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佩瑾
高中数学教材只是一个样本,如何通过这个样本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且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数学教育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在传统的教学中,照本宣科的处理教材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育的发展潮流。在新课程理念下,不仅要让学的知识得到升华,更要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加强学法指导。高中许多知识仅凭课堂上听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认真消化。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分析能力和自学理解能力。从不同的学习方法来探究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由于高中数学固有的容量大、概括性强、内容抽象等原因,常给人以枯燥之感,同时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不少学生愈学愈困难,信心愈学愈差,有的干脆放弃.那么,教师如何才能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促使学生爱学数学,学好数学呢?下面就此问题展开一些有关数学教学的探讨。
一、运用“自学方式”进行教学
张习林在《当代教育》中有所提及:“一个人要有较深的造诣,必须用自学的方法达到。这样,他的学问就扎实,积累就深厚,运用起来就左右逢源、得心应手。”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也主张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主动去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说当学习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候,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阅读并思考:第一,怎样定性描述相关关系?举例说明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第二,相关关系与函数关系的异同点?
有道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知识机械地传授给学生,不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观察、实验、分析,自己探索知识,发现知识,掌握知识,形成一定的数学技能,从而达到“不教”的目的。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答案,再相互交流、小组讨论,最后由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指出不足并与学生共同归纳总结,自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运用“设疑方式”进行教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促使他们进入紧张有序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再如,当学习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时,教师可以设置以下五个思考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思考1:直线H过Mo(xo,yo)点,斜率为k,M(x,y)∈H,求x,y满足的关系式?
思考2:(1)直线上点的坐标是不是都满足方程?
(2)以方程的解为坐标的点是不是都在直线上?
思考3:(1)求过Mo(xo,yo)与x轴平行(重合)的直线方程?
(2)求过Mo(xo,yo)与y轴平行(重合)的直线方程?
思考4:如果直线H过Mo(o,b),斜率为k,求直线H的方程。
思考5:(1)斜截式与点斜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能否表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任一条直线?
(2)斜截式与初中学习的一次函数有何区别与联系?
(3)斜截式y=kx+b中,k与b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4)b是否表示图像与y轴交点到原点的距离,比较截距与距离。
三、运用“联想方式”进行教学
巴甫洛夫认为,“一切教学都是各种联想的形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联想与之相关的新知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利用事物内在的关系,帮助我们从一个方面回忆起另一个方面,通过联想,学生的印像更加深刻,这种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节约了课堂时间,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我们理解、获取新知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最小的投入得到最大的回报。例如有关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的教学时,首先教师与学生先共同学习正弦函数的性质: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最大(小)值,然后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正弦函数的性质,得到余弦函数的性质。再如,学习对数函数时,让学生去联想指数函数,这样学习知识易形成网络,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四、运用“实验方式”进行教学
数学实验指的是为了研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结论而进行的某种操作,实践出真知,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能力对数学的学习、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方式进行教学就是对某个数学问题,教师示范实验或学生亲自实验,获取知识,它能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生动化。
当教授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的时候。教师可以亲自做一个模型,这样就能很直观的得出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函数y=Asin(wx +φ)的图象的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三个实验:
实验一:利用计算机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sin(x +)和y=sinx图象,得出φ对图象的影响。
实验二:利用计算机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sin(2x+)和y=sin(x+)图象,得出w对图象的影响。
实验三:利用计算机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y=3sin(2x+)和y=sin(2x+)图象,得出A对图象的影响。
通过实验方式得出的结论直观,学生易于接受,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运用“合作方式”进行教学
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知识经济呼唤人的合作与相容。合作与交流的能力成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其人格的健全发展。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合作学习成了本次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变换传统的教学方式,经常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合作与交流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每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意见的机会,都能在合作交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自身的价值。学生在朝夕相处的共同学习与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
以上这些教学方式有时不是单一进行的,可以交叉使用,灵活把握。总之,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过程。在备教材时要考虑到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是不断改变教材教法的目标,也是我们前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