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霞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突出强调“过程性”学习,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情感的激发,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课堂教学倡导灵动课堂,充分發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通过数学游戏,学生在“玩”中学
刘良华先生有一关于学习的隐喻:学习就是“玩游戏”。学生喜欢玩游戏,原因在于反馈与矫正及时,数学教学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学数学,调动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数学教材的编排越来越生活化,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元素,游戏“因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活动化,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
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创设了“超市购物”游戏,把孩子们的学习用品罗列起来,贴上价格标签,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模拟超市购物,孩子们在购物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学会了怎样付钱以及怎样进行简单的人民币的换算。
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我设计了把迷路的小动物送回家游戏。学生在送迷路的小动物回家的游戏中,既巩固了所学的八个方向,又培养了爱心,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机盎然,孩子们觉得学数学有时就是“玩游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亲身体验,变“学数学”为“做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习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在边实践、边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真切体验,生成智慧和能力。将国际上流行的“Learn from doing”(做中学)的理念与数学教学有机融合,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形成终生难忘的记忆呈现,自然学得扎实有效。
如,在教学“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8厘米、7厘米、4厘米、3厘米的四根小棒,任意选三根围一围。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不能围成三角形。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引导、总结,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整个教学活动都让学生在做中想,在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建构过程,获得的知识将终身难忘。
教育箴言:听过了,可能就忘记;看过了,可能会明白;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力求把教学内容具象化,让学生体验到“做数学”的无限乐趣。
三、平等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数学课堂应是师生共创奇迹的精神家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开放、民主、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倾听每个学生的声音,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给学生以感受的空间、想象的空间、创造的空间。
学生的质疑,就是一种资源,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老师,这道题可不可以这样做?”“老师,我还有个想法。”“老师,我有个问题想问一下。”“老师,我还有一个更简便的方法。”……每每这时,我总是欣喜地、耐心地听孩子们陈述完自己的意见,并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当遇到一些学生间有争议的问题时,充分发挥组织者、引导者的作用,引导争议各方分别陈述自己的观点,把评判权交给学生,引导他们最后达成共识。
水尝无华,相荡而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生灵光。让课堂成为一个学生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场,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不唯师,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己,让学生主动言说,质疑问难,放飞心智。
四、合作学习,共享个体智能,感悟集体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没有有效的合作,就很难有巨大的成功。这是作为一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成长和发展理念。
我根据学生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准、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各种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解决。合作学习时,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真正做到了在课堂上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养成了合作的意识。无论是课堂上还是在课间,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合作探究的意识,总是让人欣喜不已,真正实现在合作中成长,在合作中提高。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教学,让学生体验知识建构的过程,平等对话,课堂让学生做主,提倡合作探究,凝练集体精神,使数学教学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课堂上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独立思考、踊跃实践,学生往往会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数学课堂恒久彰显灵动的艳丽光泽,数学这门学科才会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