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璐 许川妹 杨会兰
摘 要: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的分化使用源于北京方言,如今在北京地区居民的言语交际中,这些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不仅受到权势与同等关系的影响,而且受到距离因素的制约。同时,一直作为研究热点的年龄、性别、生长地及社会地位等因素的影响也彰显了不同的时代地域特色:譬如一直深受历史上“老北京人”偏爱的“您”在本地青年群体中的地位已逐渐下降;在现在的北京地区,敬称与平称的区别呈现出弱化的趋势等。这些社会语用现象都非常值得探究。
关键词:称呼语 第二人称 北京地区 社会语言学
第二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变体:“你”和“您”,复数形式有“你们”,还有颇具争议的“您们”。一般来说,“你”用于平称,“您”用于敬称;但在具体使用中,说话者对人称代词的选用却涉及到适用的语域、位势、亲疏及礼貌原则等诸多因素(金顺吉,2009)。因此,第二人称代词不仅具有基本代词的指称呼唤功能,还体现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一、权势与同等关系及距离
1960年,Brown和Gilman在对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中提出借用拉丁语词语vos和tu的首字母大写形式即V和T来标示第二人称代词所体现的两个基本语义关系:权势和同等关系,概括了复杂人际关系对第二人称代词使用产生的影响。权势关系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因某方面(如年龄、辈分、资格、财富、地位、力量等)优于对方而有控制其行动的权利,他对后者而言就具有权势。常见的权势包括雇佣关系、师生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等。同等关系指的是如果交际双方在某个方面(如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经历等)具有共同特点,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相对被拉近,产生一种亲切、平等的相互认同感。权势关系和同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方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决定了交际双方的称呼选择。
关于这两种语义关系的内涵及影响,许多学者针对不同语种进行过相关研究,如Clyneet(2003)在对法语、德语、英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中发现,年龄因素在人们对称呼语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年轻人使用T形式的频率更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倾向于选择V形式。这可能是他们成年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其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后导致的。在2006年,Clyneet针对德语与瑞典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其他影响人称选择的因素,如谈话者之间的年龄差异,社交网络中有无重合部分,性格上有无共性等,再一次验证了“同等关系”语义的重要影响。Clyneet与其他研究者尝试提出“人称代词的选择实际由对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所决定”:在德语中,社会距离较近的交谈者将T作为非标记性人称代词,社会距离较远的则通常互称;而在瑞典语中,互称T代表着双方处于中等社会距离,而V形式一般用于服务情境中对年长顾客的称呼。社会经济的变化会影响人们对社会距离远近的判断,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对人称代词的选择。社会距离虽然囊括了同等关系的某些部分,但却并不局限于此,它既指社会地位上的距离,也包括情感、精神上的距离,同时,社会距离还受风俗、经济社会政策等影响,是权势与同等关系之外另一个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规定性语义,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
类似的研究还有Millan(2012)对哥伦比亚卡利和麦德林地区西班牙方言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存在几个主要的非语言因素影响着当地人对人称的选择:称呼者与被称呼者的性別、社会阶层、出生地、对话双方的关系、年龄、谈话主题及情感亲疏。在这些因素中,年龄及社会阶层属于权势语义范畴,性别与出生地则是典型的同等关系因素,而对话双方的关系、谈话主题及情感亲疏既包含同等关系,又侧重于距离因素。话语者心理上对谈话及对对方话语反馈的预期就是社会距离作用的结果,而这也是影响人称代词选择的重要因素。
然而,权势与同等关系对称呼的影响力并不是均等的。最初,权势所起的作用大于同等关系,而同等因素只在权势相等的人之间起作用,他们之间具有一致性或共同点的互称T,无共同点的则称V。后来,同等关系所起的作用逐渐大于了权势关系,开始影响不同权势人群之间的称呼选择,即不论权势强弱,只要有存在同等关系就称T, 反之则称V。杨悦(2012)关于法汉第二人称使用的对比研究,验证了这一观点,她指出法语中是否使用T形式只关乎双方的亲密程度,关系越亲密,使用T的频率越高,年龄与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较小,同等关系与社会距离的影响远大于权势,这与十年前Gardner-Chloros(1991)针对法语的类似研究结果相去甚远,可以说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趋势。梁丽(2010)对汉语中“你”和“您”的使用原则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表明同等关系日益超越权势,不同权势群体之间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你”来表达亲密与平等;但她的分析只停留在文学作品及对前人结论的概括上,并未进行实证分析,也没有涉及到社会距离产生的影响。总体来看,之前的研究对汉语“你”“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关注较少,更缺乏实证研究。
