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与“农家文化”特色的融合之路

2015-05-30 10:48樊玉叶
中国校外教育(上旬) 2015年10期

樊玉叶

摘要:“农家文化”特色课程是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它将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与农家校本课程融为一体,具有强大的德育教育功能。不但教育的目标不约而同,内容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在形式上也不谋而合。探索思想品德课程的素材,使用与“农家”校本课程融合的最佳途径,是学校“农家文化”课程的特色,也是重点。“农家文化”校本课程既可作为品德课程的素材,也能使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水乳交融

关键词:农家文化 品德素材 特色融合

一、相关概念的理解

品德素材,是指包括品德教材在内的所有能为教学服务的各种材料,品德素材的资源是多元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资源。

“农家”校本课程,是指以“农家文化”为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一院一园”(农家故院和农娃乐园)呈现农家韵致,源本究根传承农家文化,弘扬农家精神,让农家娃学农、知农、爱农、品农,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课程。

特色融合,融合本义是指熔成或融化为一体。而特色融合,是指将品德素材的使用与本校“农家”校本课程有机调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做好学生个性的发展,达到德育教育和特色教育的目标。

二、探索“农家文化”的最佳途径

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导致我们品德课的教学仅仅停留在说教层面,素材使用的方式非常单一,因此很有必要“近水楼台”,发挥我校校本课程强大的德育功能,将品德素材的使用与其有机融合,并探索出融合的最佳途径,这将极大改善品德教育的现状。

1.校本课程可以作为品德课程的素材

我校的《农家》校本课程案例汇集了集体智慧,从“农耕发展、农耕用具、农家生活、农家文化”四个板块,让学生了解当地农耕发展史,认识传统农具,触摸农家生活的衣、食、住、行,感受农家生活的演变,体会农家生活的丰富多彩,感悟农家人勤劳、淳朴、坚韧、创新的精神。《农家》校本课程从农村这方热土而来,我们的品德教学也要植根我们的农村,针对孩子的实际,我们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将其作为品德课程的素材。

我校的《农家》校本课程案例包括四个单元一共34课,分为“农耕发展、农耕用具、农家生活、农家文化”四个单元。各个年级安排了不同的教学主题,分别为:一年级《农家节日》,二年级《农家谚语》,三年级《农耕发展与农耕用具》,四年级《农家生活》,五年级《农家历法、节日、谚语、诗文》,六年级《赣榆民间文艺、农家习俗、风味》。严格按照课程计划,每周一节校本课。以校本课作为品德课的素材之一进行教学,可以将我们的德育目标于不知不觉中在校本课中实现。这样,便能够实现品德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初步融合。

农家故院以“一露二铺五室八房”的精致格局,重现古朴的农家场景。“一露”指露天农家小院,设有油碾、石碾、牛槽、马槽等设施,还种植了各种果树和蔬菜;“二铺”是铁匠铺和木匠铺,收有以前打铁和制作木器家具的全套设施;“五室”为内室、农具室、储藏室、生活用品室、农艺室,并收有雕花床、花生脱粒机、犁、耙、耩子等几百件农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八房”集油坊、豆腐房、磨房、厨房、煎饼房、编织房、碓房、茅房于一体,不仅有可供操作的生产制作设施,还有相应的生产流程图。

在农家故院,我们又把农家传统游戏引入校园,建设农娃乐园。园内有滚铁环,打陀螺、踢百分、跳房子等传统游戏,都来源于朴素的农家生活,玩法简单,便捷有趣,健体益智。徜徉园内,学生乐此不疲、流连忘返。

2.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的水乳交融

苏教版四上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课:《衣食的来源》。教学中的素材还是很丰富的,如安排了“生活离不开它们”“连一连”“粒粒皆辛苦”“希望的田野”“小辞典”等活动版块。教材中介绍了馒头诞生的过程,那么我们干脆去体验我们赣榆特色食品——煎饼的诞生过程吧!对于赣榆人来说,煎饼是主食,离开家乡去读书或工作的赣榆人,时间长了就会思念煎饼的。所以,我就增加了一个课时,就是体验煎饼的制作过程。从制作煎饼糊、调制煎饼糊到烙煎饼,让学生分组进行体验。有了直观的体验,孩子们非常高兴,也都若有所思,看起来不起眼的煎饼制作起来那么麻烦那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农家故院“一路二铺五室八房”里有一个“编织房”,里面陈列着纺线车、织布机,而且还可以使用。我便带着学生体验纺线、织布,去感受我们祖先的智慧。这就是校本课程的魅力,有了与校本课程的融合,才使得我们的品德课堂不再单一,不再枯燥,让我们的品德课堂变得生动、有灵气,让我们的品德教育变得更有浓浓的人情味。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植根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之上的,儒家的思想也是植根于此的。我校的“农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教学本单元的时候,完全可以将教材内容与校本课程融合,让传统文化与孩子零距离接触。比如,教学“先民的生活”,可以与农家故院的“农具室”“生活用品室”“铁匠铺”“木匠铺”“农艺室”等联系,去参观去实践;翻开校本教材《农家》,去了解农耕用具、农家生活、农家文化等板块;到“农娃乐园”去体验农家游戏的其乐无穷,亲身感受祖先的勤劳与智慧,内心油然而生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3.放宽视野,活动见证融合的卓有成效

由于我们做到了将“校本课程作为品德课程的素材”,又让“品德课堂教学与校本课程水乳交融”,孩子们更加热爱学校,积极参加学校的“农娃乐”社团活动,热衷于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提高了素养,在活动中陶冶了情操。

万物的进化在融合,社会的发展在融合,文化领域也在融合,我们教育教学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那就从笔者的这个探索——走好与“农家文化”特色的融合之路开始,首先实现品德课程的融合。因为我们每天最零距离接触的就是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校本课程。实现了这一步的融合,我们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吴维屏.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3]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