有益菌、中立菌和有害菌。

有益菌也叫益生菌,这类细菌不会伤害到人体,同时还可以帮助人体抵御有害菌的入侵,并为人体提供必需的营养素,主要包括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鼠李糖乳杆菌等。益生菌广泛存在于人体的口腔、泌尿生殖道、胃肠道内等。它们能阻止病原菌对肠道的入侵和定植,抑制病原菌,抗感染,维持肠道的微生态平衡,预防或抑制肿瘤的发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合成氨基酸和维生素,降低胆固醇,延缓衰老和抗辐射,等。

中立菌平时与有益菌一起常驻在人体,当人体健康时它们不会惹事,而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有些中立菌就会在致病菌的裹胁下兴风作浪,危害人体健康。此类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绿脓杆菌、脆弱拟杆菌等。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最著名的一种细菌,主要寄生于大肠内,约占肠道菌群的1%。大肠杆菌能合成人体必需的维生素B和K,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但若进入胆囊、膀胱等处,就可引起炎症;若其在水和食品中被检出,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大肠菌群数常作为饮水、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及阴道内,一般在正常机体中数量少,不引起疾病,当机体免疫功能或一般防御力下降,或正常菌群相互制约作用失调,白色念珠菌会大量繁殖并可能导致疾病。

绿脓杆菌(即铜绿假单胞菌)是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土壤、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有该菌存在。该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一般影响肺部及泌尿道,或造成烧伤、伤口及其他血液感染,如败血病。绿脓杆菌还会造成肺炎,在隐形眼镜清洁不完全的状况下也有机会造成眼睛角膜感染。

有害菌一般不常驻人体,当因种种原因进入人体后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如沙门氏菌、幽门螺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等。沙门氏菌是一大群寄生于人类和动物肠道内,生化反应和抗原构造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有的专对人类致病,有的只对动物致病,也有的对人和动物都致病。沙门氏菌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肠道内大量繁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造成一过性菌血症,即感染过程。随后,沙门氏菌在肠道和血液中受到机体的抵抗而被裂解、破坏,释放大量内毒素,使人体中毒,出现中毒症状。幽门螺杆菌是从胃黏膜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弯曲样杆菌,是发生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的主要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幽门螺杆菌定为胃癌的Ⅰ类致癌因子。但超过80%的带菌者并不会表露病征。

人体微生态失调是部分

慢性病的主要病因

正常菌群是指正常寄居在宿主体内、对宿主无害而有利的微生物群的总称。机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这种状态始终处于动态过程之中。当这种动态关系不引起人体疾病时,称为微生态平衡;当宿主、正常微生物群或外界环境等因素变化打破了微生态平衡,就会导致微生态失调,一些正常菌群会成为机会致病菌,又称条件致病菌,引起内源性感染,使宿主发病。临床资料显示,近年来内源性感染呈不断上升趋势。

微生态失调可分为菌群失调(比例失调)、定位转移、宿主转换三种类型。

1.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

在某一微生态环境内,正常菌群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主要是量的变化,故又称为比例失调。

菌群失调可分为Ⅰ度失调,为可逆性失调;Ⅱ度失调,是不可逆的,菌群内生理波动转为病理波动;Ⅲ度失调,亦称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 ,即在抗菌药物治疗原感染性疾病过程中,造成体内菌群失调而产生的一种新感染。引起二重感染的细菌主要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肺炎杆菌等)和白假丝酵母菌为多见。二重感染多发生在用药后2~3周,发生率为2%~3%,主要表现为消化道感染、医院内肺炎、尿路感染、败血症等。

2.定位转移(translocation)

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本来无菌生存部位的现象,称为定位转移。正常菌群在原籍生境通常是不致病的,如果转移到外籍生境或无菌部位则可能致病。包含以下几种方式。

老区转移 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向本来有正常微生物群定植的地方转移。

医院获得性肺炎 为内源性感染,病原菌主要是肠道正常菌群(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等),原因是消化道细菌的逆向定植,如本该定植在大肠中的大肠杆菌,若逆向定植于小肠,则会刺激小肠蠕动、冲刷,试图排出大肠杆菌,即发生腹泻。胃腔细菌向口腔咽部的逆向定植,会导致肺部感染。

新区感染 是指正常菌群由原籍生境向本来没有微生物定植的解剖部位或组织转移。易致疾病有败血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一般来说,肠道细菌易向腹腔转移,呼吸道细菌易向脑部转移。