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源于北京方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在北京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怎样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的呢?是否遵循着相似的准则?又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文基于Brown和Gilman的权势与同等关系理论,尝试探究距离因素对人称代词选择的影响,以称呼者与被称呼者的年龄、性别、生长地域和社会地位四个社会变量为基础,对北京地区居民使用“你” 和“您”及“您们”的情况进行了社会语言学角度的定量研究。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北京地区收集语料,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具体调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包括向北京地区成年居民发放问卷,这些受试者以年龄、地域、性别及社会地位(主要以教育程度和职业来衡量)作为区分标准。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包含七种家庭关系的选择题表格,每一项都要求答卷者选择会怎样用相应的第二人称代词来称呼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包括叔/婶/姑/舅/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哥哥/姐姐,嫂子/姐夫,表(堂)哥(姐)、表(堂)嫂/表(堂)姐夫),选项包括:1.肯定用“你”;2.一般用“你”;3.有时用“您”,有时用“你”;4.一般用“您”;5.肯定用“您”。选择1,记1分;选择2,记2分;以此类推,总分最高35分。第二部分包括16道选择题,1至8题让答卷者选择对老师、陌生人、服务员等人员的称呼形式;9至16题调查的是第二人称复数形式“您们”的使用情况与对第二人称使用的地区和年龄差异的看法等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与答卷者的个人信息相关,包括其年龄、性别、居住地区、教育水平、职业等等。本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394份,回收率为65.7%,其中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为88%。
在受试者答完问卷之后,根据其回答和所提供的个人信息,研究者还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答卷人进行进一步的访谈,访谈问题包括:1.您觉得有必要区分“你”和“您”吗?为什么?2.除了表示尊敬,您还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您”去称呼对方?3.如果您的上司比您年轻,您会用“你”,还是“您”来称呼他们呢?您期望他/她用哪个代词来称呼您呢?4.您平时会使用“您们”这个称呼吗?为什么?
除了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之外,研究者还进行了实地观察,观察地点选在某大学的图书馆咨询台,研究人员对咨询台工作人员与前来问讯人员之间的对话进行了为时两天的观察。工作人员包括一名56岁的男士及一名35岁的女士,均为北京本地居民;而问讯人员则来自中国不同省份,年龄在19至50岁不等。作者着重观察工作人员与不同问讯者打招呼及提供资讯时所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以研究其对不同年龄、性别、地域及地位的人群如何选择称呼语。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北京地区“你”“您”使用原则
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您”的使用一般集中在三种情况下:1.面对威望高的人。一般指家庭社区中的长辈,同组织中级别更高者,社会中地位较高者。2.面对备受尊重的人。这里受尊重的原因并非指级别或地位高,而是指其拥有某些异于常人的特质:他可以是助人为乐的普通工人,也可以是英勇救人的消防战士。3.面对陌生人。大部分受试者表示只会称比自己年长的人为“您”,尤其是大部分来自城市地区的青年都表示,他们甚至只对比自己父母年长的人才称为“您”。大概一半的受试者表示对与自己年纪相当或比自己年长的人都会称其为“您”。只有一小部分人会称呼比自己年纪小的陌生人为“您”,他们大部分社会地位较低,或来自农村地区,或年龄偏大。其中,只有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北京的地道“老北京人”和服务业人员仍会称呼13至17岁的青少年为“您”,这与北京人的礼仪传统和服务行业理念及规定密切相关。
“你”的使用情况与传统用法和其他地区用法基本类似,可分为4种:1.面对同等水平者(如夫妻,兄弟,同学,同事等)。2.面对比自己水平低者(如子女,外甥,下属等)。3.面对熟悉的人(指感情亲近,有许多共同点的人,包括某些长辈,平辈,同事,下属等)。4.面对外国人或中国其它地区的人。一些受试者表示在知道对方来自某些不常使用“您”的地区时,会避免使用“您”而改用“你”来称呼。
