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想象中国:现代性与主体性的交融

2015-05-30 10:48秦朔
东方企业家 2015年11期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

秦朔

固执信念与虚怀若谷可以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才是应当努力的方向。

“自鸦片战争爆发170多年后,自新中国成立60多年后,自改革开放35年后,“中国梦”从未如此之近地出现在世界的视野中,如同毛泽东当年所写的,“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阳,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一个快要成熟的婴儿”。然而,这最后的道路往往也是矛盾越来越多元、问题越来越突出、社会各阶层的相互牵涉羁绊越来越复杂的艰难段落,甚至可能会出现一种历史性的无奈:明明看到了山巅就是迈不过去,如同陷入举步维艰的泥潭。

在这个时候,塑造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共识变得异常重要。而在“精英与民粹”、“右派与左派”、“西化与本土化”、“中产与底层”、“普世主义与民族主义”、“市场与政府”等框架下的讨论和争吵,已经一次次说明,对抗性的标签框架不仅无助于形成共识,而且会不断形成社会撕裂,把彼此推得更远。

网上放不下一张理性安静的讲坛与辩台,这是无数人都深感悲哀的事实。

笔者在此尝试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即“现代性与主体性”的分析框架。所谓“现代性”,是支撑和推动现代化进程的深层次的价值理念和文化元素,是促使社会运行不断走向科学、进步、文明的治理原则。所谓“主体性”,是强调主体性的独立思考和实践,强调带有能动性、主动性的对外部世界的参与,强调运用自己的理智来构建自身和世界的关系。

笔者之所以从当下中国社会的观念纷争中提取“现代性”和“主体性”这两种有价值的思考范式,是希望以建设性的态度,促使“尊我排他”的观念格局得到超越和升华,而能彼此平视和互鉴。

固执信念与虚怀若谷可以并行不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才是应当努力的方向。

当代中国奋斗的目标是现代化,不仅是传统的“四个现代化”,而且是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这里,现代化被赋予了全面的意义和伟大的进步意义。从人类近代化、现代化的进程看,现代化和工业化、世俗化、城市化、公共部门服务的普遍化、法治化、教育普及与信息传播、有效的政府治理等密切联系在一起。而现代化理论作为上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理论,其重要背景是落后的第三世界致力于赶超先进工业国家,现代化因此有着明显的“赶超”含义。

那么,在现代化的背后,是哪些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因素起作用呢?这种因素就是“现代性”。在马克斯·韦伯那里,现代性和“理性化”、“从中世纪的神魅世界中脱魅”休戚相关。在政治哲学的视框中,则和“保障公民权利与制约公共权力”相关。吉登斯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中提出,自我认同的理想结果是自我的解放,它源于对现代性的希望,“随着现代性的发展,随着行动者的努力,让非匮乏性经济代替资本主义,让技术的人性化代替工业化,让民主参与代替监督,让非军事化代替军事暴力……”达到自我的解放的个体,不仅仅具有正常稳定的自我认同,行走在世上有一种安全感和活生生的自我感,还可以运用自主性创造一个无暴力的、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大同世界。

如果说现代化进程有明显的时间刻度和先后顺序,那么现代性更体现为一种价值逻辑。西欧最早开始近现代化,早于世界任何地方因此源于西欧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曾被认为是“独一性”的现代性价值。别的地方假如能实现近现代化,一定是因为有着和西欧相似的精神文化作为“功效相等物”。

但随着西欧之外的地方也走向了现代化,这种“把局部历史普遍化”的“命定论”逻辑被新的“典型学”方法所代替。在“典型学”看来,作为整体的社会现实具有无限的方面和属性,想以任何一种理论来把握这无限的整体是不可能的。

既然现代化的道路有所不同,现代性的来源和构成方式也会有所不同,而每一种现代化过程中所内蕴的现代性,都是现代性的活力之源,共同形成“无限的现代性”。

主体性是一个比现代性更古老的概念。

在古希腊哲学中,“主体”指代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和本体。在近代哲学中“主体”是理性的认知主体。

康德在谈到“何谓启蒙”时指出,“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倾听、遵从自己内心的理性声音,使自身成为自我立法的真正自律、独立的理性主体,人才能从愚昧、卑微、盲从等软弱状态中抽离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性和主体性是同源的。歌德的《浮士德》中说:“凡是赋予整个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内心中体味参透,保留在我精神的天地之中,在我心中堆起人类的苦乐,让我自己的自我发展融入人类无束缚的自我……”

不经过独立的自我的观察、判断、思考,则主体性思维就无法建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无从成就,自然也无法达成现代性的人格。

用“现代性和主体性”的视野来看待中国的今天和未来,应该意识到:

中国必须走现代化之路,也必须建构和拥有支撑现代化的现代性。与现代性相对立、相排斥的主体性,很容易走到唯我独尊的传统里去。

同时,中国现代性的塑造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是与世界现代化、现代性演进相联系的过程,也是从自身的精神资源中展开的“内源性生长”和“主体性建构”。不能体现出主体性的现代性,很容易走到鹦鹉学舌、机械照搬的路径上。

中国因此面临着双重机遇和双重考验:中国必须经受现代性的考验,创造性地回应这种挑战,而不是另辟蹊径地回避这种挑战,从而才能证明自己的历史演化过程,是符合现代性逻辑的进步历程;同时,中国又必须展现出主体性的姿态,从而证明中国对现代化和现代性的探索,是主动的、有内源支撑的、踏实而长远的进程。而无论现代性还是主体性,都以人的解放、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为依归,都依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勇敢实践来真实地呈现。

“期待未来本身成为了现代的一部分因而它与未来将怎样发展重新关联在一起。”(吉登斯)

我们只有更好地期待未来,才能更好地修正自己的思维,在现代性和主体性的交融中,塑造今天的中国之“中”——这个通过开放体现它的现代性、通过创造体现它的主体性的价值取向。

猜你喜欢
现代性现代化
建筑设计中的现代性观念
边疆治理现代化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中国新现代化论
科学发展观的现代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