3.宿主转换(host transversion)

指原本寄生在动物或昆虫体内的正常菌群转移到人体的现象,包括虫媒方式和经口方式,如疟原虫感染引起的疟疾等。

菌群失调的诱因

包括宿主和微生物群两方面因素。宿主方面主要是屏障结构和免疫功能异常的影响,微生物方面则与滥用抗生素脱不了干系。

1.宿主方面

免疫力降低 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结核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白血病等)、烧(烫)伤、化疗、放疗,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药物等,都可使患者的局部或全身免疫功能低下,条件致病菌大量增殖,造成机体二重感染。

物理因素 一切破坏人体正常生理结构的措施都可引起微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正常菌有可能发生定位转移,引起微生态失调。如腹部外科手术可使大肠杆菌从结肠进入腹腔,引起腹膜炎;进入泌尿生殖系统,引起膀胱炎、肾盂肾炎;进入血液,引起败血症。颅脑手术导致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不动杆菌等容易入侵引起感染。介(插)入性诊治手段包括内镜如胃镜、腹腔镜、支气管镜、膀胱镜;插管导管如动静脉插管、气管插管、心导管、导尿管等;呼吸机、心脏起搏器等,均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人体的正常防御屏障,为正常菌群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提供机会,引起定位转移。

化学因素 如肝病患者胆汁分泌异常,可引起下消化道正常菌群上行至上消化道定植、繁殖,引起细菌过生长综合征,主要临床症状是脂肪泻、维生素缺乏症和营养吸收不良等。

射线感染 人体受到一定量的放射物质与射线照射后,吞噬细胞的功能及数量均下降,淋巴细胞功能减弱,血清中的非特异性杀菌物质减少或消失,免疫应答受到破坏,容易发生菌群失调。由于细菌对放射线的抵抗力很强,而且细菌被射线照射后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提高,毒性也增大,所以人体在受到射线照射后很容易造成菌群失调。

生理因素 健康妇女的阴道具有“自净”作用,即主要的正常菌群——嗜酸乳杆菌产生乳酸,使阴道酸碱度保持酸性(pH值为4~4.5),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由于内分泌(月经)、上环、性生活等生理因素的影响,“自净”功能一旦被破坏,条件致病菌可乘机过度繁殖,导致阴道内微生物总量迅速增加,出现细菌性、霉菌性阴道炎等。

2.正常菌群方面

主要源自抗生素的干扰作用。长期不合理使用广谱抗生素、抗菌药物,不仅能抑制或杀死致病菌,而且也能作用于对抗生素敏感的正常菌群,可使正常菌群受到抑制,条件致病菌或耐药菌大量增殖,造成人体二重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白色念珠菌感染等。

调整菌群失调

防治慢性病

保护正常菌群的生态环境 及时纠正正常菌群的生态环境失调,努力治疗慢性疾病如胃酸缺乏症、消化功能紊乱、肝肾功能受损、糖尿病、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白血病等。

合理使用抗生素 主要应注意抗生素用药适量,能用小剂量控制感染的不用大剂量,大剂量抗生素往往会使耐药菌株形成或导致菌群失调;有针对性地应用窄谱抗生素,能用窄谱抗生素的就不用广谱抗生素;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尽量不用口服抗生素,对全身感染或肠道外的局部感染最好不用口服抗生素,这样可避免伤害肠道正常菌群;尽量保护厌氧菌,由于厌氧菌的数量占正常菌群的绝对优势,厌氧菌的存在常是维护正常菌群的主要因素,因此尽量不用口服甲硝唑等抗厌氧菌药物。

提高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要改善机体的营养不良状态,应用一些免疫激活剂和免疫增强剂如卡介苗、胞壁酰二肽等,有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双歧杆菌具有免疫复活作用。此外,还可用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中药党参、黄芪,等。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 肠道菌群失调后,在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应及时用微生态制剂来调整和恢复正常菌群。使用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活菌制剂,能恢复肠道正常菌群。此外,酸奶也有一定的预防和调整菌群失调的作用。

猜你喜欢
菌群失调致病菌宿主
肠道菌群失调通过促进炎性反应影响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宫颈高危HPV持续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相关性研究进展
SSEL结合多重PCR同时快速检测生菜中4种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中致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探讨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检测
表现为扁平苔藓样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一例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机制
肠道菌群失调113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