当然,这些一般使用原则只能大致描绘出北京地区第二人称使用的基本情况,实际的语用现象是动态发展的,且远比这几条原则复杂。另外,这些原则有着许多重叠部分,可见它们并非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影响着北京居民对人称的选择。
(二)年龄的影响
年龄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作者将调查的对象分为19至28岁的青年组和39至55岁的中年组。为了凸显年龄差异对第二人称代词的选择所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并未选取29-38岁的受试者。表1为调查问卷结果,得分越高表示越趨向于用“您”来称呼父母及家庭成员。
表1:不同年龄群体对家庭成员称呼语的选择
平均分
年龄 对父母的称呼(≤5) 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称呼(≤35)
青年(19~28岁) 4.10 21.24
中年(39~55岁) 4.91 24.00
由表1可看出,在所有受试的北京本地居民当中,青年人在家庭内部使用“您”的频率远远低于中年人,结合问卷及访谈结果,笔者发现北京地区青年人和中年人对“你”和“您”有着不同的理解:大部分中年人都认为“您”是代表尊敬和高地位的称呼,在与家人、朋友、同事,陌生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非常在意对方是选择“你”还是“您”来称呼自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北京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是中国的首都,封建等级观念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故而北京居民有着根深蒂固的权势意识,对权势十分在意。
而大部分北京青年人则认为“你”和“您”都只是称呼的一种形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用“你”来称呼家庭成员使他们感觉更轻松自在;他们还认为在与朋友、老师、陌生人交流时,多用“您”反而会让人觉得别扭和拘谨。笔者通过对一些已为人父母的受试者进行访谈时发现,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家中都称父母为“你”,有一些只会称祖父母为“您”。因此,整个北京地区的青年人表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多用“你”而少用“您”的趋势,这也体现了青年人对第二人称的称谓形式的态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造成这种较为开放自由的称呼方式的原因有许多,如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在家中的话语权已大过父母及其他长辈,所以其选择“你”来称呼家长也在情理之中。此外,迅速发展的电子网络与传媒体系也使青年人更容易受其他地区称呼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拍摄的影视剧及电视节目等,受当地称呼习惯影响几乎很少会使用到“您”。
(三)地域的影响
生活环境也是影响称呼形式的一大因素。Kocher(1967)就曾在研究中发现生活在乡村大家族中的人们会比城镇居民更倾向于使用带V标记的尊称形式。本研究也将受试者分为来自北京市区(东城(崇文)、西城(宣武)、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和农村区县(通州、房山、昌平、大兴、密云、延庆、门头沟、怀柔、顺义、平谷)两个部分,以调查地域对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影响,结合上一节中的年龄分组方法,结果如下:
表2:不同地域及年龄群体对家庭成员称呼语的选择
平均分
地区及年龄 对父母的称呼(≤5) 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称呼(≤35)
市区青年居民 3.77 20.55
农村青年居民 4.42 21.92
市区中年居民 4.87 23.60
农村中年居民 4.94 24.41
表2显示在对家庭内部人员的称呼选择上,北京地区同样存在郊县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多用“您”的趋势,也再次验证了Kocher的结论。结合问卷第二部分问题3的调查结果,以上数据显示在对陌生人的称呼选择上,不同地域居民也有不同的表现:城市居民倾向于对年长的陌生人称呼“您”,而生活在农村区域的受试者在面对比自己年纪小的陌生人时也会使用“您”;出于习惯,大部分农村受试者通常对陌生人都统称“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农村地区相对封闭,思想较保守,沿袭了老北京等级权势为中心的语义规范;而北京市区作为全国人口流动最快的区域之一,居民与外地人员接触频繁,很大程度上会被其所使用的称呼形式所影响。
另一个发现是市区和农村青年居民对父母及家庭成员称呼上的分差分别是0.65、1.37;而市区和农村中年居民差距为0.07和0.81;这说明生活区域差异对青年群体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中年人的影響,无论是市区还是农村的中年居民都偏向于使用“您”,对于这个群体而言地区差异的影响并不明显。
(四)社会地位的影响
决定人称代词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体的社会地位。由于中国现在并没有比较明确的社会等级划分,本研究以受教育水平及职业作为划分受试者社会地位的标准,将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下,从事出租车司机、营业员、商贩、邮差及农民等职业的受试者归为低社会地位组;而受教育水平在大专及以上,从事教师、工程师、经理及编辑等职业的受试者归为高社会地位组,结合年龄分组,调查结果如下:
表3:不同社会地位及年龄群体对家庭成员称呼语的选择
平均分
社会地位及年龄 对父母的称呼(≤5) 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称呼(≤35)
