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2015-05-30 19:40姚翠芳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鲁肃张嘴大雾

姚翠芳

“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是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先生曾提出的一种阅读教学主张,意思是在阅读教学中,要抓住课文的“文眼”,或紧扣,教活一篇;或抓住一句,串联全章;或精导一段,拨通全文;或突破一点,举一反三。在教学篇幅较长的文章时,我尝试着用这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下面是我教学《草船借箭》和《将相和》的两个课例。

《草船借箭》篇幅长,内容多,为防止把课文讲得支离破碎,我首先选准突破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这也是文章的重点。课文的最后一句是: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在教学中我以这句话为切入点,紧紧围绕这句话展开教学。

上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七道思考题:(1)诸葛亮为什么敢于立三天后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2)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3)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4)为什么料定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5)为什么把船连接起来排成“一字儿”?(6)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7)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然后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从而使学生明白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表现在“上知天文”——算定江上有大雾;“下知地理”——回来的时候顺风顺水,等曹兵明白过来,想追也来不及了;“中知人心”——料定鲁肃忠厚老实,不会向周瑜报告借船的事情,也料定曹操谨慎多疑,大雾漫天探不清虚实,一定不敢派兵出来,只得命兵士向江中放箭。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诸葛亮对整个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巧妙安排。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重点,使教学得到进一步升华,我安排“文章主人公和文章作者与读者见面”这一教学环节,让学生以诸葛亮、罗贯中的身份到前台接受同学采访,在采访中又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比如,诸葛亮为什么要叫上鲁肃同船取箭?文章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等等。这样教学,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便会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同时也会让学生站在整部小说的角度来欣赏这篇课文。

教学《将相和》时,我抓住廉颇的一句话“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的头上去了”引导学生研读“嘴”字,建构“教学骨架”,由此辐射全文,进行卓有成效的对话,多角度、立体化地解读历史人物。

一、研读“完璧归赵”蔺相如之“嘴”

让学生自读“完璧归赵”的故事,画出蔺相如说的三句话:(1)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2)我看您并不是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3)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如果有诚意的话,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绝不失信。不然,您杀了我也没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透过这三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蔺相如是一个为了国家利益而“无我”的人。

二、研读“渑池之会”蔺相如之“嘴”

引导学生再次品读“渑池之会”中的那张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可见,蔺相如为了维护赵国的尊严,不畏强暴,勇敢无畏。

三、研读“负荆请罪”蔺相如之“嘴”

引导学生理解藺相如的话“……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从这番话中学生不难理解蔺相如还是一个为了国家安定、和平而“无私”的人。

通过逐步品读,学生明白蔺相如这张嘴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有效地保护了国家的利益,维护了国家的尊严,更让人敬佩的是在这张嘴的背后,折射出蔺相如为国家而“无我”“无畏”“无私”的爱国情操,欣赏到他无人能比的人格魅力。

猜你喜欢
鲁肃张嘴大雾
乱世豪杰
大雾帖(组诗)
鲁肃的深谋远虑
一张嘴 六个人
趣谈大雾的功与过
三国军师争锋之鲁肃:三国最被低估的富二代
我变成了一百张嘴的怪物
多了一张嘴之后
大雾
我多了一张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