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4年,深交所在主板市场内设立中小企业板块,本篇论文通过分析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状况及特点,指出了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有很多不规范之处,公司要以科学理性的态度实施股利分配政策,从根本上改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治理情况,提高公司核心竞争力,走可以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
截止2015年9月,深交所中小板上市公司达有767家;同期的沪、深主板市场上市公司为1071、478家,中小板在我国资本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1.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特点
1.1普遍进行股利分配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更加重视对股东的回报,普遍采用股利分配,如果不考虑买卖价差和股票价格变动,持有中小板股票的股东,可获得远远高于沪深两市主板的股利收益。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每年进行股利分配的比例都在80%以上,明显高于沪深两市的主板市场进行分红的比重。
1.2股利分配以派现为主
相对我国主板上市公司,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偏爱派现,尤其是在中小板运行的第一年。2004年38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全部采用现金股利,平均每股现金股利为0.249元,流通股股利发放现金总量为29.87亿元;同期,沪、深主板平均每股现金股利为0.108元、0.152元。目前,现金股利是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最主要的股利分配方式。
1.3股利分配形式多样化
我国股份公司股利分配可采用现金股股利和股票股利。在实践中,我国股利分配以派现为主,在此基础上还有派现转增股本、派现加送股、派现加转增以及派、送、转三者结合等。
1.4现金股利率较高
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不仅以派现为主,而且,现金股利率很高。见下表1:
表1 中小板上市公司2007-2012年每股现金股利 单位:元
(资料来源: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官网 http://www.szse.cn/main/sme/数据计算)
同期,沪深主板市場股票平均每股现金股利明显低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每股现金股利。
表2 2007-2012年主板市场与中小板上市公司每股现金股利比较 单位:元
(资料来源:同上)
2.完善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建议
2.1管理层要强化对股利政策的监管
近几年,资本市场的管理层出台了一些关于股利政策方面法规政策,规定上市公司再融资要与是否发放现金股利挂钩。但政策规定相对简单,没有考虑不同上市公司具体情况。上市公司股利,尤其现金股利,一定要符合公司具体情况。管理层应该引导中小板上市公司,根据股利发放的资金来源,制定中长期的股利政策,在公司上市招股说明书或在公司年报中披露,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信息。
2.2发展机构投资者
与主板市场类似,我国中小板市场的投资者,绝大多数是散户,机构投资者所占比例非常小。另一方面,中小板上市公司大多是家族企业,股权结构中家族凑成员持股比重高。2014年,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平均约36%。股权结构单一,也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机构投资者不仅资金雄厚,有专业的管理团队,有操作计划。
2.3提高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
影响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因素很多,其中盈利水平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中小板上市公司大部分是所在行业中佼佼者,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最终才得以上市成功;很多地方政府往往对上市公司给予优惠政策。这些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要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具有高成长的特征,有能力向股东支付比较高水平的股利,作为投资者的投资回报。中小板上市公司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使得公司盈利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向股东支付较高的股利,为股东带来丰厚的回报。公司盈利水平的提高只能依靠生产经营的发展,而不能依赖二级市场股价的波动。
2.4强化对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监管
民营企业是中小板的主力军,占总量的70%,国民营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具有特殊性,股权初始获得成本比较低,流通股股东在二级市场上往往要付出的比较高的成本,存在“同股同权不同价”的特殊现象。要加大对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监管,对其违规行为进行从重处罚,加大其违规成本,尤其是要避免实际控制人掏空公司的行为。特别要严格审查其兼并其他上市公司行为,完善股权质押制度,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限制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的利益输送途径,有效地保障中小股东的利益。
2.5股利政策必须与公司发展周期相吻合
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公司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是不同的。当公司处于成长期时,对资金需求比较大。上市公司制定股利政策时,要考虑到这些因素,采用低水平的股利政策,尤其是现金股利率不宜高。这样才能保证公司的资金需求。相反,当公司处于稳定期,可以采用实行比较高的股利支付率,向投资者传递公司良好的预期。
参考文献
[1]吴国鼎,鲁桐.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治理——基于2012年度中小板、创业板上市公司的分析[J].经济论坛,2013.12:100~103
作者简介
王怡辰,女,汉族,1992.03,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硕士研究生。