高社会地位青年 3.88 21.44
低社会地位青年 4.32 21.03
高社会地位中年 4.92 23.98
低社会地位中年 4.90 24.03
从表3可看出不同社会地位也会给人们对第二人称代词的选择带来一定影响,但不如年龄带来的影响那么显著。以上数据显示,在对父母的称呼方面,社会地位较低的青年明显比地位高的同龄人更正式;在这方面,社会地位的高低给中年人造成的影响却并不明显。而根据问卷第二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在称呼陌生人时,大部分低社会地位的中年人都比高社会地位的同龄人要正式的多,他们之中存在一种明显的倾向:对年纪比自己小得多的陌生人也会称其为“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该组一位中年人曾称一名八岁的孩子为“您”。
一些针对其他语言的研究曾发现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使用的语言也会更规范、更礼貌、更正式。而本研究则发现从整体来看,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普遍比社会地位高的同龄群体更为正式;青年人,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他们的语言都展现出一种越来越自由、开放、追求个体平等的趋势,尊称“您”的使用已经在时代推进中渐渐淡化。
Brown和Gilman(1960)认为在低社会地位群体中,较高层次的人员倾向于模仿高社会地位群体中使用的正式用语。根据本研究中对多名受试者的访谈与实地观察结果,发现低社会群体语言更为正式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模仿: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想通过使用“您”一类的正式语言“让自己表现得更有教养”;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社会地位较低,在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交谈者进行会话时,他们会觉得“使用尊称是对对方高地位的认可与尊重”;除此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低社会地位群体大部分来自于服务行业,他们的工作性质与公司规定都要求他们对顾客称“您”,这使他们基本习惯使用“您”这一称呼。
(五)性别的影响
在Bates&Benigni(1975)的研究结论中,有关于性别对第二人称代词选用的影响远不及年龄和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影响,性别造成的代词使用差异相对来说不明显。本研究在总结问卷及访谈观察结果后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表4:不同性别群体对家庭成员称呼语选择
平均分
性别 对父母的称呼(≤5) 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称呼(≤35)
男性 4.48 22.58
女性 4.52 22.66
由表3可看出,不同性别群体在称呼语选择方面所得平均分差值均小于0.1,无明显差异,但总体来看,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家庭成员的称呼选择上,女性使用“您”的比例均略高于男性,用语更为正式;这与Labov(2001)、毛燕(2003)、王浩(2014)等所做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比男性更接近社会上威望较高的语言形式。
(六)“您们”的使用情况
本文研究目的还包括调查北京居民是否会使用颇具争议的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您们”,如果会使用的话,那么使用范围有多广?结合问卷第11题调查与访谈结果,数据如下。
表5:对“您们”一词的使用情况
只在书面语中使用 口语/书面语均会使用 从不
使用 从不使用,
是错误的说法
调查对象 20.7% 52.8% 17.5% 9.0%
由表5可看出一半以上的受试者都会在会话中使用“您们”这一称呼(无论是自己使用还是听到他人使用),20.7%的人们只会在书面语(书信等)中使用该称呼;在从没使用过“您们”的26.5%的调查对象当中,也只有9%的人对这种称呼形式不予认可,并认为这种说法“听起来太拘谨,很别扭”。总体来看,有73.5%,也就是大部分的北京居民都会在会话中使用“您们”,否认这种称呼用法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您们”是非常具有北京特色的第二人称代词,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也是本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权势为主,社会距离次之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汉语语境下,权势语义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同等关系在描述北京地区称呼体系时却显得不够全面。与前人总结的同等关系正有趋势超越权势因素略有不同,北京地区居民使用不对称V/T称呼模式的频率远高于对称的V/V形式,这说明权势在话语中仍占主导地位。所以笔者尝试提出“权势”与“距离”是北京地区人称代词用法的两个规定性语义,距离指的是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当话语者不再称对方为“您”而改称“你”时,原因可能有许多种,但共同的原因一定是双方之间的原始距离很大程度上被缩短。
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对话双方的同等关系也得到了增强。越强的同等关系似乎越能使双方的距离拉近,但显著增长的同等关系却并不是距离拉近的唯一原因,如双方频繁的接触可以导致距离的缩短,促使他们使用T/T形式,但这并不能直接增强两者之间的同等关系。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距离因素是一个比同等关系更为广泛的规定性语义,在北京地区居民人称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结语
