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平
一提到作文,许多学生感到无从下手,尤其是在农村,孩子接触事物少,拿起笔来更觉得无话可说。那么,如何消除孩子对作文的恐惧心理,逐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创设教学情境,正是有关激励、唤醒、鼓励的一种教学艺术。学生如果对所表达的事物无兴趣,只是带着“被迫”的心情奉命而作,结果可想而知。反之,如果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表达欲望,就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对学生说:“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来玩贴鼻子游戏好不好?学生一听,立刻来了精神。每个孩子都跃跃欲试,争着到黑板前面来,看着有的学生把鼻子贴错了,大家笑得前仰后合。一节课在紧张快乐的气氛中很快就要结束了,我趁热打铁,鼓励大家说:“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将这次贴鼻子游戏写得很精彩,把你们的喜悦与老师一起分享好吗?”学生都很兴奋,一挥而就,这节作文课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注意积累素材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胸中无物,写作时又怎能做到挥洒自如?新课标中也明确规定:“学生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四百万字以上。”因此,小学生要加大课外阅读量,开阔视野,同时要做好好词佳句的积累。老师则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还可以通过读书汇报课等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外,“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要引导孩子走向大自然、在愉快的玩耍中学会用心观察、用心体验,一定能找到可写的东西。因此,老师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有机会还可以和父母一起去参观名胜古迹等,有意识地让孩子去接触社会,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三、鼓励孩子说真话,诉真情
目前学生的作文,往往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作文内容与儿童生活脱节,学生大多是“为文造情”,使文章缺乏真情实感。因此,要鼓励学生勇敢地走出课堂,走向多彩的生活,通过社会调查、演讲比赛等活动,给学生创造倾吐心声,抒发感受的机会,从而让学生学会用眼看世界,学会用心思考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