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艺桥
内容摘要:傅玄身处魏晋之际,其作品起了承接“建安风骨”,引导“太康”文风的过渡作用,虽然艺术水平及文学史价值达不到前后两“峰”的高度,但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成就不应当被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傅玄乐府,展现傅玄乐府诗歌创作的成就,试图为傅玄的文学成就做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傅玄 乐府诗 新变
一.傅玄乐府较两汉乐府出现的新变化
1.采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豫章行苦相篇》这首诗里傅玄要表现的是女子一生的生活状况。人一生要经历很多事情,如何将众多的经历传递出来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如果是两汉乐府的写法,可能会选取几个具体的场景来表现女子的一生。傅玄则不循此旧例,他把女子和男儿这两个人比喻成几对具体的物象,用这几对物象的聚散离合来象征女子的不幸命运,十分的形象贴切。比如傅玄把身为女子的苦相出嫁这件事,比喻成像“雨绝云”一样,雨掉下来便和云断绝了关系,意味着与家人生离死别。如果和丈夫感情投合的时候,就像牛郎织女会于云河,如果被丈夫抛弃了,就像天上的参星和辰星,永不相见。
傅玄这首诗不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还采用了对比、铺陈排比的手法揭示出女子和男子的不平等地位和女子婚后的不幸遭遇,表现了诗人对封建女子命运的关注。诗篇感情充沛,连用五对互相对照的意象“雨、云”与“葵藿、阳春”与“形、影”与“胡、秦”与“参星、晨星”反复铺陈,层层深入,感人至深。其它如杂曲歌辞(十四)中《昔思君》等也是如此。这样大量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达主题的方式在汉乐府中是很难见到的。
2.注重炼字,辞采华美
傅玄乐府诗中更加注重炼字,只有准确、恰当的词语才能使诗句生动、传神。对炼字的注重也使傅玄的乐府诗表现出华美的倾向,如杂曲歌辞(四)中的《秋兰篇》。这首诗是傅玄自为乐府之作,诗人用充满想象的笔调将女子的相思之情写出来,诗中的“秋兰、池水、芙蓉、鸳鸯、双鱼、双鸟”都是寓情的意象,作者在描写女子相思之意的同时,也表达了成双成对的美好愿望。全诗色彩清亮,修饰精巧,辞采华美,将一个女子想和心上人双宿双飞、共历寒秋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傅玄的此类作品还有很多,如相和歌辞(九)中《董逃行历九秋篇》中,傅玄在沿用古题时,注重炼字,第二首中大家用“金罍”与“玉觞”的杯子饮酒,觥筹交错,诗人能够用充满想象的笔调,将聚会的热闹气氛和宾主的愉悦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纵观全诗,色彩亮丽,与汉乐府相比,傅玄的乐府诗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华美的倾向。
综上所述,尽管傅玄的乐府诗多有模拟之作,但是并非没有新变。傅玄的比喻、排比等手法的采用,还有对于炼字的注重,都使得他的乐府诗表现出华美的倾向,对以后的西晋文人的乐府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傅玄诗风承变的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动与影响
魏晋时代,是一个长期分裂的时代,从司马氏控制了国家政权,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执掌者的时候,傅玄的政治依靠是趋向司马氏的,司马氏掌权后,傅玄由中书著作一职迅速得到升迁,晋初的郊庙歌辞、宴饮乐歌等雅歌乐辞也多由傅玄制作,他以其在音乐和文学上的才华和功绩,成为当时文坛上的一位领军人物。他以政府要员和文坛宗师的双重身份在文学领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从而在魏晋之际的诗风变革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2.傅玄自身的人格特点
傅玄的人格具有二重性,他既是位刚强正直、深受儒风熏染的一代儒者,却又对司马氏的残酷统治和叛逆行为容忍迁就。一方面,傅玄生于建安二十二年,青年时期正好在正始时期度过,此时的儒学渐趋衰微,玄学兴起,由此而带来的浮华之风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在社会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傅玄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关注着战乱带来的伦理的混乱,他对儒家伦理纲常的破坏显得忧心忡忡,从而关注女子的爱情婚姻生活,试图通过诗作表达正确的伦理关系,再次树立起一套儒家的伦理纲常。另一方面,在魏晋易代大环境下,又存在着对政治残酷的忧惧,这就有着道家机警达变与自救特征,总体来看,有关注社会的心志,能够慷慨悲歌、吟咏自我,但有时又要迎合政治,难免随波逐流,无汉代忠正之士的节操,不过,儒家成分还是占主要地位,在继承前人诗风的同时,注重诗歌的形式和技巧,对后代诗人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