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中,语言的主要功能是构建说话者的社会身份,并维持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而这些功能都在称呼语中得到体现。本研究针对北京地区第二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您”在北京地区仍被广泛使用于家庭内部与家庭外部,尤其是被频繁使用于陌生人之间及权势低者对权势高者进行称呼时。但在青年话语群体中,兴起了一种更自由、更平等的語用原则,即更多人趋向于用“你”,而“您”的地位逐渐下降;北京农村地区居民及社会地位较低群体使用的语言相对其他语言群体来说更正式,即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您”的频率更高;性别对代词的选择影响不如其他三个因素大,但女性的语言相比男性而言略显正式。而对于北京方言中的“您们”一词,大部分北京居民仍在口语及书面语中广泛使用,但其中一部分人趋向于只将其当作书面语使用,只有一小部分北京人反对这种用法。
在调查中,大部分的受试者都表示会对长辈、上司等使用“您”来称呼,这说明“权势”在影响第二人称代词使用因素中仍占主导地位,而“距离”也是另一大影响因素,如部分受试者会称父母为“你”,而称其他关系较远的亲属为“您”。调查结果同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权势”的影响力正在逐渐让位于“距离”因素。
参考文献:
[1]金顺吉.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的动态交替使用[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1).
[2]梁丽.现代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的社会语言学解析[J].中南林业科
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6.
[3]毛悦.影响汉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社会文化因素[D].北京:北
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王浩.北京方言中“你”和“您”使用情况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
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5]杨悦.基于“权势和同等关系”下汉语“你/您”和法语“Tu/
Vous”的比较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Bates,E& Benigni,L.Rules of address in Italy:a
sociological survey[J].Language in Society,1975,(4):271-288.
[7]Brown,R.W.& Gilman,A.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A].in Giglioli,P.(ed.).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C].Harmondsworth:Penguin,1960.
[8]Clyneet,M.,Kretzenbacher,H.Norrby,C.,& Warren,J.
Address in some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s[C].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Australian Linguistic Society[A].Melbourne,Australia:University of Melbourne,2003.
[9]Clyneet,M.Kretzenbacher,H.L.Norrby,C.& Schiipbach,
D.Perceptions of variation and change in German and Swedish address[J].Journal of sociolinguistics,2006,(3).
[10]Gardner-Chloros,P.Ni tunivous:principes et paradoxes
dans lemploi des pronoms d'allocution en francais contemporain[J].Journal of French language studies,1991,(2):139-155.
[11]Kocher,M.Second Person Pronouns in Serbo-Croatian[J].
Language,1967,(43):725-741.
[12]Labov,W.Studies in Sociolinguistic:Selected Papers
by William Labov[M].Beijing: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Press,2001:120-149.
[13]Millan,M.Pronouns of address in informal contexts:a
comparison of two dialects of Colombian Spanish[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2012.
(汤璐 许川妹 杨会兰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10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